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写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抒情技法。所谓“对写”,指的是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想,虚设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地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对写法,据笔所知.始见于《诗经》,习见于唐诗宋词。运用此法,可收一石二鸟之效,得一击两鸣之功,能极大地增强抒情力度,丰富诗歌意境。下面,试撷取几例优秀诗作,谈谈对写法的具体运用及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其中"对写法"被古代诗人用得尤为频繁。抒情主人公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通过想象,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对写法"。  相似文献   

3.
<正>"对写法"是我国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中学诗歌鉴赏中常常碰到。所谓"对写",是指抒情主人公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着笔,虚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形象真挚的表达自己的思念怀想,将深沉的情思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特别是在“离别”、“相思”之类的题材中,常常会碰到诗人在写自己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时,不直接写自己的思情,而是从对方落笔,通过写朋友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写自己对朋友和亲人的思念的情形.诗人的这种手法可谓之以“人思我”写“我思人” 的揉直使曲抒情法.追溯起来,这种方法早在《诗经》中就已有运用,并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如《诗  相似文献   

5.
秦桂兰 《语文天地》2011,(17):37-38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曲笔抒情是中国古典诗歌惯用的艺术手法,而对写法又是曲笔手法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对写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写对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方法,是诗人有意撇开自己,从对方落笔,虚设对方对自己或思念或期盼或焦虑的情形,从而形象深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换言  相似文献   

6.
“对写法”是古代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抒情方法,诗人常用想象怀忆结合、画面交相融合、直接落笔他处、移情于物等方式,运用想象虚设对方情形,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相似文献   

7.
在古典诗歌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艺术手法,叫“对面著笔”,又称“反客为主”——把客体(对方)当主体描写。诗人在抒写思乡怀人之情时,不说或不仅仅说自己怎样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怎样思念自己,借助想象,对家人进行描写,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切。这种手法,古人称为“对面著笔”。具体摘取几例分析,以解读者之惑。  相似文献   

8.
古代诗词作家思念亲人时,往往撇开自己,而从对方写起,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就采用对写法。对写法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主客移位”,即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自己,而从对方落笔,选择巧妙的角度,以故乡亲人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愈有意味。  相似文献   

9.
文王音 《学语文》2008,(3):37-37
古人吟诗作词,常用婉转之法。用婉转的方法抒情,有种种变化,其中一种是通过想像。从对方着笔采曲折地表达。在思乡怀人的诗词中。作者常常借助想像,从对方着笔,写家人如何思念自己,从而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婉转曲折,深沉动人。  相似文献   

10.
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别词,但却写得谐谑风趣,别具一格。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怀人”的作品写法很婉曲,明明是游子或思妇怀念对方,却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也使作品既情致流转,波澜起伏,又委婉含蓄。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主要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但诗的开头却反客为主,以虚代实,不直接写思妇如何思念游子,却想象客游在外的丈夫因思乡念家而愁肠九曲。宋代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主要写远行在外的旅人对家室的思念,下片却写旅人想象中家室的离愁:“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相似文献   

11.
学生写记叙文,有时写到对师长或朋友的思念之情常常爱直抒胸臆,也就是从自身写思念对方的表现,若一味用这种写法,文章就显得缺少变化。如果换个角度来写,不只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且还写对方对自己的思念,就是说,以人衬己,这样能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唐朝诗人王维在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到:“独在  相似文献   

12.
思想感情     
考点分析古代诗歌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送别类,表达依依不舍之隋。唐诗宋词有很多诗人词人写过这方面的作品,特别是婉约派词人写这方面的内容更多。二是怀古类,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或借怀念古人写对自己境遇的感慨。三是思乡类,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或对远游他乡亲人的思念。四是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渴望。杜甫写这类诗较多,  相似文献   

13.
【命题类别】命题者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意境”的赏析,一般为: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和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这里指意境的色彩、构成、情味等)。【设题形式】诗歌“形象意境赏析”的设题形式有三:(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从形式看,诗歌篇幅小,意境美,重格律,语言具有音乐性。从诗歌所传达的信息看,历来诗歌注重抒情时“独抒性灵”。写得最多的是“情”和“愁”。优秀诗歌都凝聚着诗人们的人生体验,“情由心生”是诗人们从自然、社会感悟出来的智慧结晶,很容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从而获得某种启发、教育和审美的愉悦。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可谓源远流长.众多诗人借助诗歌传情达意,或言志,或抒情.但诗歌讲究含蓄凝练,诗人们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往往会运用曲笔.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们有时移情于景,有时也会运用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相似文献   

16.
王维擅于写丰富的大自然,更喜欢将花意象引入自己的诗歌。花意象,不仅使王维的诗歌意境优美高雅,而且对诗人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有很大作用。由于诗画兼通,盛唐游宦之风盛行和精通禅理,王维很自然地以花入诗并借之表达自己的亲情、友情、爱情和参禅的哲理。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中,思念送别题材的诗词特别多,这些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有的在结尾刻画不堪思念之苦、离别之痛的形象;有的在结尾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有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有的在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有的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本文将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的结尾作一分类解读。  相似文献   

18.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19.
第一 ,李商隐和济慈在诗中都多用“清词丽句” ,其诗歌所传达之意境悠远清扬 ;第二 ,两人都在诗中采用赋、比、兴手法 ,托物言志 ,借诗抒情 ;第三 ,两位诗人在其诗歌中多用典故 ,且用得贴切精妙 ,不仅生动地传达出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 ,还能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尽的回味。  相似文献   

20.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在表现思亲怀友之情或背井离乡之意时,不直接写自身却从对面落笔,别出心裁地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婉曲含蓄,这种表现手法,被称之为"主客移位"或"对写法",也叫"一笔双写"."主客移位"其实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即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