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年来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综述。一、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正确阐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几乎所有学者都是从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出发,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第一,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或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类共性,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活动。人性是社会性,表现在:(1)只有从社会…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以人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为本.现行的高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忽视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的现象.高校德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正确引导并努力实现大学生的需要作为德育的立足点,实现"学校人"与"社会人"的同构,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主体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赛亚·伯林对人类的本质持有深刻的理解,他关于人性的洞见是其自由思想的渊源,研究伯林的人性观有助于我们厘清其思想的本质,这对于深入理解他的自由观而言极为重要。伯林强调选择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选择是人最重要的本质,选择赋予人性以多样性、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特性。伯林笃信人性是多样的,拒斥存在某种单一的、固定的人性,他认识到人性的历史性与社会性,因而尊重特殊性,包容个人的选择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类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链环,是宇宙演变的产物.人体缩影了宇宙.人类越是进步,其自然性功能会逐渐弱化以至退化.远古人类的思维多出于直觉与灵感,理性觉悟非常低下.人脑是小宇宙,是宇宙的缩影.人脑贮存着整个宇宙的信息.人体是一个有机系统整体.人的五脏六腑各有独立功能与作用,可是它们之间的作用又互为前提,互为因果,彼此间有某种共性维系,具有相干性.人体系统从属于宇宙大系统,是宇宙大系统之中的子系统.人体运行规则受宇宙运行规律的制约与影响.人性是人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一种信息,人具有善恶两种潜信息.当在一定条件下,激发了善的潜信息,使之外化显化,就表现出善心善举.在另外条件激发下,恶的潜信息被激活而外化显化,就表现出恶行.因此世界上没有纯善纯恶的人.人的社会性最本质的东西是利益,利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石.人类社会因人的智慧而登峰造极,智能会走向异化之途,最终否定人类自己.我们对人类自身的了解还很不够.人是什么?不甚了了.加强"人学"研究不仅具有科学上的意义,而且对治国安邦,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现实意义."人学"研究是极为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领域,全方位多视角展开对人的研究.期盼有更多的学者献身于"人学"研究事业.  相似文献   

5.
陈辽先生对文学与人性关系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陈文有将人性等同于西方人性论所谓的“人性”之弊,陈文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性观的理解亦有片面、肤浅之嫌。陈文还否认了人性在文学中的自发反映。在具体论述中,陈文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之处,未能摆脱抽象人性观的影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缺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性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断生成的,人类生活的现实性、实践性、社会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自由性、自觉性、能动性是人性的重要内涵,人性与动物性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曾从社会学、经济学角度和哲学、美学角度科学、深刻地阐述了文学与人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都提出了各自的人性假设,这些人性假设尽管被作为学科理论的逻辑前提,其自身却未得到严格的证明,只能在实践中接受经验的检验."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这一假设是人类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必要前提,"人具有主体性"的假设则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充分依据.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创造的"经验关系"抽象出来的这两条人性假设,可以作为教育学科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前提.凡是以某种"应然人性"作为人性假设的,都会在对教育实践的解释中陷入困境;凡是没有提出"应然人性"的,也都不是完整的教育理论.教育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而不至于被"终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学科立场和视角,其中包括是否有自己特定的人性假设.  相似文献   

7.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首先,以人为本,就是要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发展要依靠人,发展是为了人."人是发展的中心主体,人应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利益者."突显人自身发展的地位,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历史进步的前提,它昭示着人们去创造一个合情合理的世界,去创造一种合乎人性的管理制度.其次,以人为本,就是要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教育条件,为人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由.  相似文献   

8.
人本主义对心理教育具有自身鲜明的认识定位,就是以人性为本位,主张将人性的发展置于人性的充分养成上.人本主义建构了邀请心理教育模式,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助人自助"的心理辅导策略."迷失人性"的学校教育错位呼唤着心理教育范式的变革.建构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需要我们坚定和凸现以人为本、以人为贵、以人为重的心理教育人性化理念.  相似文献   

9.
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是以"政治人"作为人性基础,而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时代的主题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由"政治人"转向"社会人"。人的社会性能够把人性的其他内容统一起来,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人性根基。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思孟学派还是亚里士多德,其思想中人性与德性都是统一的,都将人性确定为人之为人的特性。但是由于他们对德性内涵与结构层次的理解不同,双方关于人性的内涵和结构层次就出现了差异,表现出中国重"仁德"而西方重"智德"的倾向。此外,思孟学派认为人性与德性具有先天性,使得其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幽暗不明,而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道德德性是社会的产物,理智德性也是在社会中完善和发展的,使人性与德性的社会性和后天性得到突出和强化。  相似文献   

12.
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域内最一般的抽象规定,根据逻辑起点可以推演出学科的理论范畴."人论",就是对"人的基本问题"即人性和人的发展问题的认识."人"是所有管理系统的主体构成要素,人在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人在管理理论中的基本位置,管理理论范畴的建构必须从对"人的基本问题"的追问开始.从基于"政治人"论的古代政治管理、"经济人"假设下的现代经济管理和"文化人"视野下的当代文化管理等管理理论之"人论"的逻辑起点,分析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人性观,推演出"人论"作为教育管理学理论范畴逻辑起点的适切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陈述自己不能立即就职的奏章.作者写到自己与祖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时,情真词切,感人肺腑,它充分表现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李密因此成了千百年来至孝的典型.但是,我认为,一个人除了有人性外,更有社会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哲学的视野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上,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的积淀和统摄.人的普通质与本质的关系是多与一、次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加剧了人们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当前轻长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导致人的自主性、独立性、创新性、社会性日渐式微.面对这些挑战,人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互联网+"的关系、理性对待和处理挑战、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条件和机遇,以此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合群是人的本质要求。人不能离开所在的"群"单独存在,只有在一定的群体中,才能协同合作、战胜自然、抵御灾害,为人类的形成和生存创造条件;也只有在一定的群体中,才能实现人的社会性意义,确证人的本质,促进人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之为人的首要条件——合群。合群既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需要,犹如黑夜中的灯塔引领人类不断前进。大学生合群素质培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德育理论创新、改善合群现状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7.
所谓“肯定教育”,就是建立在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性特征基础之上的,与“批评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外,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被尊重,希望得到他人的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可以说,这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人  相似文献   

18.
帕斯卡说:"所有的人都以快乐幸福作为他们的目的,不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是如何不同,大家都在朝着这同一目标前进."人类天生需要感到独立自主,希望自主控制生活,总想有选择的自由并自由选择.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将从关注语言回到关注人的自身,关注人性的率真和健康发展,强调让学生学而得法,乐以忘忧.  相似文献   

19.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每天来到学校,并不是以纯粹致力于学习的人的面貌出现的."他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作为一名负责任的老师,他的任务就决不仅仅是让学生每天满载着知识回到家中,而应该在这同时,不断地以美与善这些人类永恒追求的精神,去熏染他们的情感,使之人性趋于完美,人格趋于健全.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价值,注重知识的授受,而忽视情感价值,削弱情感的陶冶,那么,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将可能是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  相似文献   

20.
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之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规范、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诸社会化特性的内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