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加大吉林省在欧洲各国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吉林省与欧洲主要华文媒体的新闻合作,我于2005年11 月27日随吉林省新闻代表团赴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 16天的访问活动。此次出访,不仅和英国无线卫星台、法国《欧洲时报》、西班牙《西华报》、《侨声报》等欧洲媒体达成了新闻合作协议,而且也让我对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对进一步做好外宣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外宣的目的不外乎是让受众增进对推介内容的了解,从国外的角度说。此次登上欧洲大陆,我便成了受众,以一个外宣对象的身份对比欧洲国家与我们的外宣工作,让我深有所得。  相似文献   

2.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国的地下赌博问题》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过年度经济数据发布,来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作者还剖析了在报道"硬"新闻时,以人物故事作为新闻报道主线的"软"方式所具有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这两年备受国内外媒体嘱目。曾担任驻英国大使的姜恩柱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一直从事外交工作,担任人大发言人以来,他的言行更是被媒体捕捉到视线中。作为发言人,姜恩柱在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里已经多次面对媒体,当他再一次迈着稳健的步子迈入新闻发布厅时,人们照例对他有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4.
正我开始从事对外新闻工作,正值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可以说,对国外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贯穿了我新闻职业生涯的始终。如何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注意和把控的点很多。这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仅谈三点体会。亲和2014年秋,我应邀和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一起去尼泊尔参加一个学术活动,主题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对尼泊尔的影响"。李希光教授作为主讲,以《习近平的新中国唤醒世界》为题,高屋建瓴,非常宏观也非常全面地介绍  相似文献   

5.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担当发言人的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这是他自2005年8月上任后第二次在这里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工作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推进,向中外记者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对外大传播》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感受了蔡武主任与中外记者近距离展开的答问和交流。记者们尤其是境外记者提问踊跃,会场气氛如同2005年年终蔡武主任履新后第一次亮相新闻发布会时一样热烈和活跃。在用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简要作了介绍后,他将一个多小时留给记者提问。散会后他还在台下与上前围住的记者们继续交流了10分钟,他说:“能够有更多机会和媒体更直接地沟通,也是我的愿望,我一直在推动。”记者们都笑了。  相似文献   

6.
英国《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创办于1843年,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该杂志以新闻、评论和分析见长。它对世界微观和宏观经济的报道及分析,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国政治经济的新闻评论文章,常是各国政要和工商界高级人士的必读内容。  相似文献   

7.
三次不忍心     
说起来也是机缘吧,在20年的新闻工作中,我采访了不少影响中国现当代进步的文化大家巴金、夏衍、萧乾……积累了很多素材、留下了很多珍贵镜头,老人们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地方新闻是我国新闻对外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掌握不好外国读者兴趣和阅读习惯、目标受众针对性不强、写作手法平淡,地方新闻往往流于内容空泛、主题零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达不到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标准。如何以全球视野挖掘地方新闻资源,从具体、典型的人物和事件中反映中国的社会生活真实状况,“以小见大”吸引和打动读者?英国《每日电讯报》的网站文章《面对危机,东莞并未放弃希望》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韩笙 《文化交流》2012,(4):59-63
1841年,英国人踏上了当时还是小渔村的香港。次年,熟识航海术的他们在这里开埠,开启了这座中国南方城市的传奇命运。170年过去了,历经风雨的香港,始终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在各种条件的催生下,诞生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最近我造访东方之珠,走过那里的三条街衢,感受独特的香港魅力。  相似文献   

10.
“小平同志打电话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做出反应。那时,外交部还没有正式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我仍在新闻司司长的任上,正在考虑设立新闻发言人,此事便成了立刻建立发言人制度的契机。外交部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一次没有座位的新闻发布会。那是(1982年)3月26日,地点在当时外交部主楼门厅处。当时没有专门进行新闻发布的场地,七八十位中外记者受邀出席,大家就站在我周围。当时担任翻译的是现任外长李肇星。”——摘自钱其琛《外交十记》从老外交部长钱其琛第一次出任中国新闻发言人的那天起,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已走过了2…  相似文献   

11.
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当代艺术长河中显现的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的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相似文献   

12.
三年前《对外大传播》改版,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的指示.开办了《新闻发言人》栏目,密切追踪政府新闻发布工作进程.以推进中国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的建设。如今只要在网上搜索“新闻发言人”。就能看到本刊发表的《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谈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国新闻发言人新年发出第一声春雷》《三部委新闻发言人畅谈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的追求——快、准、稳》《美国新闻发言人:“半杯水”的两种表达》《地方政府新闻发育人制度渐入佳境——广东省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纪实》等文章.这些文章被很多网站转载。本刊还收到了读者的大量反馈信息。 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象征,是中国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的重要载体。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周的支持下.《对外大传播》时刻感知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外国媒体对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日益关注.其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新闻发布会更是吸引了路透社、法新社、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BBC、《澳大利亚人报》等西方主流媒体的争相报道。许多外国媒体驻京记者更是场场不落地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这成为他们采写新闻的权威来源之一。 通过2006年的58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与各国的理解越来越多.误解越来越少。向世界说明中国、倾听世界的声音、沟通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新闻发布会这个平台来推进中国的对外传播事业,进一步加强沟通和对话。 2006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中外媒体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举行的最后一场新?  相似文献   

13.
我热烈祝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今天在此挂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实际上已经运行4年了,这是许多同志、尤其是外文局的广大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今天是正式挂牌,也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一个升级的标志。它是应运而生的一一应高科技时代给我们提供的技术基础,应中国兴旺发达的脚步,应我们对外说明中国、宣传中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需要。我们希望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在以前4年试运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13,(2):50-51,1
由于天津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风云变幻所处的时代背景,使天津几乎成了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象征。如何有效挖掘天津丰富的历史积淀,把这座在100年前就已经名扬世界的城市重新介绍给国际社会,一直是从事外宣工作的同志所思考的问题。伦敦时间2011年11月1日-4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承办的"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于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举办城市英国伦敦市隆重举行。这次展览通过对出生在天津的英国奥运冠军的史料展示,在对英国宣传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正式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十年以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被中英两国媒体作为重要外交事件加以报道。本文旨在分析《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报道"习近平访英"的新闻框架,以及我国主流媒体在内容呈现上的特点,为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构建提出建议。一、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笔者选取了《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关于"习近  相似文献   

16.
资讯速递     
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在南宁召开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印度尼西亚通讯和信息部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新闻部长会议10月13日至1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化新闻领域交流,促进中国-东盟合作。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网民在频繁转发两个有关中国国际传播的视频。一个视频的时间是在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大阅兵的当天,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接受了BBC强档品牌节目"新闻之夜"(Newsnight)的直播专访。在另一个视频中,央视北美分台首席政治记者王冠接受"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美洲频道(RT-America)的专访。以上两位国际传播实践者发出声音的平台均具有世界影响力。BBC自不必说,而"今日俄罗斯"(RT)则在全球拥有6.3亿受众,影响力仅次于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但更值得我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英国消费社会兴起,中上阶层对异国风味商品的狂热以及资本、技术的发展导致全球远程贸易的繁荣,大量中国物品被输入到英国,与此同时,中国文化艺术风靡英国。中国风构成一个独特和重要的文化艺术现象,在园林建筑、陶瓷、家具等方面对英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的艺术家在模仿、借鉴、吸收中国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最终推动了英国艺术文化的发展。中国风在英国风行,给我们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7月以8.44亿英镑(约合13亿美元)全资并购《金融时报》(FT),曾让日经新闻集团登上当天各大媒体的头条。该次并购是日本媒体有史以来的最大一次海外收购,也让日经新闻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经类媒体。2016年4月,日经新闻在墨西哥的新墨西哥城开设记者站,1继续其海外拓展战略。至此,日经新闻已在美国、英国、德国、中国、印度、埃及、马来西亚、瑞士、巴西等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7家记者站。在全球纸媒面临生  相似文献   

20.
感受北京     
中国和法国的生活大不相同。有时,我觉得我似乎走错了地方,应该回到我的国家去,但是这种时刻总是稍纵即逝。于是,我觉得我既不属于这里,也不属于法国。当然,我想念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这里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吸引着我,但我解释不清,每天都有些新的事情发生。现在,中国不仅让我领略了一种化,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思绪万千,我在中国的经历更像个饱含眷恋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