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科技风》2017,(11)
上世纪中叶,以马尔库塞为代表一批哲学家掀起了批判现代性的热潮。他们针对发达工业社会存在的诸如丰富的物质条件和匮乏的精神条件的不匹配、人生存受到压抑等现象提出了,科学技术使人发生了异化的观点。我国的技术批判理论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技术批判理论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近年对高新科技的批判成为一股止不住的热潮,存在着倒向技术悲观主义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发展。为此科学而理性的对待高新科技,少批判声讨、多重视引导规范才是利于解决问题的良方。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批判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合理化问题的深度把握,也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技批判”理论的借鉴。它推动了“科学技术批判”超越工具理性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乃至“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走向“批判的解释学”,为考察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特别是揭示当代社会的“非政治化”问题的实质提供了一种批判工具。在他看来,“非政治化”是科学技术异化在当代社会的深刻表现。因而,任何“科学技术批判”都应当转向对这种“非政治化”问题的分析和批判。这也是科学技术批判理论在当代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向。  相似文献   

3.
风险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语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科学技术在这个语境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境:高度现代化和高度风险的困境、科技伦理面临的困境等,其根源在于技术和资本的互动产生了风险社会的人为不确定性、全球性和复合性,只有将科学技术的反思和批判统一于资本批判,树立"以人为本"的资本伦理价值观,对科技伦理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走出科学技术的困境,跨越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通过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深入剖析,得出了单向度的社会的结论,并对科学技术的异化进行了深刻批判。在批判中,他深刻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合理性正扩大成为生活方式,并对人加以控制,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他认为只有“新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摆脱掉物质需求的诱惑与思想异化的束缚,能够促使人类的精神本质得以逐步复归。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决定作用成了西方学者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柱。马克思从财富哲学角度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现象学批判以及对未来社会中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积极建枸,不仅有助于我们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中剥离出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历史意义,从而还原科学技术与现代社会发展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技术和劳动分工以及社会教育制度都不是意识形态中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都是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痼疾的,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在改变其经济的同时还必须要改变其技术的结构和属性。高兹把科学技术既视为是生产力的因素,又认为其也包含在生产关系之中,因而在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上,既批判生产力又批判生产关系,这具有明显的“后马克思”倾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观是哈贝马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哈贝马斯对什么是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批判了对技术进步的悲观主义解释和乐观主义解释。哈贝马斯认为,要区分劳动和交往行为两大领域,科学技术越是发展,越需要公开的不受压制的对话和讨论。哈贝马斯的科技观对于我们看待和处理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性,然而他的科学技术观也充满了道德乌托邦的色彩。  相似文献   

8.
舒杰 《科教文汇》2013,(23):57-59
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认为,技术的进步不再使人类改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结构的合理变化,让人得到解放。相反,科学技术开始异化,在它合理性的外观下造就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特有的意识形态。人类社会进入了一种科学技术统治的时代。这种社会呈现了一种单向度的趋势,具有了以往政治意识形态所没有的控制能力,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乃至话语领域都出现了封闭。这是一个人全面受压抑的社会,是技术和文明对人实行了全面的统治和管理。对于这样的一种在整体上不合理的合理生活,传统的抗议方式失去了作用,马尔库塞找到了革命的新主体——"新左派"。他们拒绝这个游戏,主张用一种"非暴力的反抗"的"大拒绝"作为一个时期终结的开端。  相似文献   

9.
对技术的批判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历史主义派别。马克思对资本市场的分析证实了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带来的压抑、剥削和解放的命题。而历史主义学派则通过对技术与权力"外在化"的瓦解提出了一种技术的社会批判。近年来后现代的技术政治学也使我们进一步看到技术本身及其在社会关系中更复杂的权力关系。技术不是中立的理性产物,也不是人类和自然的宿命。现代社会可能通过保持技术设计和技术世界斗争的开放性,以实现技术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技术观集中表现为对技术的批判。技术批判作为马克思技术观的主题,根植于现代性背景下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对技术的批判,马克思反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境遇。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技术批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而表现为更为深刻的文化批判。立足于实践哲学,马克思的技术观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哲学意蕴。同时,对马克思的技术观进行文化哲学的解析,也正是基于现代性背景中对技术本质的深层次哲学和文化的追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