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午间文化艺术类评论节目《文化正午》.它以漫谈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以引领社会审美品位和文化发展趋向、提高公众鉴赏水平为目标.这样一档极具文化精英意识的栏目在当今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实属凤毛麟角.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文化正午》的精英化路线做出分析,以求能够引起大家对当今各种电视文化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两首词同时出现在权威的《词刊》上,至今恐怕没有多少词家能有这样的厚待。然而,今年《词刊》2月号上却有湖南省常德市政协副主席张新民同志的《永远在岗》、《给家里寄钱的心情》一起“亮相”,可喜可贺。张新民同志是喝沅水长大的。他的词自然浸透着沅水的灵性。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他时时刻刻在生活中寻找细节,寻找素材,关心人生存的权利、价值和尊严。功到自然成。于是他那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和较强的现实意义的《永远在  相似文献   

3.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强调正义、良知、理性、爱心,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启蒙者姿态,彰显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该报在新闻写作上往往独具风格,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文学的意味;在文本结构上也时有创新,它们往往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丁新吾  梁军 《视听界》2013,(1):87-88
电视新闻传播的故事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往往表现在人物报道和事件报道方面,而在主题新闻尤其是大型系列报道方面还比较欠缺。泰州电视台做了有益的尝试,5集系列报道《村里来了群众工作队》,以人物为切入点,以故事为支撑,把新闻事件化,事件人物化,人物细节化。  相似文献   

5.
《南方周末》人物报道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强调正义、良知、理性、爱心,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启蒙者姿态,彰显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该报在新闻写作上往往独具风格,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文学的意味;在文本结构上也时有创新,它们往往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作品的情感力度与思想深度兼具,赢得了读者的  相似文献   

6.
盛芳 《新闻知识》2008,(1):46-47
《南方周末》作为国内精英类报纸的代表,强调正义、良知、理性、爱心,关注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和尊严,人文色彩浓厚,具有明显的启蒙者姿态,彰显出智慧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该报在新闻写作上往往独具风格,其人物报道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具有文学的意味;在文本结构上也时有创新,它们往往以精到的细节见长,擅长挖掘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因此作品的情感力度与思想深度兼具,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南方周末》人物报道的成功,得益于写作者们对叙事艺术的谙熟和人物报道叙事策略的有效运用,笔者试以文本分析为基础,对该报几种常见的人物报道的叙事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让概念的旗子飞扬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胜龙先生说:“概念是一面旗,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资产,代表着一种市场凝聚力和号召力。”旗是一种标志,旗是目标、方向的形象化表现。概念是一种名词,是思想、理念的存在形式,它是目标、方向的抽象化表现,因而说概念是一面旗。放眼古今中外,我看到许多概念的旗子在迎风飞舞。“科学、民主”是五四运动的旗子,“永远增长、永远领先、永远在场、永远开放、永远梦想、永远新鲜、永远专注、永远运转、永远创造”是麦格劳-希尔集团的旗子,“选择《读者》就是选择了精粹文化”是《读者》的旗子,“做金钱的主人”是《富爸爸穷爸…  相似文献   

8.
来安 《新闻窗》2005,(1):40-40
2004年8月31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刊载了一篇曾是业余作者王道生写的回忆文章,题目是:《永远的珍藏》,作者珍藏的原来是一张简短的汇款附言条。  相似文献   

9.
《新闻传播》2006,(11):32-32
《新闻记者》2006年第7期发表林新的文章《细节的力量——新闻细节的叙事特征与效果分析》。 文章说,新闻细节的力量主要来源于其在叙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相对宏大叙事来说。新闻细节独有一种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让接受者在体验中认知和理解新闻。  相似文献   

10.
精英化:大众媒体的传播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大众传媒集体出现了一种精英化的倾向。随着传媒分众化时代的到来,那些定位于精英人群的媒体,为精英代言无可厚非。但是,大众媒体也出现为精英代言的倾向,则是一种错位。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09,(7):1-1
2009年2月4日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其中谈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上海人提出强烈抗议。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新民晚报》社区版编辑部被迫发表道歉声明:“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文章编辑被停职。  相似文献   

12.
欧元未死     
不久前,德国《商报》分析欧债危机怎么解决时,开过一个天窗:刊发对法国巴黎银行首席执行官的专访,只登了记者提问,而没有受访者回答。“金融精英已无话可说了,他们没有答案。这就是欧洲银行现状的象征。”《商报》在编者按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细节描写被新闻界公认为是使报纸新闻形象化、生动化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一篇成功的通讯,必须具有震撼人心的细节描写,并通过细节播种感动,以细节描写来传事实之神韵,特别是人物通讯,细节描写是必不可少的。细节虽小,能量很大。《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那把焦裕禄为抑制肝区疼痛,而顶出一个窟窿的破藤椅;《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中孔繁森殉职后,身边只找到8元6角钱。细节是构成情节的最基本、最细小的单位。优秀的通讯,几乎每篇都有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能把发生新闻事实当时的场面、情景展现出来,刻画出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使整篇通讯散发出神韵。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份我到德国探亲,由于工作关系,特别关注了一下那里的电视指南类刊物,具体而言在杂志化、服务意识、娱乐性三方面感受很深。一、杂志化我们所熟悉的“电视报”在德国很少见到,德国的电视指南已经杂志化了。在慕尼黑的一家报刊店里,店主专辟了一个书架摆放这类杂志,有七、八种之多,分为双周刊和周刊两类。相比较而言,双周刊印刷得更讲究,也被摆在显眼的位置,像《TVToday》、《TVMovie》、《TVSpielfilm》、《TV14》都是双周刊。在德国有线电视用户能收到35个频道左右的电视节目,这些电视指南刊登的节目表都…  相似文献   

15.
苦难与意义     
《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残忍杀戮、对生命的冷漠态度,犹太人对自我生命的无能为力和毫无尊严的生活,给人以极大震撼,不能不引人深深思索。命运、尊严、人格、人性等等这些平日里似乎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有些虚幻和矫情的概念词语,在看过电影后都成了问题,让人迫不及待地去找寻它的答案。上天有意借《活出意义来》这本书来解除我心中的疑团。我忍不住一口气把她读完,一种豁然开朗的畅快之感顿时弥布心里。  相似文献   

16.
尊严     
汶川地震后有很多人写文章谈到尊严,如:《男子努力给妻子死后尊严》、《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让生者有信心地活着》、《感谢日本朋友给死者最后的尊严》,等等。被引用最多的是在地震中痛失妻子的男子用绳子将妻子的尸体绑在背部的照片。这名男子为了给自己逝去的爱人最后的尊严,忍着悲痛独自骑着摩托车送她去太平间。敬仰鲜活的生命是人性,给死者最后的尊严也是人性。  相似文献   

17.
李智 《全国新书目》2010,(13):68-68
温家宝总理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到“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有尊严的生活》探讨了三个关乎人的尊严的核心问题:人为何要有尊严的生活?什么是有尊严的生活?如何创造有尊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全能文化”在传播学中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笔者在中国期刊网电子文献资料中发现,高鑫先生等人在一篇题为《电视文化身份的多维度审视》(《现代传播》2000/4)的论文中最先提出这个名词。文章说:“大众文化并非精英文化的二元式对立存在,其胸襟具有吞吐一切文化形态的气象,所谓文化的终极必然趋向大众。因此在大众文化的缰界内,电视文化一方面更多地体现着大众精神,同时也以大众文化的豁达,熔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高雅文化和世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姿态”。此后,虽然学界基本没有对电视“全能文化”做出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0-2002年图书馆学研究述评(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本综述首先要提及的文章是《图书馆学研究与学术尊严》,这篇于2000年初发表在《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文章也许没有太多人关注,笔者提及它是为使用一个词汇“学术尊严”。世纪之交3年的图书馆事业,凭借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政府对图书馆事业关注程度上升的东风,加上上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推动全球性数字图书馆研发高潮,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没有什么显著标志,没有明显的转折点,在平静的发展中,中国图书馆事业已经成为了有尊严的事业。自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出现以来,  相似文献   

20.
《新上海档案》2005,(11):29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在2005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指出:当学术研究的主体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并且愿意为此献身的时候,一门学科的学术尊严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只能是在学科发展的特定时期,其研究者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文章认为:一、中国档案学是为了具体回复20世纪30年代的“行政效率运动”中的问题而形成的,形成之初即过分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构建,其研究主体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档案学的学术状况及其尊严。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也没有给予学术尊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