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20,(1):79-84
蹴鞠是宋代一项全民性的运动,呈现出了浓厚的职业化色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蹴鞠职业化的概念,据此指出宋代的蹴鞠呈现出职业球员的涌现、专业蹴鞠组织的建立、规范的竞赛运作机制和特色鲜明的蹴鞠职业文化等职业化表征。宋代商业经济发展、蹴鞠社团的出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制鞠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其产生这些表征的原因。宋代蹴鞠的职业化发展对我国足球体制的改革、青训、基础设施的建设、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球迷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张武生 《考试周刊》2012,(63):118-119
1.唐代以前的蹴鞠方式 蹴鞠就是踢球。古代中国是这项运动的发源地,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至于这项运动的发源时期还有待进一步论证。从文献记载来看,2500年前的战国就广泛开展蹴鞠活动,据此推测,足球可能起于战国初或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3.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女子蹴鞠运动也由来已久.元曲中体现了当时女子蹴鞠的特点:是一种供人欣赏的表演:有了专门聚集和训练的机构.  相似文献   

4.
蹴鞠运动源自中国,相传始于黄帝时代,后经战国、两汉、唐代的不断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颠峰。蹴鞠运动的发展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最初的居民休闲健身方式,延伸为军事训练手段,进而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广泛影响了古人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蹴鞠运动是我国一项古老的竞技体育运动,与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有密切联系,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比较完整了解蹴鞠文化历史及当前我国蹴鞠文化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我国蹴鞠文化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蹴鞠运动发展的宫廷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蹴鞠运动产生于中国古代。它顺应宫廷中特有的环境文化,创造出独有的文化特色。其内容大体包括宫室蹴鞠运动的建筑、宫廷礼仪及典章制度等。借助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探讨历代宫廷特有的蹴鞠运动文化、宫廷球戏的演变及宫廷蹴鞠兴盛下的特殊产物,将对中国这一古老体育运动的产生、兴盛及消亡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蹴鞠运动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所见文献进行考据,将“蹴鞠”放到社会经济、文明的层面加以审视,得知“蹴鞠”是宋朝的全民热爱;蹴鞠转向技巧娱乐化发展,而且鞠的制作也有了很大改进。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宋代蹴鞠社团"齐云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代的蹴鞠社团在宋代诸多史籍中有零星记载,其中以南宋的"齐云社"最为著名.以"齐云社"为代表的蹴鞠团体主要担负着制定蹴鞠比赛规则、组织赛事活动等职责与任务,对宋代蹴鞠运动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古代蹴鞠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发展与衰落。说明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受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为体育事业开创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我们应借古代蹴鞠运动之绝技,发展现今的足球运动。  相似文献   

11.
蹴鞠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育运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唐与宋时期曾辉煌一时,但到了明清时期却逐渐衰落,没有能够发展成为现代足球,这是令人十分惋惜的。因此,对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将利于中国现代足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3.
“旅游”和“导游”应该是相伴相生的,因而中国的导游史也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唐宋时代,旅游成为时尚,“导游”的服务功能逐渐凸现。明代是中国旅游史上的又一高峰期,清代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打破,旅游空间有了进一步拓展,包括导游在内的旅游服务更趋完备。  相似文献   

14.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随时代环境及观念的差异而呈现多重的风格,先秦两汉奠定了以线为造型手段的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简略变为精微,注重“传神”及心理描写,以及意境的追求,技法已趋成熟,风格多样。隋唐五代人物造型板具时代特征,呈现出写实的风格,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两宋时期出现了新的风貌,白描淡彩是其独特的风格。元明清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受到排斥贬低而趋于衰落。直到20世纪中叶,工笔人物画才得到了复苏、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祭孔释奠存在一个时代性问题。纵观祭孔释奠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乃至民国和现代,不存在哪一个时代祭孔释奠跟前代完全相异,也不存在哪一个时代跟前代完全相同,具体包括跪拜礼、乐章和服饰等方面,体现了祭孔释奠的时代变迁。其实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在其对汉武帝的上疏中便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问题。如果我们去除蒙在“改正朔,易服色”身上的种种神秘色彩,单就其思想之时代性而言,则我们现代之祭孔释奠亦是应该“改正朔,易服色”的。现代的祭孔释奠的改制应该遵循孔子“损益”的思想原则,既要强调其时代性,同时也不能完全摆脱古制,一味标新立异,从而真正做到礼乐和谐、文质彬彬。  相似文献   

17.
论中华吟诵文化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舜“典乐教胄子”、西周“乐语教国子”到春秋战国“私学”盛行“弦歌诵诗”、“诵数以贯之”,吟诵活动逐渐走进了课堂,不断扩大着影响;由先秦积累并奠基的中华吟诵文化一直长传不衰,在汉魏六朝得到重要发展,唐代成为普遍风尚,宋元明清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19.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考试创始于唐代。唐代的武举考试重技勇,轻兵略,于兵法不甚重视。宋代设武学,《孙子兵法》等武经七书成为武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金、明、清各朝继续宋朝的武举考试制度,多有更张,《孙子兵法》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朝末年废除武举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