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劳动工作要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全面推进劳动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劳动体制。 一、劳动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劳动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全面深化劳动、培训、工资、社会保  相似文献   

2.
职业技能鉴定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工作体制和培训教育机制,在改善劳动管理、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劳动管理工作、条块分割的职业培训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劳动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沟通全社会各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打破条块分割的培训模式,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充分利用和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作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总体框架应该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为两大主要支柱,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为中心,以促进就业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两重性李顺荣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一个与生产资料市场相并行的劳动力市场,是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现在的分歧在于:如何界定我国当前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性质?是以劳动力就业市场为主体、劳动力商品市场为补充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把...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与职业指导高士令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劳动就业开始向市场就业过渡。劳动力市场从雏形,日趋活跃,逐渐打破了不同所有制和职工身份的界限,以“劳动合同制”为基础建立起新型劳动关系。我国发展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5.
“九五”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劳动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劳动制度改革和建立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总任务,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充分开发劳动者资源,使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同劳动就业工作紧密结合,直接有效地为劳动就业和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若干问题的思考郭飞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悄然出现并逐步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本文就我国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必然性、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性质问题研究综述刘淑云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首次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从业人员智力开发的相互关系重庆刘富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许多领域均提出了许多重大课题。在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中,成人教育如何有效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理论上的重大认识论问题。例如,要“改革劳动制度...  相似文献   

9.
劳动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之一,由于劳资双方利益的对立性,劳动争议也一直存在。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诞生和发展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之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制度构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建议,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劳动关系实现了转型发展,这主要指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和调整劳动关系的模式正在从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其中,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以及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劳动关系变化的三大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力发展和办好技工学校是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过改革,技工学校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制度改革的要求,现就深化技工学校教育改革有关问题作如下决定,请结合本地区、部门的实际情况执行。  相似文献   

12.
就业,是劳动者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一定报酬以维持生活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是实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的形式,它直接关系到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使用,对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安定都具有重大影响.在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如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就业机制.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训练工作与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密切相关,就业训练事业得不到发展,就不能为社会及时地按照市场需要提供合格的劳动者,不能有效地调节劳动者素质结构,就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因此要把开发利用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发展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职业资格证书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配置和评价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必须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随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制度实行统招统配,不存在职业资格问题,实行的是由部门行业管理的技术工人等级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形成了由劳动部门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制度和人事部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随着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发挥,职业资格将缩小准入类职业资格,加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评价主体也由以往政府职能部门评价逐步转移到依托行业管理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评价,即我国将逐步建立由行业协会、学会开展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世纪之交的“九五”,同时带给了我们机遇和挑战。“九五”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历史时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开展我们的工作。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作为市场两大主体—一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契合点的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日渐明显。因此围绕两个转变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增加高素质劳动力在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基本特征就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实行囊括一切的计划经济,排斥任何形式的商品和货币关系。随着党的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实践,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讨论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形成不同的理解。社会主义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但它并不改变劳动的主人翁地位,没有否定按劳分配制度,更不会把社会主义引向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面对劳动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和实践,以及体制转轨和机制转换的迫切需要,必须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的本质属性,以便使现行政策进一步理论化,让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使劳动制度真正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四、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决定中国今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为经济体制会影响到国家的政治体制、科学体制、教育体制,影响到整个劳动人事制度。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里面,有三个要素市场,资金市场、物质市场和人才市场。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的是劳动力市场。我们学习了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及小平同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中央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到建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过去我们很顾忌提到和人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劳动部“三定方案”中关于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责分工 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是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劳动工作来说,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就是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劳动部门在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中,应进一步开拓原有的培训工作。深化职业培训改革,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职业技能开发即是职业培训的拓展。国务院批准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业也从统包统配的计划就业制度转变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制度,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形成。正确认识市场就业制度,把握市场就业规律,运用政府对市场就业的促进政策,更新就业观念,选择就业坐标,是贯穿每个劳动者就业生涯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