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又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弹性"预设"是生成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是预设教学的精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精彩。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中,要求教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预设与生成看似矛盾,难以协调,其实两者并不是对立排斥的,而是对立统一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难有有效的生成;难有有效的生成,预设也就缺少意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都是  相似文献   

3.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在《作为生成过程的学习》一文中最早提出“生成学习”的概念;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是叶澜教授,她于1997年率先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目前,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相似文献   

4.
正一、认识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一对矛盾关系。一方面,语文学习的动态性、开放性决定了生成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课堂教学前的预设是不可或缺的,它作为生成学习的基石,也是检验和反馈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然而预设既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设置步骤与目的,可是在动态的过程中,这些原本的预设通常会被打乱。于是,预设与生成在今天已演化为一对矛盾关系。我们必须直面这对矛盾,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说,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怎样实现这种"统一"和"转化",就是进入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田兰莉 《甘肃教育》2011,(18):35-35
“预设”与“生成”作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学科知识特点进行合理的预设。又需要师生配合实现有效的生成.从而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生成”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李峰 《黑河教育》2013,(7):55-55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一、正确把握预设与生成教师应深入解读现行的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预设与生成的讨论和研究有很多,很多人围绕着预设重要还是生成重要,要重视预设还是要重视生成争论不休。上海市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也为此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并形成了一些经验。从他们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预设与生成之间并不对立,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预设与生成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关于课堂教学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理论思考》一文详细地阐述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并从多个层面论述了如何预设才能有利于生成。值得广大教师借鉴。  相似文献   

9.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预设,同时也需要生成。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生成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韦斌 《教师》2013,(9):34-34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辩证的对立统一体,它们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两者既具有互补性又具有对立性。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在预设的基础上,对预设的丰富、拓展、重建,但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预没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生成过度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如何准确理解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把握、艺术地处理这种关系,是教师迫切需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颓废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3.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所以,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下面以我区王益老师上的小学语文课《妈妈,我们要活下去》为实例,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预设。好的预设是一节成功课的前提,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学的生命力与真正价值却在预设外生成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解决课堂中根本不可预知的生成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因生成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等。  相似文献   

15.
何燕 《考试周刊》2011,(88):52-53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呆板的、颓废的。预设与生成是手心与手背,具有不可偏废的同等价值。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下,预设和生成应是矛盾对立统一体,既需要精彩的预设为美丽的生成预留生长的空间,也需要生成为进一步的预设提供操作平台。课堂本应是预设和生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动态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遵循对话教学原则和实施问题教学策略是实现预设和生成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程下,预设和生成应是矛盾对立统一体,既需要精彩的预设为美丽的生成预留生长的空间,也需要生成为进一步的预设提供操作平台。课堂本应是预设和生成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动态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遵循对话教学原则和实施问题教学策略是实现预设和生成动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预设"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案环节和程序,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生成"则是在程序实施过程中引发出来的有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预设的任务要完成,生成的问题要解决,因此,形成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课堂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预设过度导致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能  相似文献   

19.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 就对立而言,生成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主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生成的结果是实际意义上的学习目标,课前“过细”的预设会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程改革与实验的重点是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其基本趋向是为生成而预设。且能由预设而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司。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