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滁州学院学报》2016,(4):114-117
本文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滁州学院的辅修双学位教育为例,根据该校2011—2015年期间管理学和文学三个专业辅修双学位招生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辅修双学位教育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辅修双学位教育各专业发展不均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专业差异性大、辅修双学位教育的管理体系建设亟待优化,并提出推进辅修双学位教育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7,(4):93-96
基于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员开展辅修专业与双学位教育数据,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当前联盟成员辅修双学位教育中专业分布和跨校培养的基本状况,同时指出辅修双学位教育专业设置突显社会需求、生源相对集中和跨校培养有待推进等特点,最后提出深化辅修双学位教育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民族地区对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高等人才的迫切需求,民族高校开展了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本文针对我国民族高校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现状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完善民族高校辅修与双学位本科教育,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高等专业人才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校视窗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从今年起,在本科生中试点推行辅修/双学位修业制度。辅修/双学位修业是指校内本科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在学制试行辅修和双学位制度  相似文献   

5.
北大更新教学模式 北京大学新学期将实行全新的本科生教学计划,通过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减少学时、学分要求.增加辅修、双学位专业。鼓励学生攻读辅修专业和双学位等方式,全力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本科生的主修学分新学期始将减为130学分-140学分,本科4年课堂教学时间由原来的2,500学时减少到1,950学时-2,200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辅修专业/双学位制的发展背景,阐述了辅修专业/双学位制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其培养方案,指出了实行辅修专业/双学位制下如何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选修,以提高修读率。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历史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很多学校拥有了自己的特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辅修双学位也在吉林省部分高校有序展开。文章利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开展辅修双学位的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方式来对主修专业进一步补充和延伸,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持续性发展。但面临与学术型高校的区别,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共建教学资源薄弱、理论和实践学时配置不合理等情况,文章选取五所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设置、专业关联、课程设置、资源共建共四个维度为辅修双学位的教育模式提供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高校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辅修、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贺丰波 《大学时代》2004,(12):27-29
周末本是学子们轻松一下的时候,却有不少同学背着书包忙碌奔波于大学校园的各教学大楼,原来他们在修读本专业之余还选择了双学位。同时,他们认为拥有两个学位证书,会在就业竞争中增加砝码和优势。在武汉地区教育部直属7所高校中,不少好学的大学生们都在力争拿跨校和本校双学位。可以说双学位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一种时尚理念。今年教育部直属7校联合办学学生报名统计结果显示,7校2002级在校本科生中,共有2278名学生报名参加跨校辅修学习。其中有1260人参加武大辅修专业学习,631人参加华科大辅修专业学习,214人参加华师大辅修专业学习,另有约800名学生参加校内各专业双学位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双学位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基因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双学位教育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本文针对如何让辅修生物技术双学位的学生能积极有效地完成基因工程课程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苋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今很多高校开设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以下统称"二专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的普及,上大学已非难以触及,很多人追求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高效的学习,于是第二学历在各大院校中十分火爆。能在本科阶段获得双学位证书,其时间和金钱投入的确物有所值。本文立足于双学位的学习过程,以辅修对外汉语对英语师范专业为例,浅谈本科教育中第二学历对大学生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辅修及双学位教育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高校已经十分普遍。从地方高校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看,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辅修及双学位专业十分有限、学生退学率较高、教学管理过于刚性、学生学习归属感不强、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等诸多问题。高校需在办学定位、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及质量保障等方面加强对辅修及双学位教育的重视,更好地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非中心城市高校对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需求日趋强烈。非中心城市高校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其办学特征表现为自力更生、具有地方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现阶段开展辅修及双学位本科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加强图书资料与信息建设;以优势与特色专业为基础;注重培养方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2014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首次启动普通高校跨校修读学分试点工作,开展省内高校跨校修读学分互认,成为推进辽宁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辽宁省实施跨校修读学分的背景与意义,分析了跨校修读的优点以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创新性地提出了完善跨校修读学分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辽宁省跨校修学分的成功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修、双学位教育是一种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复合型人材的重要模式.这种模式在现阶段还存在国家政策不明晰,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对辅修、双学位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不成熟,学生负担普遍过重等问题.为改进辅修、双学位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明确政策;健全质量监控机制;有针对性地指导接受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学生;加强对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的研究;切实减轻主修专业的负担.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如今很多高校开设辅修课程、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以下统称“二专业”)。也就是说,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学习主修专业(即当初高考录取的专业),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其他专业。甚至拿到不同的学位。那么,这些看上去“不错”的途径对学生就业的影响有多大呢?  相似文献   

19.
出国     
《出国与就业》2009,(10):12-13
申请马来西亚读本科 需先读一年预科 7月27日,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发布通知:自2010年1月1日起,前往马来西亚各私立高校修读本科专业的中国高中毕业生或高中在读生,需要修读马来西亚大学预科课程一年,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入马来两亚大学第一年专业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跨校修读学分课程成为高校间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教学模式。辽宁省的跨校学分修读课程实践起步较早,已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当下的大学生教育有积极促进意义。本文以现有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资源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个案视角切入,系统分析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创新,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实践成果,对人文类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