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淼 《百科知识》2007,(2X):37-38
我的一个表弟,在他出国留学之前,有一天,他的父母和他一起来到我父母家,说想要学习葫芦丝。我父亲在退休之后,到少年宫教小朋友学葫芦丝和竹笛。对于这个突然要加入的“大弟子”的学习动机,我的父亲很好奇。“这样一来,他将来在国外,如果觉得孤单,吹吹葫芦丝心里可能就会好过些。”舅舅说。  相似文献   

2.
刘代领 《知识窗》2008,(12):11-11
诗人李·夏普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他小时候跟父亲到一位老人的铁匠铺修理耙子和锄头,他父亲付给老人报酬时,老人说:“不用了,这一类小活我从不收费的。”但他父亲执意要付给老人维修费。“年轻人,”老铁匠对他父亲说,“难道你就不能让一位老人,时不时舒展一下他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感谢自己     
《科学与文化》2006,(2):7-7
父亲是搬运工,一日,他拉着一车沉重的钢管来到一个陡坡下,不禁越而却步。心想,靠他一个人拉上去肯定不可能,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父亲为难之时,一个热心的过路人走了过来,笑着对父亲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见有人来帮忙,父亲心里便增添了底气,力气上来了。父亲在前头使劲地拉车,热心人在后面不住地喊着:“加油!加油!”经过一番努力,父亲终于把车拉上了坡。  相似文献   

4.
我的一个表弟,在他出国留学之前,有一天,他的父母和他一起来到我父母家,说想要学习葫芦丝。我父亲在退休之后,到少年宫教小朋友学葫芦丝和竹笛。对于这个突然要加入的“大弟子”的学习动机,我的父亲很好奇。“这样一来,他将来在国外,如果觉得孤单,吹吹葫芦丝心里可能就会好过些。”舅舅说。并非只有表弟吧,常常,  相似文献   

5.
水文 《知识窗》2006,(9):7-7
有一部电影说的是纽约一位极度精明、词锋锐利的律师的故事,这名律师有办法将别人看似无望的官司打赢。在法庭上他能言善辩,在生活中,他与家人的交流也像是打官司。孩子只是打翻一杯果汁,都会被他像对犯人一样的审讯,并常在对孩子训话结束时加上一句:“看!我赢了!”  相似文献   

6.
李戡成人     
舒银霞 《知识窗》2010,(11):28-28
“2010年了,新一代的17岁窜起来了。没有我的悲怆,没有我的虚拟,新一代有新一代的光华。他自持、快速、务实。他叫李戡。”这段话出自《李戡戡乱记》前面李敖的导读。 李戡,并不反感被叫做“李敖的儿子”,他是比李敖小57岁的孩子.是被父亲当孙子一样养大的孩子。他很怕父亲,父亲常年呆在远离市区的阳明山,没有时间管束他。  相似文献   

7.
兰兰 《知识窗》2006,(6):40-41
我的父亲是一个老“民师”。我总想,“民师”这个概念在不久之后,就永远没人知道了。因为“民师”在“文革”后对教育上的贡献将不会被记入中国的教育史册。我常为父亲感到悲哀,可父亲却固执地为这个“民师”劳碌着、幸福着。  相似文献   

8.
《知识窗》2012,(5)
他抬起酒杯,望着我说:“妈妈,这3年,你辛苦了。”他的父亲补充了一句:“你妈一直都辛苦。”  相似文献   

9.
说儿女     
这是我从朋友处听来的一个发生在父亲和儿女之间真实的故事。它使我的心情许久无法平静。那位老人在他寂寞的晚年生活中,想从儿女身上“索取”低微的回报——让他们陪自己说说话,可是他没有得到,只好带着满腔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和老人说说话,陪他聊聊天,这也算苛求的“索取”吗?绝  相似文献   

10.
小石头,就是那个《父亲进城》的小说作者,他叫石钟山。那《父亲进城》不久,就被人改编成电视剧,叫做《激情燃烧的岁月》,直到现在,不少电视台还在播放它。我和“小石头”认识的时候,他还不满20岁。他个头不高,长得虽然瘦小,却很结实,所以,从那时候我就管他叫“小石头”了。 21年前的“小石头”,爱幻想,爱写诗,诗句很特别,有人说怪怪的。用现在的话应叫做“前卫”或者“新潮”。  相似文献   

11.
福州光饼     
可能是福州地方口音的问题,听不清楚街上小贩吆喝叫卖的是“官饼”还是“光饼”。向人求证过几回,众人也都说不上来,有说是“官”,有说是“光”的。倒是觉着我父亲的说法比较合理,他说上面什么都没有,光溜溜的。当然是光饼了。  相似文献   

12.
曾昭安 《知识窗》2008,(6):27-27
春秋时,晋国梗阳(今山西清源县)有一桩案件,被告担心输掉官司,打算对正卿魏舒行贿,请他帮忙将官司打赢,魏舒“将许之”。  相似文献   

13.
替身     
难以置信,父亲真的成功了! 当我看到自己面前站着一个和我长得毫无差别,仿佛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时,17年来第一次对自己视觉的正常性产生了怀疑。我愣了足有半个钟头,才神经质地伸出手去摸他的脸——他不乐意了,皱着眉挡开了我的手:“喂,喂,你干吗动手动脚的?”那神情,那嗓音,那动作,不是我还能是谁? 我激动得热泪盈眶,感激地转过头看着父亲。父亲躺在沙发上,微微叹口气:“唉,但愿我没有做错……”  相似文献   

14.
尘封的茅台     
前些时候,天津电视台为了制作一部纪念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的专题片,来到了我父母家里进行采访。说实在的,我父亲不过是为邓院士开过车的普通司机,一个大老粗,他真的说不出什么,而且,以前他也陆陆续续参加过一些座谈和采访,能回忆的都回忆了,能谈的也都谈了,再让他说,还真太难为他了。我母亲也说,家里乱糟糟的,让人家拍来拍去,将来一上电视,挺不好看也怪没面子。父亲对母亲讲:“电视台是来了解邓院士的事迹,并不是要拍我,我不介意家里乱,只要能让更多的人对邓院士有更多了解,怎么样都无所谓。”  相似文献   

15.
15岁的何元欣被人称为“捣蛋专家”,可他曾喜获武汉第十届“十佳少年”称号,不久前,他又给了人们一个惊喜:才读中学的他,获得mcse认证,成为我国五个小网络工程师之一。笔者去采访时,仍很担心,希望他今天不要有麻烦。因为他曾兴奋地对笔者说:“家里又买回了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很想把爸爸新买的电脑拆开看看。”何元欣这位“十佳”跟我们想象的“十佳”可能不大一样,因为他是个令父母头痛的“捣蛋专家”。之所以在“捣蛋”后加个“专家”,是因为他“捣”出了名堂、“捣”出了水平,“捣”成了一个让父母由“头痛”变“喜欢”的好孩子。他不是那…  相似文献   

16.
8月4日早晨,阳光很好。儿子提起他沉重的书包,没忘将前一天在庙会上买的魔鬼面具一起塞进去,然后兴高采烈地说:“走吧!”我发动汽车,对着阳光眯起眼睛。车子在有些空旷的街上轻快地行驶,很快到了公交车站。儿子背起书包准备下车,我拍拍他的肩:“接着过你的快乐暑假!”儿子一笑,露出两颗酷似他父亲的门牙:“我会的,你也可以逛你的街,看你的书啦!”他一路小跑,消失在公交站台的人群里。这是我离婚后他的第8个暑假。儿子和我待了半个月,现在,他要去父亲家,和他的父亲、继母和小弟弟共同度过余下的20天。听说,他们打算一起去海南旅游,这是儿子憧…  相似文献   

17.
“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打好与比亚迪的官司。”郭台铭说,公司与比亚迪的官司已打了5年,后续会改变策略,转到香港特区去打。  相似文献   

18.
林清玄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乡下平凡的农夫,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从小就有很多美好的梦想。有一天,林清玄在地里干活时,对正在劳作的父亲说:“我长大了,要到台北去,还要坐飞机。”父亲一巴掌打在他的身上:“孩子,别幻想了,我保证你一辈子都不可能办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信息》2003,(14):54-55
“应该说,前几年的企业管理都是以我为中心。”茅忠群说。在方太集团,茅理翔并非绝对的太阳。他的儿子茅忠群,和员工走得更近。“我和父亲不断的就一些问题交流,人员的管理到产品的销售,几乎是事无巨细。”茅忠群说。所以说,茅忠群才是未来方太的灵魂人物。  相似文献   

20.
父亲是极为传统的中国男人。他的思想不但异常保守,就连性格都不留余地地保存着中国封建男人的霸道。他常对喜好顶嘴的我恨恨地说:“老子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次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我都会暗自在心里喜悦,我明白,父亲一旦争论到这个份儿上,八成是恼羞成怒、黔驴技穷了。当然,我不会再加以陈述,因为只要再说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