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一篇时长为63分钟的模拟会议交替传译语料,寻找汉英口译中的非流利译语产生的原因。对比源语及译语文本发现,造成非流利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语言能力不足和口译策略使用的不熟练。为提高口译流利性,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演讲技能训练,提升双语语言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口译策略训练,认识汉英差异、配备教材师资并注重原则性。  相似文献   

2.
语用学对口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口译是一种双语的动态交际过程,随着交际语境、交际双方的心理因素、认知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语言因素等的变化进行着.从语用学视角下的合作原则、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透视口译的过程,探讨在传译的过程中如何选择语言的使用,使译语顺应口译的语言结构、语言语境、明示-推理的语言动态过程,保证口译质量的效度与信度.这将为翻译学的建构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口译现场录音为语料,引入英语语言学"顺应理论",分析了汉英口译中英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技巧,阐释了动态口译进程里译语要顺应语言使用的语境、原语的语言特点、听者的接受性和口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传递讲话人的意图是口译的基本要求之一。意图这一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修辞结构理论的结构图进行直观的描述。文章以2010年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的汉英口译为案例,通过分析译语的修辞关系及其体现的意图性,探讨传递讲话人意图的有效方法,提高译语质量。研究发现,高水平译员汉英口译译语的意图性较源语更为明确,译员运用核心单元前置、核心性转移和核心单元重复等方法对讲话人的意图进行显性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法国口译释意理论认为口译程序中的表达阶段是口译的中心环节。在释意理论的视角下,译员用译语将原语信息再现时,等于是发表了一次公众演讲。和公众演讲一样,口译表达阶段包括语言的组织架构和有声语言的产出两部分。译员的语音素质、语言和副语言的组织等公众演讲技能对口译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口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活动中培养公众演讲技能,将会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口译过程中的译语如何顺应语境因素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份 ,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 ,使译语连贯、得体地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7.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提出动态的语境观,认为语言选择是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不断调整语言、顺应语境的过程.顺应论的语境顺应现很好地解释了外事口译语境动态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指导口译员理解外事语境对译语词义选择及语言结构选择的制约,并能发挥能动性,灵活地选择译语,获得最佳的译语质量和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8.
口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是简单的字词句的一一对应和简单置换,而是需要口译员用目的语听众能够充分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讲话人的意思。既然口译是语言交际,就必定涉及到文化交流。译员应具有跨文化意识,充分考虑语言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从听众的文化背景、层次、理解能力出发传达译语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碧芳 《考试周刊》2008,(21):65-66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动态的跨文化传播过程.涉及源语发言人、译员和译语听众三方,听众是口译信息传播的终端接受者.然而长期以来对口译听众的研究甚少,在听众的认知图式和背景文化及语言文化知识对口译的影响方面进行的研究更少.本文试图借助图式理论探讨听众认知图式对口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任职储备阶段启发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英语语言材料,通过联想阶段的大量语言输入帮助他们进入自主运用译语的阶段,最终提高其口译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始终贯穿于口译教学的三个阶段,其中语言知识构成口译的内容,而技能训练则是组织内容的方法。本文通过探讨口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个阶段和两个要素,旨在突出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在口译教学中的意义,从而将提高学生对这两要素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口译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