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MBA类图书分类标引现状;并对总论“MBA”类图书归入不同类目是否妥当,作深入的探讨;并依据MBA类图书学科属性、《中图法》(第五版)F2经济管理类目体系、文献分类学知识,明确此类文献在《中图法》(第五版)中的合理归类.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教科文卫版2007年5月20日刊载的消息《人大校长纪宝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称哈佛东西方管理思想交汇与融合是方向》,被评为第1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这篇消息的核心观点来自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八届中国MBA教育发展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正所谓沙里淘金,记者从较长的教育发展论坛演说中,捕捉到纪宝成发言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写成了一则优秀的观点新闻。在MBA教育持续升温且跟风盲从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帮助人们冷静思考中国MBA教育的出路。笔者认为这篇佳作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话     
“他们以为MBA就像是一个美容院,读完MBA,出来就会容光焕发、脱胎换臂。” MBA在中国已被简化为“MBA=学位=高薪+升职”,专家对此很为担忧。  相似文献   

4.
中国目前拥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已超过百家,MBA商业案例出版发行市场相当可观。本文在对国内MBA院校的教学商业案例出版发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MBA商业案例出版发行的操作模式和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山东的情况让我们这些MBA的学员感到由衷的欣慰。今天在座的社长老总们,也一定是非常理解和支持MBA的。但是就中国出版的大环境来说,MBA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借《出版广角》来呼吁一下,各出版社应该支持MBA生存下去!学了MBA之后,我认为不应该再去做案头工作,或者不仅仅做案头工作,否则真的学非所用了,几年之后,很多知识会淡化、钝化,可能就荒废掉了。据统计,美国的企业界管理层有60%是MBA毕业的。(贺圣遂:打断一下,据我所知的确如此。1956年美国的MBA毕业生大概是3600人,去年是10万人。MBA毕业生年复一年地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所以在美国的企业里,MBA的比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6.
袁舟 《新闻记者》2005,(3):78-80
《媒体MBA精要》的目标读者有三种:一、媒体从业人员、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关心国内外媒体企业发展的人士;二、希望比较系统了解工商管理财经知识、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三、想学习MBA(工商管理硕士)但是没有机会的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想写这样一本书,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MBA教育,真的“病”入膏肓了吗?不容置否,“水土不服”的MBA教育在入世之后遇到了新的挑战。让人担忧的是:如何培养国际化的商务人才?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对MBA教育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经济的崛起将会对MBA教育有什么要求?现代社会对管理者全面素质有了新的要求,MBA教育又怎样适应这种要求?  相似文献   

8.
薛涌 《出版参考》2006,(2):32-34
MBA(企业管理硕士)现在在中国依然热得烫手,但西方发达社会却开始面临MBA泡沫的危机. 据<金融时报>报道,最近几年,在美国申请MBA的人数直线下降.这首先和人口因素有关.在1990年代末期,美国二十四五岁左右的人口有2400万,如今已经跌到1900万.而这个年龄层的人,是MBA的主要生源.不过,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对是否要投资10万美元左右、拿出一生中20个月的时间、在顶尖的商学院拿一个MBA学位产生了疑惑.越来越多的老板,对MBA学生的实际能力也缺乏信心.MBA的价值,正在面临着全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MBA课程是从管理和操作中总结出来的共性的东西,主要采用演绎的方法来指导工作。所以我认为MBA首先是解决通才的问题,然后才解决专业的问题,也就是说首先是学习理念,学会用MBA的理念来看待一些问题,然后再用MBA教给我们的一些技能在日常工作当中来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如果真能这么做,在我国现有的制度下,MBA要发挥作用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当然这不是说 MBA可以包罗解决每个行业的问题,任何的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MBA没有这个功能,它也负不起这个百科全书式的责任,它只是告诉你一些新的理念和操作方面的技能,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解决一些问题。对中国出版业来说,MBA的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的理念和行动减少盲目性,催生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符合现代营销理念的  相似文献   

10.
MBA最初与我国发生联系,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我国曾选派过一批比较优秀的管理人才到美国学MBA,结果这批人学成归国之后很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原因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没有MBA成长的环境。目前国内出版业的情况,与当时有一点相似。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西方管理经典,它在中国的能量的散发、效用的实现过程,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的。就是说,今天出版业的开放度,还不足以让MBA的知识在工作中得以很好地运用。但这并不是说,大家去读MBA没有意义。MBA从学习到运用,到取得良好效果,需要有一个过程。既然它是一个过程,就需要有人去推动。MBA对中国出版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11.
MBA相亲会     
武洁  张兮兮 《新闻世界》2008,(11):150-150
9月13日晚,由中山大学岭南MBA学会主办的“爱在中秋——华南MBA交友会”在广东国际大酒店举行。据组织方统计,数百名MBA相亲,要求颇高,男性嫌女性“学历高”,女性怨男性“素质低”。  相似文献   

12.
MBA许多核心课程中都很强调团队精神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人际沟通技能被认为是管理的三大必备技能之一,MBA的案例教学法对这种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所以人际关系能力是MBA学员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比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人做得更加好。MBA不是独行侠,他是团队中的一员,他需要对组织中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和说服,如果他是领导,他还肩负激励员工的职能,激励员工并和员工一起实现企业目标。但是MBA倡导的人际关系和传统的人际关系是不一样的。MBA注重的人际关系,更多的是从一个企业员工角度、从职业需求来考虑的,它更多考虑通过什么样的关系来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它是制度、流程的润滑剂,它最后的着眼点是提高企业效益。而传统的人际关系更多  相似文献   

13.
MBA教程已被世界公认为企业管理的经典,随着中国出版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少有识之士正在谋求出版社管理与MBA经典的对接。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本刊共同组织,在上海举办了“与MBA对话”活动。应邀到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出版社的MBA在读学员和毕业生,以及多家出版机构的负责同志共48人。本次对话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MBA教程与中国出版实践”,即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朱杰人,以主题陈述的形式,提出西方市场经济产物的MBA,与中国出版实践的结合与运用的有关话题;二是“畅销书与营销策划”,华艺出版社副社长金丽红以案例剖析的形式,陈述畅销书运作的有关过程。参与者就两位陈述人的话题或观点展开对话。第一部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主持,第二部分由朱杰人主持。  相似文献   

14.
黄铁鹰 《青年记者》2006,(23):79-80
做企业的人关注这个争论不是没有理由的,如果管理是科学的话,企业就应该多招MBA并让他们担当重任,因为他们是专门学管理的;当企业面临重大决策和难题时,也必须听取咨询公司的意见,因为咨询公司是号称给企业治病的医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出版的“黄埔军校”新闻出版总署领导认识到出版业急需懂市场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才,以推动企业化和市场化进程。总署和上海财经大学为出版业定向培养MBA学员,到现在已经第四期,1999年为第一期,平均每期不到30人。已毕业两期。参加MBA学习的共计已有140-150人。如果MBA班一直办下去,再过5年,中国出版界就会有数百名MBA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他们对出版产业的推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所以,上海财大就有了中国出版界“黄埔军校”的美称,财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刚才听了朱社长给大家讲了一段“朱氏盛世危言”,这是一种忧患意识。大家学习MBA,是因为对MBA充满希望,是希望以此开拓视野,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推进我们的事业。所以朱社长引导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MBA到底对中国出版有什么帮助,怎样借助MBA的方法来推进我们的事业。现在出版社的领导层,基本上是“文革”前出生或者是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不久之后,就要被在改革开放期间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所取代,再往后,就是在小康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更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了。时代在每一代人身上打下不同的烙印,他们各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以前的出版社社长老总们没有学过MBA,靠自己的实干和悟性,算是走过来了,但以后,随着出版业一步一步地走向市场、走向成熟、走向  相似文献   

17.
认真追溯起来,中国第一批MBA诞生于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期间。当时,出于两国经贸关系的需要,美国政府决定协助中国培养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在全国728个考生中招收了40个人。这些当时并不知道MBA为何物的人,在国家管理教育的基地之一—大连培训中心经过近半年的语言和管理知识强化培训,通过GMAT考试后,39人进入由美国人全程管理的MBA学业训练。  相似文献   

18.
截止到现在,已有三届学员完成了MBA培训,共有近百人,在出版业十余万人的从业者中,这是一个很小的群体,指望这样一个小群体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出版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出版业的改革、发展,更主要地取决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业内任何一个群体的作用、贡献,相对来说都是十分有限的,对MBA学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恐怕也不切实际。MBA教育是否适合中国出版业?刚才听了不少同志的发言,感到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我认为我们应当首先对MBA教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大家都知道,MBA教育是从美国移植过来的,尽管在招生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本土化”,但“水土不服症”还存在,而且一些“本土化”措施也对MHA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COM 组件技术的分布式开发方法是一个当前流行的软件设计方法,国外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系统开发案例,本文针对于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COM 组件技术MBA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模型,并具体论述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结构设计及其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意识与新闻资源的合理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泉 《新闻记者》2003,(10):26-27
讲入市场化时代的新闻媒介竞争,早成鏖战之状,在必要的纪律规范、现代化社会认知欠缺的情况下,新闻资源的恶性开发,就成了必然的社会性成本。就其大端而言,则有: 1.恶性炒作,损害诚信。缺乏冷静姿态,为吸引注意力而献出新闻业最宝贵的财富——诚信,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MBA,先是被媒体吹捧上天,说是据专家估计,参照国外GDP水平和MBA教育规模之间关系推算,到2006年,我国M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