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谈文言文中的“互文”杜光义,张林山“互文”是一种特殊的句法关系,多用于古代诗文,它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两句之间的不同虚词可以互相解释。如张相《诗词曲语汇释》卷一“却”字条,把“却”解释为“于”,引了下面的互文作证据: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诗:“静...  相似文献   

2.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自然段开头一句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关于句中“首先”一词的含义,目前有三种解释。其中有两种解释以标准答案形式出现在高考复习资料中,使人莫衷一是,无所适从。现将其摘录如下: 《高中语文自测手册》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在革命实践活动方面的贡献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更大。”《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检测》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马克思是一个科学家,但主要还是一个革命家”。《教学参考书》将“首先”的含义解释为:“‘首先’一词与前一段‘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  相似文献   

4.
所谓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辞格的一种。它的基本特点,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把本应放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语,分开来用,上下各出现一个,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收到文字虽省了而意念却存在的效果。互文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在上下句中,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上了船,上半句省了“在船”,下半句省了“下马”。又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是互文。上句省了“悲”,下句省了“喜”,“悲”、“喜”互省。而在今天,由于现代汉语的特点,不但出现在上下句中,还出现在上下段中。因为用了互文,  相似文献   

5.
“互文”是文言文里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唐代贾公彦在《礼仪疏》中解释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具体地说,它是指上下两旬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卜算子·咏梅》(毛泽东)中的诗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我认为是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古语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它的形式经常表现为:上下两句或  相似文献   

7.
今人曾这样解释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句:“谓思想感情不因为环境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有所改变。”(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这种情操,无疑是高尚的,多少年  相似文献   

8.
对于《诗经·召南·甘棠》篇中的“蔽芾”一词,《毛传》训为“小貌”,而《诗集传》训为“盛貌”。两种解释到底孰优孰劣,可以从词义和诗意两个角度对“蔽芾”的真正含义加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即以《诗集传》为代表的“盛”义来解释“蔽芾”才为恰当。  相似文献   

9.
互文·变文     
教《岳阳楼记》一课(初五册),学生在预习、讨论时,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不能理解。参看课本脚注“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仍然想不通。 也难怪,这种句子单从字面上孤立地看,就是讲不通。原来这是古汉语的一种特殊的修辞法,称之为“互文”。其特点是,上下文的含义互相呼应、映衬和补充,解释时需把它们揉合起来,经过疏通,方显句义通合。如上例,给“喜”补上“己”的含意,给“悲”上加“物”的含意,使喜和悲都含物、己两方面的因素,意即;不以物好、己得而喜,也不以物坏己失而悲。这就文通理达。 这种修辞手法,由于具有“言简意繁,辞约语丰”的作用,古人行文,往往采用。同一课“朝晖夕阴”也属这类。意表朝夕的阴晴变化,并非朝一定晖,夕必然阴。还有《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句也是。“歌于途””的不仅  相似文献   

10.
《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课后练习题,要求解释“矫揉造作”一词中“矫”的含义。教参上的答案是“假托、虚假”,这显然是错误的。“矫”,有没有“假托”的含义呢?有:比如“矫王命”即是“假托王命”的意思。然而在“矫揉造作”一词中,“矫”的含义却不是“假托、虚假”的意思了。“矫”除了“假托”的含义外,还有两个含义:①把弯的弄直,如:矫正。②强壮、勇敢,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古汉语一种独特别致的修辞手法。它把本应合起来的话分两处说,两者的含义互相渗透,补充,取得以精简语言表达尽量丰富内容的收效,使语言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初中语文古典诗文中出现了不少例句,仅对《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了相应的注释,其他则阙如,这无疑增加了初中生学习的难度。互文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当句互见,一句中某些词语互相补充;二是两句互见,将复杂的话分开来说,上句隐含下旬,下句隐合上句。为叙述方便,兹按初中教材先后的次第分录如下,并试略作分析,供广大语文工作者参考。 1、“秦时…  相似文献   

12.
一、教育“非营利性”的基本概念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法规体制下,教育机构是“非营利性”的,这一规定主要是指我国《教育法》第25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此基础上,现行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6条和《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第5条,都重申了教育“非营利性”原则。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到底具有什么可操作性的含义,并没有一个正式的立法解释。一般来说,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其含义并非指教育机构不允许获得盈利。厉以宁教授认为:“《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杜甫《羌村三首》中的“畏我复却去”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娇儿怕父亲又要抛开他们而去,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杜甫本人,即诗中的“我”。另一种解释为,娇儿看到父亲脸上有些不高兴,便悄悄地退去了,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娇儿。以肖涤非先生为代表的主前说,以吴小如先生为代表的主后说。这两种不同解释曾经展开过争论,但结果并未得到统一。近年来出版的一些杜诗选本和高校教材,对这个问题大多采取肖说,似成定论。  相似文献   

14.
《师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章的内容很多人十分熟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文章开头的两句,两句中各有一个“师”,这两个“师”怎么解释,其含义相同,还是不同?这个看似没有争议的问题,却麻烦不断,教材、教学用书三易其口,迄今为止,莫衷一是。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教材、教学用书,一方面讲《师说》开头的二“师”含义相同,都作“老师”解释,一方面又节外生枝,弄得是是非非。如1993年的教参上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见《新编中学语文教案》语…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孟贲”一词的解释,颜师古在《汉书》中的注认为“孟贲”是古代的“勇力士”.《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战国时勇士.实际上,“孟贲”本写作“孟奔”,表示最勇敢的勇士,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美称.  相似文献   

16.
XIANDAIYUodern互文也叫互辞,又叫“互文见义”。唐代贾公彦在《礼仪》中解释互文为“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还有古书释义互文为“参互成文,含而见义”。今人郭锡良著《古代汉语》说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通俗地讲,互文就是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所说的两种事物本应同时写出来,只是受到音节、字数等的限制,或为了行文的简洁,才省略前后相应的部分。而写出的句子前后应该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的。句子从字面上看似乎不同,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或同一事物。如何正确理解互文的句义呢?在具体解释时,应按…  相似文献   

17.
对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中的“晚”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傍晚”,一说“晚秋”,即深秋。从字面上看,都讲得过去,但哪种解释较为妥贴呢? 据《辞源》、《辞海》所载,“晚”字的含义共六项。其中,与本句解释相关的有三项:一、日落时,如傍晚;二、夜间,如夜晚;三,时间上将近终了,如秋晚。这三项中,第二项显然不妥,因为不管杜牧的视力如何好,夜间总是难以看清诗中的景色的。其余两项,都说得通,但从全诗的立意谋篇来看,以第三项  相似文献   

18.
职校机械类教材《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基础》中的形位公差代号的解释有两种方法:其一是用形位公差的读法来解释之;其二是用公差带含义来解释之。前一种方法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后一种方法就难了,学生往往不能掌握。下面就用公差带含义解释形位公差代号谈点教学思路。 一、用公差带含义来解释形状公差代号 1、明确用公差带含义来解释形状公差代号的基本格式。根据教材内容,按照认知规律,我把它归纳成一个基本格式。即: 表示必须位于为公差值的之间(内)。 ①──填写被测要素。 ②──填写“距离”、“正截面”、“半径差”或“…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20.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