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对克利福德·格尔兹阐释人类学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尔兹是符号人类学和阐释人类学的创立者,其阐释人类学目的,是要求人类学应该借助社会话语对文化作符号形式的“理解”,应该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以文化持有者的概念和语言去构筑其世界,进而达到阐释其社会心理、思维方法、价值观和审美观。他的阐释人类学不仅体现在对认识论意义的弘扬和阐发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文化符号的破译和对文化行为的“深描”上。特别是他对田野工作中“emic/etic”的新的认知以及他对“地方性知识”的重视和对其含义的扩展,为今天人类学家的田野工作提供了一种视野和模本。  相似文献   

2.
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和关学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哲学和关学,这一论断已得到学术界公认,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超越”这一术语的提出、缘起及应用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方面所发生的语义嬗变,或者存而不论,或者论述不清。中国古代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超越”概念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与西方哲学中的“超越”有相同之处,即在指一种高明、旷达、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境界时,他们是有相通之处的,也有不同之处。中国传统话语中的“超越”乃是人的自我超越,是人在道德实践方面一种精神性的努力与追求,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3.
王鲜鲜 《英语广场》2024,(11):56-59
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景观被视为可解读的“文本”,反映了作者对城市、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具有超越空间的隐喻力量。文学作品译者一般会以跨文化的视野解读这些城市景观,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进行处理,体现文化隐喻内涵。《奥兰多》通过城市空间构建描绘了英国社会各阶层、性别、身份及族群的生存状态,突显伍尔夫对现代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照。译者对该小说中的城市隐喻进行跨文化翻译,使读者深刻领悟文学作品超越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意蕴。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起源于西方,被烙上了西方的社会特质与知识结构印记。人类学在对非西方社会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形成自身的学科命题与知识谱系。人类学以独到的方法留下了“他者”的资料,发挥了记忆性价值。其西方性特质,致使在探索“他者”时难免将西方的认知体系植入“他者”,所呈现的“他者”诚然带有想象性色彩。进入新时空,人类学力图重构“他者”。经由记忆、想象与重构的结合,人类学创造了“他者”的形象。人类学与非洲的遭遇,正彰显了此种逻辑。  相似文献   

5.
1.活跃的思维参与。抄写词语应该包括记住字形、明确读音、理解意思、学会运用等目标。就拿“记住字形”这一目标而言,需要学生调动起已有的经验,利用熟悉的字来换偏旁记忆,或者把整个字分解为各部分记忆,或者是结合字义进行记忆等,在学生脑海中快速选择并完成整个识记过程。“积极抄写”不应该孤立于思维之外,而应该是“手部运动”与“脑部运动”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6.
“田野调查”最早用于人类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地位和价值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显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在逻辑上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同时教育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田野调查”最早用于人类学研究,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其地位和价值随着人类学研究的深入逐渐显现。教育研究中的“田野研究”在逻辑上应该进一步融合好经验论研究方式与唯理论研究方式,同时教育研究者在关注领域上应该处理好中心与边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社会记忆研究成果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记忆概念的界定,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历史记忆等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界定;二是关于社会如何记忆的探讨;三是针对"社会记忆什么",即社会记忆的选择问题。社会记忆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不同学科的分析工具,掌握学界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动态对开展相关研究和丰富社会记忆理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洋槐树传入河南方城地区百余年间,其生物特性结合特定年代的物质条件使洋槐花迅速成为一种“好吃”的春季食物,并通过与乡土社会、地方性知识、历史记忆和情感投射发生联系,由此获得其符号意义。这一尚在进行中的符号构建个案再次验证了饮食人类学关注的“好吃”与“好想”是可以调和的,而人们为事物赋予本土化意义的文化本能则使得“好吃”终将走向“好想”,“好想”则能够促进“好吃”,由此也可呈现饮食人类学中国化的一种应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作为“台湾后现代小说主要的理论代言人”,傅珂的“僭越”理论被蔡源煌用来解说“后设小说”的特征:超越约定俗成的言说体系,借着书写行为去说明经验的极限,进而去超越构成这些极限的业障。蔡源煌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文学,用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透视观。他之所以能在当代文学评论与研究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非常重视文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谁在生产空间,书写景观,为谁书写?运用人类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对我国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纳浪藏族村落文化景观的危机、崩坏、记忆和重建过程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景观面纱之下隐藏着文化认同的建构和权力下沉的诉求。集体记忆对文化空间的重建至关重要,记忆的选择性乃是着眼于当下以便制造意义的能动过程。文化空间的重建不仅仅是可视的几何图形的修复和再造,更为核心的是地方感、价值观、秩序和权力以及地方组织的空间再生产,其中的象征资源是非可视的意义体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觉来看,谁掌握过去,谁就支配未来;谁拥有景观,谁就有说话的舞台。  相似文献   

12.
总的评价是好的,体现了考查能力、开发智力的方向,有助于推动语文教改的方向。由于诸多方面的因素,今年语文考题还存在如下问题:1、对考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考生的实际水平。阅读的材料有些过深过难,不是文字不懂、而是涉及到不少专业知识和术语,超过了大纲规定学生能够独立阅读一般科技论文的水平要求。例如,考查的阅读材料是经典论著,好多名词第一次碰到,什么“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相对长度形成一种概念”、“同源”、“人类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应该不断提高要求,但应遵循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3.
邹焕 《考试周刊》2011,(66):29-30
城市景观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体,它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诗意地栖居”的理想境界,必须进行“原创性”的城市景观设计.实现景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认识城市景观,加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景观环境影响评价,保护城市景观资源。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中,应该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就是不顾主客观条件,急于求成超越历史阶段地推行社会化。另一种倾向就是消极观望,坐等社会化的到来。或者无目标、无方向,就事论事地“改革”,  相似文献   

16.
萨林斯的《历史之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夏威夷群岛土著的历史和文化,这就是结构的历史人类学方法。萨林斯的历史人类学注重文化、社会主体的社会行动和文化秩序的象征物“结构”,其结构是一种历史人类学研究的分析工具。萨林斯的民族志是具有意义的结构性叙述文本,他用结构的方法构建了夏威夷土著社会的历史。萨林斯历史人类学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享受着城市化带来的繁荣与便利,也感受到城市社会的紧张与脆弱。为更好地推进城市现代性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探讨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本刊特别推出“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专辑,以学术的方式向伟大祖国70华诞献礼。
本期城市研究专刊以“记忆·空间·治理”为关键词,以城市人文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为载体,突出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优势,以期共同推进城市研究的前沿对话。专刊意在呈现以下特色:其一,作为超学科问题意识的城市研究。城市既是生活的空间,也是流淌的记忆;城市不仅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他乡,还承载着乡愁、诗意和远方。现代城市研究不再是一个特定的、具体的学科性研究,而是一个融合人文情怀、理论高度、实践向度等多重意蕴的复杂问题域。面对现代化扩张对城市人文精神的挤压,城市研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城市快速变迁带来了景观的巨变与历史记忆的缺失,如何维护城市文脉与集体记忆?这些问题都对城市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深度协同合作。本期“城市人文学”研究版块的12篇论文,从城市哲学反思、都市文学探索与城市历史记忆三重维度,凸显了城市研究的温度与厚度,丰富了城市研究的多元面向。其二,作为多学科进路的城市研究。当下城市研究已成显学,但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城市研究不仅需要直面共性现实问题,还需应对超大城市以及“网络城市”的治理难题。本期头条“城市治理与发展”专栏的9篇论文,围绕城市就业质量、城市社会包容、城市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治理、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网络层级、大数据技术条件下的城市治理等问题,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兼具学术性和现实性,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相互证成,体现了本刊常设栏目的特色优势。本刊的“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专栏,已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珠三角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研究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市,而应有“群”与“带”的统筹发展理念。本期“城市群协同创新”专栏的5篇论文,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整合、经济增长与绿色创新,以及京津冀城市群的产业、交通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深入探讨了全球化时代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城市发展模式。
当前,城市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回应复杂社会现实问题和提供多维研究视角不可或缺的方法。2019年6月29—30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记忆·空间·治理:城市研究的多维视野”高端论坛,本期城市研究专刊即是在此次论坛和前期征文的基础上,择优遴选部分论文结集而成。本刊将依托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和华东师大城市研究传统优势,持续推进城市政府治理创新、城市生态治理创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城市文化传承以及城市人文关怀等专题研究。同时,还将重点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条件下的智慧城市治理,进一步拓宽城市研究的国际视野,本刊将一如既往,为学术共同体搭建跨学科研究的对话平台,共同开拓新时代城市研究的新路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8.
《伤逝》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活跃,因此,对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作再讨论,以接近或符合文本凸现的意义十分必要。以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理论作参照的分析,意在揭示《伤逝》文本外化着鲁迅“历史的中间物”思考,呈现出超越男性中心意识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许多对“创新”的理解只是从结果上看的 ,这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实际上 ,创新不但在于“新” ,更在于“创”———获得“新”的过程。创新精神似乎更应该表现在“创”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笔者认为 ,关键在于“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不是迷信、盲从)、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跟着他人的脚印走) ,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精神。“创新”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某些随心所欲的标新立异可能是一种愚昧和落后) ,而是发现 ,是超越 ,超越自我或超越他人 ,这种发现或超越在本质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  相似文献   

20.
论苏格拉底辩证法的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辩证法起源于苏格拉底哲学,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旨向,那就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一种人类学哲学或者“人的哲学”,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力图重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内在于他的哲学追求之中,它具有“人本性”,是一种本源于人自身的逻辑,它追求“人事”的真理和一种善的生活,代表着一种自由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