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法家是古代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很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对法学也最有研究,深入到了法理学的领域,并提出了一整套推行法治的理论和方法,为建立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二千多年前,先秦法家提出了“以法治国”的法治思想,并付诸实践,对后来历代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虽有别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但也蕴涵了现代“法治”思想的启蒙火花,不能简单、武断地将其归入“人治”的范畴,我们要用全面的、历史的眼光吸取其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3.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先秦法家在春秋战国的变革时代对法律起源思想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他们从历史进化论和人性论的角度分析和研究法律起源的理论前提,并从“利”的层面出发阐发了法律起源思想。历史地分析和评价其思想有助于对“以法治国”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期。当时的法家以"以法治国"为口号,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形成作出了杰出贡献。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仍然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8.
法家以法律统一思想其实就是其“法治”思想,法家主张“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轻视甚至否定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实际上是实行文化专制。法家以 法律统一思想体现在其推行“法治”的方法上,从本质上说,法家的法治与儒家的 人治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先秦法家对法学很有研究,他们重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并提出了一系列实施其“法治”思想的措施,如:要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咸,善于运用赏罚,“法、术、势”相结合等。回顾这些思想措施,对我们现在实现依法治国仍然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人权宣言》和《大清律例》的差异,说明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的迥然不同的作用。法国的《人权宣言》提倡人权、法治,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清律例》强调的则是君权至尊,实行人治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巨匠,而二者对人性观却作出了截然不同的价值判断,这促使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进而促使中西方法治发展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以孔子与亚氏的不同人性观为起点,进一步分析两位先哲不同的法治观及由此对中西方法治价值选择产生的不同影响,可明晰中西方法治发展之异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3.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法治”概念的重新探讨,指出真正的“法治”应该是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律至上”,同时还应该和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法家的“法治”思想,西方社会的“法治”思想渊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概念。中国要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对西方社会所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要从多重维度实现我国的“法治”。  相似文献   

15.
秦朝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严酷的法制社会,实际上,秦朝时期在法制政治之下,涌动着儒家伦理的潜流。儒家的忠、孝等道德标准仍然是重要价值尺度,是行为选择的是非标准。政治上,秦王朝常以法律为工具在民间推行儒家伦理,实行“教化”;要求官吏宽以待民,带有浓重的儒味;对周边少数民族国家实行怀柔政策。秦朝礼制中含有立社稷、修宗庙等儒家古制。秦朝,并不是一个失去了温情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法治与德治关系的考察 ,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 ,揭示了法治与德治之间不应是相互对立的关系 ,而是能够兼容和必须兼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研究比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发现:双方都注重法律的制定、完善和实施,强调法律要具有内在的价值精神.但荀子所强调的法律层面的治理,并不等于现代意义的"法治".而亚里士多德则对"人治"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他以其特有的理性主义风格阐明了"法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李斯作为秦朝政变的核心人物, 他的思想与秦朝的命运息息相关。李斯的功利观源自于法家的人性理论, 而“帝王之术”是法家人性理论的具体体现, 通过研究“术治”理论及李斯坎坷的一生就会发现, 李斯的功利观与秦朝的短暂存在密切相关, 李斯为了得之不易的功名利禄而拥立胡亥继位, 使秦朝的暴政进一步恶化,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社会 ,儒家王权受命说主要根源于开国之君及其先祖的圣德与武功。不过 ,自先秦延及两汉的儒家“圣王革命”、“顺天应人”的王权受命理论在认识上 ,使得王朝的改换或传延被视为“天予人归”的必然结果。这一儒家学说对汉晋间政治既起着昭示警戒作用 ,更在一定程度上麻醉着统治者及其黎民百姓。在汉魏禅代、魏晋易姓的王朝和平过渡中 ,权臣在利用儒家这一学说时篡改了先秦儒家的由内圣而外王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辈出同时政治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孔子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再到以商鞅和韩非主张的法治思想,再后来演变为汉武帝所倡导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同时并重的思想。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吸取了历代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实施"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我们现在所提出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策略就是在古代治国思想基础上加以借鉴和提炼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