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在活着     
一天下午,去拜访一位文友,进屋,在他书房的写字台边坐下后,忽见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一篇从报纸上剪下来,标题为<宁愿>的文章.趁他去给我泡茶的当儿,我读着那篇短文,还没读完,文友的一杯热茶已递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2.
文人趣事     
目标老高退休之后,很想将自己多年来写的文章结集成册,给儿女、朋友留个念想。在整理旧作的过程中,老高发现:上世纪60年代初期发表的作品大多散失。他只好到图书馆查找,借阅、复印。但最终有几篇未能找到。于是,他便去找当时的文友,问问他们是否收藏下来?老高最先想到的是喜欢收集文友文章的退休教师老谷。于是,便给老谷打电话。老高说了文章的篇名后,老谷说:"你的大作都有,但是全在剪报本上,等我去文印店复印后,给你邮来!"  相似文献   

3.
与贼为邻     
文友公孙先生给我挂电话说,他的散文上了一家比较有影响的晚报副刊,可他却十分的担忧和恐惧.发表文章是可喜可贺的美事,应该高兴才对,朋友为何会如此这般呢?我感到疑惑不解.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有很多事,已如过眼云烟;而上世纪1973年夏天,大理市下关文化馆,组织下关地区职工业余文学创作小组,学习写作的那几年的人生经历,却是我一生之中抹不掉的记忆。没有那段经历,我不可能在文学创作的小路上一直走下来;没有那段经历,下关地区不可能涌现出那么多终身与文学相伴的少数民族作家。一41年前的1973年初夏,下关市文化馆为了繁荣白  相似文献   

5.
天性 一天,早年在工厂时的同事,通知我,让我周日到阳光家园聚会,离开单位30多年了,我根本想不到他们会约我去聚会? 我问他:都是些什么人? 她说:当年我们车间团支部的团员。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普希金到城外去,马车迷了路。他拐到路旁一座炮垒边,去询问一个年轻军官。军官回答后,突然反问: “请恕我唐突,我想知道我幸运地在跟谁说话?”  相似文献   

7.
幽幽梅山坳     
有人怀疑徐文翰老师,说他在梅山小学一呆就是几十年,必定是爱上哪个女人了。这些风言风语,早已飘进徐老师耳鼓,他想解释清楚,然而,向谁解释?这话到底是谁说的,他不知道。李老师安慰他说:贬作了你,也等于贬作了我,因为我是女人。人的心胸要开阔一点,谁个人前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你说是吗?徐老师连连点头说:那倒也是,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又不能封堵他们的  相似文献   

8.
钓鱼     
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正在钓鱼,一个陌生人走到他跟前问:“怎么,你在钓鱼?”“是啊!”狄更斯毫不迟疑地回答,“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到了十五条鱼!”“是吗?”陌生人又问:“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是严禁钓鱼的!”说着,那陌生人从口袋里掏出一本发票簿,  相似文献   

9.
境界(十题)     
痴情 我刚走到滨河公园的凉亭,就听见有人喊我.我举目一望,那儿全是像我一样的老头儿.我正欲往前走,又有人喊我:老兄!我止步一看,喊我的人,是文友老孙.于是,我朝他走去. 好久不见老孙了,半年前,他正在家里伏案写作,突然,头一歪,滑下地.少时,他醒过来,连忙给儿子打电话.没多会,儿子赶到,急忙送他去医院.医生说,老孙轻度脑溢血,得住院治疗.于是,在医院留医10日,才出院回家.出院时,医生说,要注意休息,不能太累,近期,最好别写文章;不能做剧烈运动,只能散步.老孙家就在滨河公园附近,每天,他都到滨海公园待一会,晒晒太阳.好长时间,没动笔.  相似文献   

10.
<正>桑蒂尼-艾希尔(Jan Blazej Santini-Aichi,1677-1723)是谁?一个多月前,当我在捷克南部驾车前往萨扎瓦河畔日贾尔时,还不知道答案。后来我才知道,他是捷克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亦在世界建筑史上留名,我所迷恋的几处建筑均由其设计。于我而言,捷克之美是全方位的。布拉格的精致华美和动人历史中蕴含的"布拉格精神",库特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化》2014,(6):28-28
<正>内容简介一根羽毛,一会儿被风吹到这边,一会儿被风吹到那边。"我属于那只鸟呢?"从某一刻开始,羽毛开始不住地问自己。她问过翠鸟:"我是你的吗?"问过布谷鸟:"我是你的吗?"还问过苍鹭,问过大雁、孔雀、天鹅、琴鸟、百灵……尽管鸟儿们的姿态各异、对羽毛的态度或冷漠或热情,但他们给羽毛的答案都是一样的:"不是。"这根羽毛究竟属于哪只鸟呢?羽毛琢磨的问题,其实也是人类思考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0月,伦敦大学语言学院教授杰克·哈德森收到了一份电子邮件。信的作者姗姗来迟地回应了哈德森几年前在因特网语言论坛上提出的一个问题:在通晓多种语言的人当中谁在语种数量方面创造了世界纪录?而作者回答他:很可能是我的祖父。信的作者现在生活在美国并要求在媒体或者因特网上隐去其姓名。他告知,他的祖父是意大利人。20世纪初头一个10年他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移居美国。从来没有在学校里学习过,但是非常轻松地掌握了多种外语。到告别人世时为止,一个目不识丁的西西里人已经会说世界上70种语言,其中有56种会读写。当这个非凡的人20岁…  相似文献   

13.
雷鸣 《世界文化》2005,(4):18-18
狄更斯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休闲时经常去一泓清的湖畔钓鱼,以此缓解身体疲惫。一天,狄更斯正在一处山青水秀的水库钓鱼,忽然一位陌生人走到他的身边问道:“怎么,你在这钓鱼呀!”狄更斯直了直腰点头回答:“是的,今天很不走运,钓了半天没钓到一条鱼,可昨天也是在这个地方,却钓上了15条大鱼。”“真的?”陌生人说:“你可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里管鱼的,此处禁止钓鱼!”说完,陌生人掏出笔写了一张罚单。狄更斯见状不慌不忙地反问:“先生,那么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我说钓了15条鱼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是我的职业。”陌生人听后耸了耸肩,…  相似文献   

14.
畅游木香坪     
正到木香坪欣赏如繁星般的山花,站立于木香坪峰顶3300米的山峰,瞭望苍茫的四方景致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之时,因机缘巧合,一群趣味相投的文友终于开启了木香坪梦幻之旅。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我们伙伴几个就从宾川县城出发了,才到鸡足山脚下的南村,另外几位朋友和鸡足山放光寺的正济法师就在路旁的农家旅店迎候我们,让我们心中充满感动和温暖。为保证徒步往返之体力,我们决定乘车到放光寺后再前往木香坪,用过早餐,就准备出发了。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期在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宗旨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他们通过种种文学形式鞭挞旧的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表达了他们对自由人性的向往。当时人们思考最多的是对爱情的追求。在这众多艺术形式中,诗歌是最便于用来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形式,“五四”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都留下了他们的诗篇。鲁迅曾用白话写作一首《爱之神》(作于1918年),诗中写道:你应该爱谁,我怎么知道。总之我的箭是放过了!你要是爱谁,便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 死掉。诗中透露出被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的“新青…  相似文献   

16.
劳伦斯在离开博韦尔学校以前,就已经和杰西·钱伯斯,他书中人物米里亚姆的原型,成为朋友了。他们在哈格斯农场厨房的一间小屋里一起做作业。他常常先做完,然后就在一些小纸片上写些零散的诗句和整首诗,写完也总是随手乱丢。一个星期日的晚上,我妻子和女儿正做晚饭时,我们坐在炉火两边聊天。他突然探过身子大声说:“威利,我将要成为作家了。”我吃了一惊,说道:“是吗,伯特?好啊,如果你认为你有写作的才能,那就干吧。你必须做好经受得住几次退稿的准备。但是只要你有才华,某家出版社会发现你的才华的。”他回答时脸稍微红了一下:“我有创作能力!我知道我有。”我把这句话当做是一个知道自己聪  相似文献   

17.
约翰·斯坦贝克的第一部著作发表于1929年,即美国股票市场价格大跌的一年,因此他被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最重要的作家。他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受压迫的加利福尼亚贫困农民、移民、劳动工人和失业者的形象,使读者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疾苦。他创作的主题通常是颂扬老百姓善良宽厚的品德。他认为这些人要比冷酷的官场人物,比为赚取利润而失去人性的剥削者高尚得多。约翰·斯坦贝克出生在加利福尼亚萨利纳斯一条长长的山谷里,他的作品常常以这地区为背景。他的父亲是位富裕的磨坊主,兼任县里的官员,他的母亲是教员。连同他的三个姐姐,这一家人都喜欢读书,因而斯坦贝克在学校里成绩也很不错。他断断续续地在加利福尼亚的一所大学里学习了五年,攻读文学,选修写作。他利用学期间隙干各种  相似文献   

18.
一个初出茅庐的作者从海明威那里学到如何写作,而更重要的是还学到了如何为人处世。20年前,我被安排在一艘停舶于重庆的美国海军炮艇上工作。我当时还只是一个低级的尉官,但竟轻易地突然间出了名。在一次当地举办的"不看样品的拍卖"会上,我对一个密封的大木箱喊了个价。箱子沉甸甸的,谁也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但在场  相似文献   

19.
莫泊桑是一举成名而获得广泛声誉的。他曾开玩笑地说:“我象流星一样进了文坛。”一八八○年,莫泊桑的中篇小说《羊脂球》发表的第二天,一变而成为名人。但他在一举成名之前对文艺创作曾有过长期而顽强的学习。莫泊桑的母亲热爱文学,努力指导儿子阅读和写作,是他创作上的第一个老师。他中学的老师路易·布耶觉察到了他的作文中闪烁着天才的  相似文献   

20.
李洱 《东方文化》2000,(5):114-116
1996年初,一个朋友问我对一个张姓作家作品的看法。朋友是个批评家,对张的作品耳熟能详。张当时的一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作品正畅销全国。当然,他在歌颂穷人心灵美的同时,也歌颂了自己的心灵美。朋友的态度很诚恳,我的态度也不由得诚恳了起来。我说,对张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种道德优势,我感到很奇怪。他非要让你感到,他是对的,你是错的,如果你想改邪归正,你一定得按照他说的办法来做,否则,你就等着下地狱吧。朋友通过厚厚的镜片望着我,我也就继续说了下去。我说,张提出的为穷人写作的观点,也让我感到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