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错误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学生有了错误时,笔者就向学生讲了如下寓言:普通人问圣人:“世间什么最贵?”圣人回答:“错误.”又问:“何物最便宜?”圣人仍答:“错误。”学生想一想就能理解:会分析错误的原因,会吸取教训,错误是无价之宝;不分析原因,不吸取教训,错误一文不值.  相似文献   

2.
蒋贵员 《中学文科》2009,(18):63-64
什么是历史思维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它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发展学生智力的中心环节,也是历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直接反映。它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应变的能力,其内涵涉及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求学生“知其然”,从不知到有所知,具有再认识再现历史知识获取信息处理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要求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第三层次“还有什么”则要求学生“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3.
《琥珀》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层次清楚,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鼓励学生大胆设问教学时我先板书课题,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首先想知道什么?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琥珀。”有的说,“我想知道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没有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查找资料、查字典,自己弄明白。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由于生活经历少,没见过琥珀,我就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几幅琥珀的图片,…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许多方面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怎么学?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有别与传统意义上的接受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传统的历史课堂设计主要立足与“学什么?”“是什么?”,即学习结果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设计强调的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学习过程的探究。下面就设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形式、以及设置教学环境这三方面谈谈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特点:一、关于教学目标定位能力、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争当“小小剪辑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的内容来个剪辑梳理,然后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都读懂了些什么。例如教学《灰雀》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领悟: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6.
<正>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郑板桥有诗云:"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这个问就是深一层的提问——追问。什么是追问?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问,穷追不舍地问,打破砂锅问到底。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一开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浅层次的、模糊的,追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面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一把钥匙。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思维渐渐明朗起来,思路渐渐清晰起  相似文献   

7.
对同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提问内容。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学生围绕“阳光千万缕”一句的质疑就展示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有的问:“什么叫‘千万缕’?”这是以“什么”为形式的直问;有的问:“阳光无处不在,为什么会出现‘千万缕’?”这是以“为什么”表达的深问;有的问:“既然千万缕的阳光能射到草地上,  相似文献   

8.
按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学会什么总是有限的,而会学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对学法问题的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体做法如下:一、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效果自我评估上的盲目性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不能简单地以不懂装懂而加以批评,其中大部分学生并不是装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对学习效果自我认定上的差异。我引导学生分析其根源,把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分为:清晰、粗略、模糊三个层次。根据三个层次,学生们自以为…  相似文献   

9.
将哲学的经典"三问"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应用在教学中,通过追问知识是什么、知识的由来、知识的应用,从而理解、掌握知识本身及其本质,编织牢固的知识网络结构,构建了哲学三问(3W)教学法,给出教学的具体过程及相应案例,同时提出了哲学三问解题法。通过哲学三问教学法,从现象挖掘本质,不断追问和刨根究底,促使学生不断探索创新,深入理解知识,从而具备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探索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笔者看了两盘教学光碟,一盘是有关作文的教学,一盘是有关课文的教学。两个教学案例都谈到了“谬问”问题,作文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训练题目是:《从男子汉穿裙子想到……》。男子汉穿裙子有悖于常理,似有荒谬。见到这一题目时,多数学生都“愕然”了,引起了心理上的强烈刺激,引发了思维的兴趣,接着,教师再用激将法引出了一个个独特的见解。课文教学中,老师就《中国石拱桥》设了这一“谬问”:中国石拱桥,有的像赵州桥,有的像卢沟桥,你们看这样的理解对吗?提出问题后,教师未作详细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最后,他们自己解决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将它们分解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并接受,不失为好的办法。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我通常采用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探究性教与学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中心地位。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按学生的思路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重视的是真正来自于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是“提出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那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就仍然是教师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问题。如在《燃烧》一课中,教师点燃沾了汽油的棉球,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继而问:“你有什么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提出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想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向学生需求的转变。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最能体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句子,感受刘备礼贤下士的精神。二、教学难点:体会描写张飞态度的句子的作用。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复习,确定专题1郾说说上节课学会了哪些新词?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听写。如:仰慕、斥责、怏怏而回、数九寒天、谒见摇、辅佐等。2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还学会了什么?4郾这节课你又想学些什么?5郾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提炼出研读专题:刘备第三次是怎样诚心诚意地拜访诸葛亮的?(二)自主研究,理解体味1郾提出研读要求:(1)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最能体…  相似文献   

14.
高中历史教学中科技史教学比较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技史教学缺乏配套的教学工具和手段。空对空地讲述学生不易理解;二是教材中的科技文化内容过于简单,前后联系不强;三是学生缺乏理解科技史基本问题所必须掌握的最起码的科技知识与生活经验。基于这一学情。我运用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尝试着对科技文化史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化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李鉴娟 《教育导刊》2001,(15):92-92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学生通过提问可以引导他们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考层次,发展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数学中极限概念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学习极限概念困难的表现主要为:对极限概念存在理解上的问题,在极限概念使用中出现种种不足甚至错误;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极限概念本身的问题和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极限概念教学的主要对策有:在极限教学中融入极限发展的历史,作好铺垫导入;加强语言逻辑结构层次的分析与引导;根据类比迁移原理,适当调整教材中有关极限内容的结构顺序。  相似文献   

18.
深入挖掘教材中关于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因素,因势利导,设置“情境”,通过教学启发、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潜能,步步“探索”,主动“发现”,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让学生体验到创造思维的全过程和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苦劳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一、创设探究情境,注意科学思想的启迪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前提,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看到“葵花朵朵向太阳”、落在墙角地上的草籽长出的嫩芽弯向光源,普通人习以为常,科学家却能够从这些自然现象中找到研究课题:植物直立生长和向光生长的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问题的理解是有层次的,理解性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由之路.复习课是促成学生双基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的重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若能适时培植问题的"生长点",便能激发学生感悟,引发迁移,促成问题的反思,让问题的理解步步深入,酝酿出思维的"发酵点",让解决问题的灵感一触即发.现以2012年我市中考压轴题解决的教学设计和生成为例,谈谈复习课中如何有效培植问题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学问学问,学了就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郑板桥有诗云:“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这个问就是深一层的提问——追问.什么是追问?顾名思义,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问,穷追不舍地问,打破砂锅问到底. 追问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教学一开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浅层次的、模糊的,追问就是引导学生从表面到深入、从模糊到清晰的一把钥匙.学生在一次次的追问中,思维渐渐明朗起来,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思维的活跃性被激发起来,顺着老师的指导,逐层深入,到达知识的彼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老师的引导不断碰撞,精彩的交流不断呈现、理性的思考熠熠生光.因此追问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美丽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