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缘、宗族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一种最原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与发展的强大依托,当这种关系网络缺失的时候,人们便通过结拜建立这样一张拟血缘关系网。仁兄弟结拜就是其典型代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分析,仁兄弟结拜这一文化机制在维系社会关系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弥补社会机制的缺失。从枣庄市滕州市奎子东村选取的孙氏家族四个个案中获取的田野调查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探析它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所谓“风俗”就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六朝《刘子·风俗》云:“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也就是说因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环境而形成的习尚称之为“俗”。由于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风俗紧密地联系着自然和社会。因此,风俗就成为人们借以观察社会人生的窗口。  相似文献   

3.
称谓是人们对于人或者事物的指称与命名.称谓语与一定历史时期的伦理道德、风俗文化以及审美观念密切相关.对不同时期的典型男性称谓语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出男性称谓语是男性社会地位、社会思潮变迁、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符号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为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6.
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形成的,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多样,并渗透到人们的宗教信仰、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在现代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当前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文化内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传统风俗中的生态伦理存在一些缺陷,需要对其进行现代转换以便与现代生态伦理相契合,从而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方法上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风俗”、“习俗”问题,经常引起朝野的深切关注。那时人们所说的“风俗”、“习俗”,大体上有两种含义。其一相当于我们所说的“风俗习惯”,即一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原因而长期形成的乡风民俗,这些乡风民俗世代相沿,具有较强的传统性和稳定性,在不同地区之间,又有明显的差异,即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其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社会风气”,即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参与和影响,又引起普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促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当前,我们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力图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公共事业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事业,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因此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由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人们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城乡公共事业管理在具有共同点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点。本文主要从城乡公共事业管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风俗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社会习惯,体现着人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明代山东的社会风俗在弘治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中体现了风俗的随意性,说明国家所采取的任何一种移风易俗的教化措施都未必能起到预期效果。但风俗的稳定性同样也使得一些传统的婚丧等礼仪今天仍然保留。  相似文献   

11.
由自然环境差异而形成的风尚称"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俗叫"俗".民族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婚丧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传统.这种传统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沿袭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有时称为"风俗习惯"或"民族风情".风俗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民居形制、饮食、服饰、婚丧嫁娶、节庆佳日、文体活动以及待客等均属风俗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严昌洪先生积10年之苦功,撰写的一部力作,是我国第一部近代社会风俗史专著,已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纵观全书既可以明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发展演变的轨迹,又能够把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1940年近百年间,在西俗东渐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大潮下,近代社会风俗呈现出的新特点,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近代中国国情的认识。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体系独特,脉络清楚。作者认为社会风俗是属于社会意识诸形态中的一种,与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一样,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独立的外观和自身的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的漳州风俗基本沿袭清代的旧俗,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但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受到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仍产生不少的变化。缠足、盘辫子等基本消失了,但奇装异服、停柩、裸浴、嚼槟榔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也消失了。而诸如民间崇拜、迎神赛会、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等比较没地方特色的风俗仍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4.
社火     
作为最古老的风俗,社火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祭祀拜神而进行的一种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社火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被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5.
《昭明文选》中赋体名篇佳作较多,所反映内容从先秦至南朝梁初,具有较强的时事性和相当的广泛性。而赋体中的多数篇目对"上巳"节日风俗已有记载,不仅对魏晋南北朝社会民俗研究有一定价值,对其以前风俗文化的考辨,也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库。"上巳"因时代而变迁,既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又能展现成熟的民族特色。因此研究《昭明文选》赋类中的"上巳"习俗对研究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风俗的稳定性特征,有些风俗可能要落后于时代。这种落后于新颖、审美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与旧思想紧密相连的弊习陋俗在某些时间里时代的社会风俗被视为陋俗。它有碍于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碍于人的身心健康的社会风俗也可称为陋俗。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生活习俗丰富,其中有些需要提倡,有些需要改造。《中国陋俗批判》一书所述及的陋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很多早已不复存在或已近于消亡,这是中国社会不断向文明健康方向发展的必然。然而我们还应看到,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一方面出现了向健康、娱乐、也有抬头之势,批判与克服之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新桂系主政安徽。为振刷民众精神,实行国民精神动员,在安徽国统区推行以禁蓄发辫、禁止缠足、提倡短装和厉行节约为主要内容的风俗改良运动。新桂系的风俗改良主要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不良社会风俗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加上战时环境的局限性和不稳定性,新桂系的社会风俗改良运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室内装饰文化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正庆 《考试周刊》2011,(40):227-228
中国是一个崇尚传统的国家,所谓传统不外是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特点的某种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由于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各行各业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室内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更是如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设计的相关理论,以及室内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在当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流坑的祠堂祭祖分为季祭、节祭和生辰忌日祭等。这些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敬宗收族的宗法思想以及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宗法特征,对巩固家族组织和宗族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瓷是中国文化和经济、科技和艺术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华瓷具有强大的调适功能,广泛影响陶瓷之路亚非国家的社会生活,推动了社会风俗向善、审美理念趋真,改变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文化心态,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