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大家说说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会沉。生:两个都会浮。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师:这是什么?(师出示马铃薯)生:土豆。生:洋芋、马铃薯。师(举起两个马铃薯):这里有一大一小两个马铃薯,把它们放入水中,马铃薯是沉还是浮?[引导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进行猜测,从中获得新的发现。]生:两个都是沉的。生:两个都是浮的。生:大的沉,小的浮。生:大的浮,小的沉。师:让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将大的马铃薯放入清水中,小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大的沉,小的浮。师:为什么?生:大的重,小的轻。生:大的大,小的小。师:真是这样吗?(把大的马铃薯放入盐水中,也浮了;小的放入清水中,沉了。)[原先…  相似文献   

3.
一、对教材的认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两个步骤,首先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槽中,结果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沉,另一个水槽里的马铃薯浮。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推测马铃薯  相似文献   

4.
近日,笔者听了两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课例,对"什么是科学结论"颇有感触,与诸位同仁共商。课例一:教师出示两盆液体,分别把马铃薯放进去,结果出现了一沉一浮的现象。学生惊奇万分,老师随机引出了一个问题: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此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兴奋地说:"老师我知道,马铃薯在水中是沉的,浮的是盐水。"不少学生也纷纷  相似文献   

5.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三年级下册《沉与浮》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由四项活动组成:观察物体的沉浮,观察更多物体是沉还是浮,物体的沉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思考和讨。沉浮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中,怎样选择材料至重要。下面根据教师的执教实例,谈材料选择在探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些相关的思考。活动一:观察物体的沉浮师:(出示一木块)这是木块,我它放到水里,你们猜是沉还是浮?生:浮。师:(演示)猜对了,(出示弹珠)这个呢?生:沉。师:(演示)也猜对了,(出示瓶…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要研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会改变.学生往往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认为改变物体的轻重和大小.物体的沉浮就会改变。鉴于此.教材特地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 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与浮》第3课。教材分析:“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学生学习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一课。本课的主旨是要学生认识到改变水的密度也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教材的编排思路是:把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放在两杯“水”中看看是沉还是浮。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作出假设,然后通过实验发现马铃薯在一个杯中全浮,在另一个杯中全沉,从而引起学生对沉浮条件的更深入的思考。这些思考也是通过做实验来体现的:实验一是取两个杯中的水放在火上烤,发现一杯水中可能有…  相似文献   

9.
为 什 么“ 我 ”要 讲 个 不停 ? 李 老 师 是 一 位 教 学 经 验 丰 富 的教 师 ,正 在 给孩 子 们 上科 学 课 。当 讨论“ 物 体 的 沉 浮 和 它 的 大 小 、轻 重 有关 吗?物体 的沉浮 和它的 体积大 小有关吗 ?”等 问题时 ,学生的 发言一 不小心就 被他打 断了 。他急不 可待地 通过实验 来证 明:“相 同 大小 的物 体,轻 的容 易 浮 ,重 的 容 易 沉 ;轻 重 一 样 的 物体 ,大 的 容 易 浮 ,小 的 容 易 沉 ;体 积大、重 量轻 的物 体 容易 浮;体 积小 、重量 重的物 体容易 沉。”实 验之后 ,当他要求 学生再 讨 论时 ,学 生面 …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下册)在教学中不乏精品。下面选取两个教学片断谈点笔者的感受。教学片断一(教师甲):……师:那么,你说说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生:盐水比水重,所以马铃薯浮起来了。师:(高兴地)你怎么知道的?生:科技老师告诉我们的。把鸡蛋放在水中是下沉的,把盐放在水里搅拌几下,鸡蛋就慢慢浮起来了。我想,马铃薯在水中也是这样。师:(握着这个同学的手)你真聪明。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一齐)同意。……教学片断二(教师乙):……师:大家的意思是说马铃薯的沉浮与水有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的问…  相似文献   

11.
要让孩子体验科学课成功的喜悦,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压力。一次,在三年级上《浮与沉》这课,进行实验前我首先让学生猜测一下,他们桌上的纸片、小石子、橡皮泥、棉花、小瓶、塑料、泡沫块等物品,放入水中后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学生们都积极地说出自己的猜测,然后,我再让他们进行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那些猜测对了的学生兴奋不己,一个…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科学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运用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事先准备了橡皮泥、鸡蛋、塑料尺、马铃薯、易拉罐皮等材料,让学生自己解决“怎样使它们浮在水面上”。选择塑料尺是因为在以前的课上,我发现塑料尺竖着放、侧着放会沉入水中,如果轻轻地平着放则可以浮在水面上。课上,我出示塑料尺,问:“把它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争论不休,有的说沉、有的说浮,这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吭声,拿着塑料尺竖着放入水中,塑料尺沉下去了,接着我让学生自由研究: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塑料尺浮起来。学…  相似文献   

13.
<正>我常拿两道测试题考学生:一是一块苹果和一个苹果的沉浮问题。若从一个苹果上切下一块来投到一杯清水中,结果是沉还是浮?不少学生的答案是视苹果块的大小而定,其潜台词是块大的会沉,块小的会浮,投入一个苹果则当然是沉。二是钢丝球点燃前后质量的变化(钢丝绒毛燃烧后质量有什么变化)。有的学生说质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质量不变,很少有学生回答质量变重了。到小学调研时,我常会拿这样一道数学题问小学生:每辆公共汽车能装载36名学生,运送1128名学生需要多少辆公共汽车?有近五分之一的学生回答31  相似文献   

14.
我的发现     
星期二下午,又到了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的时间,同学们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王老师拿来了两根红红的萝卜,一根大的,一根小的。王老师问我们萝卜放入水中会怎样,沉还是浮?有的同学说会浮,有的说会沉,还有的说大的沉,小的浮。王老师神秘地一笑:“是不是这样呢?”于是我们动手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大的胡萝卜浮起来。小的沉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听了一些科学课,课堂上屡屡出现实验失败导致误导而处理不当的现象。如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马铃薯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教师先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明白了大  相似文献   

16.
陈艳 《湖南教育》2005,(7):16-17
上课铃响了,我踌躇满志地走进实验室。上课的内容是探究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个内容趣味十足,我相信孩子们会很感兴趣。果然,学生对马铃薯的沉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兴致勃勃地开始了预测、实验。他们发现,在水中溶足盐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从而很自然地想到了一个问题:盐水与清水有什么不同?大家猜想了很多的原因:水是咸的,水多些,盐水比清水重,清水比盐水重……其中持盐水比清水重、清水比盐水重两种观点的学生数不相上下,他们为此还争论起来。我安定了学生的情绪后信心十足地做起了比较等量的盐水与清水重量的演示实验。孩子们睁大眼睛…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实施课改的主战场,如何将课改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是课改的重点,也是难点。现举六个教学片断从三个方面谈谈对实践课改理念的认识。一、关于学生主体实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年级二册),师开课激趣引入后出示幻灯片。师:一班春游去了45人,二班去了48人。师: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生:一共去了多少人?师:答得真好,该怎样列式呀……这样引入正课,表面上看非常自然光滑,师生配合默契,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即谁为主的问题。实例1实际是教师为主角,事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学生服从于教师,起陪衬作用,学服务于教,为教学过程圆滑的打蜡。如果从学生角度出发。从学的角度出发,问题应为“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吗?”将“一个”改为“一些”,放手让学生动脑,启迪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这才是正确理解课纲“学生主体”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的真正体现。实例2:三年级科学课《物体的浮沉》,在师生都拿出各自准备好的大小不同、轻重不一的物品后,师:你们想知道这些物品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吗?生:想。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试试。不过,在试之前要听老师把要求讲清楚,首先要把物品按大小轻重分开,然后分别放入大的、小的,仔细观察,将结果记...  相似文献   

18.
【案例】课题:圆的周长。教学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装修工人要给一个圆形水池围一圈栏杆,你认为要做好这件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需要先知道圆形栏杆的长度。”我再引思:“小精灵”和“芭比娃娃”比赛跑步,他俩以同样的速度同时从A点起跑,“小精灵”围绕外圆跑一圈,“芭比娃娃”围绕内圆按“8”字形跑一圈,谁先回到起跑点?(见图示)学生顿时兴奋起来,有的猜测“小精灵”先回到起点;有的猜测“芭比娃娃”先回到起点。两种观点僵持不下。我让学生先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画出这些圆的直径,再思考:你认为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相似文献   

19.
探究无痕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在试讲时,每每到“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系吗”时,学生探究就兴致索然,注意力涣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在又一次试讲中,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探究情绪,依然故我的出示最后一个环节“拓展延伸”。我猛然醒悟,原来所谓的探究过程只是教师教案设计中的一厢情愿,整节课堂“演绎”了探究的“完整”过程,而学生并未经历,  相似文献   

20.
结合践行"做中学"教育教学理念,引领学生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进行猜测的一些活动情 景,我来谈一下对猜测的认识和运用的探索。 一、引领猜测活动的科学认识 情景之一:《连通气球》(节选路培琦老师课堂教 学实录) 师:假如给你两个大小差不多的气球,其中一个 吹得比另一个稍微大一点,通过一根玻璃管连接起 来,当连起来的时候,这两个气球会有什么样变化吗? 生:我猜,大的会变小,小的会变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