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历史档案》2011,(3):60-68
晚清时期,海关洋税的财政意义开始彰显,清政府对海关税收的控制意愿也进而加强。关税的统计与汇报是中央了解基层海关税款征收情况的重要渠道,因此也倍受清政府的重视。为确保对海关洋税这笔新增税项的控制,晚清政府实行两套并行的关税统计、汇报制度,即海关监督系统的关税奏销制度和海关税务司系统的统计册报制度。两种关税统计、汇报制度,...  相似文献   

2.
清末宪政是晚清政府尝试用改革的手段,逐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一次尝试.它是晚清政府为解除内忧外患的国内外形势被迫进行的政治体制变革.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盲目地下诏发动对列强战争.在上海,刘坤一、张之洞等督抚却与各国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戏剧性地与圣命对抗.  相似文献   

4.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4):132-133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1905年10月),清政府不惜巨资,调动数万名新军在直隶河间会操.这次会操是晚清军事改革成就的一次展示,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一次大检阅,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为了培养和积累洋务人才,使自己洋务运动顺利地实施下去,致力于改革洋学局及学生们的仕途问题,不过也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根基,招致清政府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是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挽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并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八百年以来的封建统治,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7.
洋山深水港是我国第一次在外海岛屿上建设的超大型港口.建设洋山深水港既是国家重点战略工程,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工程.自1996年至2002年,深水港前期论证长达6年之久.这一时期归墨作为港务专家,是论证的专家组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殖民者在租界建立的“公审公廨”制度,由于是在“洋廨员”的主导下审判案件的,在许多方面参照西方国家的审判制度进行,给晚清政府传统审判模式带来了严重冲击,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审判模式中肉刑、刑讯和不许律师出庭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鸿章为了培养和积累洋务人才,使自己洋务运动顺利地实施下去,致力于改革洋学局及学生们的仕途问题,不过也冲击了传统的封建科举制度根基,招致清政府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外国传教士潮水般地涌人中国,公然按行政区划分设教区,深入到各个城镇和村落,变外来为内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如何管理这些享有治外法权的传教士,成为清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不过,清政府并未气馁和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沈原 《历史档案》2006,(4):72-76
1904年,晚清政府接受美国政府的邀请,派出政府官员与海关洋员联合组成的代表团,远赴美国参加在圣路易斯(当时称散鲁伊斯)举行的博览会(当时称赛会),至今已有100多年了。让我们翻开历史的档案,再现历史的画面。1798年法国拿破仑首创博览会于巴黎,其初衷是与英国进行经济竞争。这  相似文献   

12.
与台湾基隆隔海相望的钓鱼岛自古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它的周围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石油资源储量约30亿吨—70亿吨,渔业资源年可捕量15万吨.早在1885年以前约500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现、开发和管理这个岛屿.但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政府,从1885年就开始觊觎钓鱼岛,并在1893年前先后三次讨论在钓鱼岛上设立“国标问题”,均因清政府对这些岛屿早已知道并—一定名而暂时罢休.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逼迫清政府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近的岛屿包括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  相似文献   

13.
王雁  李学成 《兰台世界》2013,(12):73-74
光绪二十九年兴京地区爆发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水灾,本文通过对《兴京县公署档案》中水灾档案的挖掘,较为清晰地还原了此次水灾爆发的过程、危害以及清政府的应对措施,对于今后辽宁地区防灾救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874-1875年发生的“海防”与“塞防”之争,是晚清政府在已变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下,面对西北和东南两大边疆危机而进行的一次国家大战略探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关于国家大战略发展方向的辩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董德华 《兰台世界》2001,(11):38-39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这一古老的封建锁国之门被帝国主义打破,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暴露无遗.清王朝被迫签订了许许多多丧权辱国条约,为了向帝国主义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在劳苦大众身上进行了血腥地收刮和榨取.  相似文献   

16.
嘉庆时期清王朝已经显示出衰世的迹象,这一时期北京地区平均不到两年发生一次水灾,约一年半发生一次旱灾,且特大灾害较多。在应对灾害方面,除采取蠲免、赈济、借贷等措施外,清政府还频繁举行禳灾活动。  相似文献   

17.
正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政府派遣图理琛使团出使土尔扈特部是清代民族关系、中俄关系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使团出使往返费时近三年,行程近4万里,穿越西伯利亚,抵达伏尔加河流域,是清政府官员第一次抵达欧洲,随团史官图理琛依据沿途见闻和使团出使的情况写成《异域录》一书,由雍正帝亲自授令刊印。《异域录》学术价值很高,是研究民族关系史、中外关系史、历史地理学不可或缺的资料。值  相似文献   

18.
彭贺超 《历史档案》2014,(2):97-102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筹办永平秋操兼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例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回应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军事扩张。永平秋操筹备期间,军谘府、陆军部会同地方督练公所筹划秋操相关事宜。此次秋操,清政府对军谘府、禁卫军寄予厚望,体现了满人在军事领域的诉求。武昌起义爆发后,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谕令停止开操。但永平秋操没有因停操谕旨而烟消云散,它无意中成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南下武汉前线的一次战场动员。从这一角度审视,它对辛亥时局更具深意。  相似文献   

19.
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筹办永平秋操兼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例行军事训练,另一方面则是回应日本在辽东半岛的军事扩张。永平秋操筹备期间,军谘府、陆军部会同地方督练公所筹划秋操相关事宜。此次秋操,清政府对军谘府、禁卫军寄予厚望,体现了满人在军事领域的诉求。武昌起义爆发后,八月二十二日,清政府谕令停止开操。但永平秋操没有因停操谕旨而烟消云散,它无意中成为清政府迅速集结兵力、南下武汉前线的一次战场动员。从这一角度审视,它对辛亥时局更具深意。  相似文献   

20.
1903年9月清政府预备立宪.正如朝野舆论所言:"立宪要端,首在集权中央."[1]17练兵处正是顺应这一历史背景的产物,反映了清政府集权中央的愿望.1903年12月27日下诏正式任命练兵处的主要人员,练兵处由皇帝钦命总理、会办、襄办大臣三人,下设三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