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常被报道的单位难报道,经常有记者出入的地区难写稿,难就难在新闻要出“新”。当我读到新华社播发的《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时,不觉眼前一亮,真妙! 写石河子的稿件可说是每年都数以百计,但《石河子的年轻人好精神》一稿,却另辟蹊径,寓意新,角度巧。它没有简单化的报道工农业成就,而是选择了“石河子的年轻人”这个题,以人喻市,实属高人一筹。年轻人是石河子今天和未来的希望,在这样一个“平均年龄25.6岁”的城市,展示他们的风采,不正涵盖了整个石河子的风貌吗?作者不仅写出了石河子年轻人外在的“好精神”,穿着打扮“让人目不暇给”,  相似文献   

2.
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尤其是在党报搞经济报道的记者,都抱怨经济报道难写。难在何处?不外乎一是采访难,转型时期的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波诡云谲,记者不易把握;二是采访出来的东西往往脱不了消息报产值利润,通讯写厂长经理,写增长写扭亏的窠臼。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东西,好不容易发表出去,愿看的人也不多。经济报道该怎样写出新意,吸引更多的读者,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呢?笔者以为,把经济报道搞活,需要记者更新观念,在把握好时代中心要求,唱响主旋律的前提下,选择好切入点,抓住读者的阅读需求,写出既有时代特色可读性又强的新闻作品。具体说,应当做到选择题材要“鲜”,组织细节要“活”。遣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由于太小,即使把它写出来也见不了报,也有的事虽然不小而能够见报,但却因被别人抢先报道出去而轮不到自己写了。干新闻工作,这种情形是经常会遇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办法再写了呢?其实不然,对于这类太小而不易见报的事  相似文献   

4.
徐明 《新闻实践》2012,(10):41-41
在民生报道中,事关社区居民行为的批评稿比较难写,常常是无关痛痒地说一句"希望居民提高自身素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类报道怎么写?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有位同行讲的一件事对我很有启发。这位记者曾试图批评某街道一居民楼10多户居民往下水道倒粪便的现象,后经深入调查,发现是附近公厕被拆,实在没办法而为,便变换角度,为群众呼吁,  相似文献   

5.
怎样做好电视会议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视新闻节目被要求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我们看到,电视会议报道的改革成了一块难啃的骨头,怎样把会议报道写好、写新、写活,成为很多电视台时政记者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经常有年轻记者面临这样的困惑:新闻素材拍回来一大堆,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它们结构成一条合格的新闻稿件。也有记者不以为然:几百字的新闻稿件有什么难写的?按顺序把它们全部写出来不就成了吗?  相似文献   

7.
孟海龙 《传媒观察》2014,(10):61-62
正经济报道通常被认为是新闻报道中比较难创新的门类,主要是因为这一领域涉及的数据多、内容广、专业性强,稍不留意写出来的新闻就会出现干枯单调、数据堆砌等"毛病"。一些新闻采写、策划也常常有意无意地避开纯经济主题,以免这类题材的"先天不足"。事实上,经济无所不在,经济意义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在经济报道中,对报  相似文献   

8.
李颖 《记者摇篮》2010,(7):9-10
做政法记者,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写会议新闻多。都说会议报道难写,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故事情节,以新、奇、特吸引人眼球,也不像经济报道那样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关注。会议报道很难写,难在哪里?难在一成不变,难在缺少新闻性,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生硬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新疆石河子南山煤矿退休工人向理顺,从1958年开始搞业余报道工作,至今已28年。他写的稿子如实地反映了矿山火热的生活,大家夸他是“矿工的贴心人”。1974年7月的一天,老向在井下劳动受了重伤,右手被截去三分之二。这给他写稿带来了  相似文献   

11.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12.
问题性、批评性报道难写,难就难在掌握分寸上,此类报道中辩证法的运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李兵 《新闻爱好者》2011,(17):67-68
经常写评论的人大都有一个感觉,就内容而言,相较于时事评论、文艺评论、思想评论等,经济评论要写得春风化雨、文采飞扬,确实不太容易。经济评论难写,难在专业性比较强,难在将枯燥的经济数据、生僻的经济术语,化为鲜活、通俗的通用语言;难在将  相似文献   

14.
舆论监督难,驻地记者要搞好舆论监督更难。 难在何处?驻地记者不同于报社总部派出来的记者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有的甚至可以与被批评对象“老死不相往来”。驻地记者长期生活在地方上,搞批评报道下但会遇到来自各种关系的说情,而且在批评报道见报后,一些被批评者由此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驻地记者的  相似文献   

15.
朱建军 《军事记者》2004,(10):35-36
作为一名从事院校报道工作的新闻干事,经常遇到一些刚从部队考入院校的基层报道员向我倾诉苦恼,说他们在部队时曾发表了不少新闻稿件,而入校后写起院校新闻来,却一时摸不着头绪,入不了门道,上不了路子,浑身有力使不出来.不知从哪儿入手,写不好稿件甚至写不出来稿件。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难写活。”“写出的经济报道枯燥乏味,自己写着没劲,别人看了头疼。”这几乎成了新闻同行的共同苦衷。故此,报社领导要求“把经济报道写活”。广大读者呼吁“活生生的经济报道”。看来,越是难写活的恰恰最需要写活。而写活的关键还不仅在于“怎么写”,  相似文献   

17.
增强现场感     
作为一名外勤记者和驻地记者,现场会议报道是经常碰到的。有些现场会是上级党委、政府召开的,采访会议是上级领导安排的,会议精神必须见报,没有任何折扣可打。因此,如何做到既把现场会报道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现场感,又能起到传达会议精神之目的,是新闻界探讨的问题。几年来,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摸索,写出来与新闻界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18.
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石河子一三三团,在春节前夕,为优秀通讯员奖订《新闻通讯》月刊,受到通讯员欢迎。一三三团很重视通讯报道工作,是石河子的新闻报道红旗单位。八三年,全团外发各类稿件六百八十多篇,被采用三百五十九篇。为了进一步做好通讯报道工作,该团在春节前对二十  相似文献   

19.
许虎 《军事记者》2008,(3):66-66
都说会议报道难写,难在哪里,难在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和“生硬化”,缺少新闻性和鲜活性。会议报道写起来费劲,读起来没劲。因而对于会议报道,许多记者和通讯员大都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必要的会议报道还必须搞。只有知难而进,才能迎难而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从会议中抓出很好的“问题新闻”。  相似文献   

20.
1983年底,我被团场党委调往生产单位任副连长。连队有不少的好人好事,但很少有人把这些报道出去。我想:如果我能写稿该有多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团场宣传干事杨威,他表示非常支持。从此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稿。杨威同志经常给我讲写稿的要领,还送给我一些学习材料。1985年春天,我写了一篇题为《她的心贴着会员的心》的通讯,《新疆工人报》和《石河子报》发表之后,群众反映较好。写稿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有欢乐也有苦恼。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