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作家路遥无限留恋生育、养育自己的陕北黄土高原,将描写陕北作为自己的作家使命。路遥以真挚的创作态度“完成”了此使命。他的作品总体上以被机构改革中社会变动的波涛洗礼的80年代为舞台背景,以农村无名之人为主人公特别是他的主要作品《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对农村有为青年人向人生的挑战给予了文学的、哲学的描写追求。这些对人生追求的各个作品共同的中心思想是对人们、对社会的歌颂。这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存在意义的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路遥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用冷峻的目光和其不懈的思维活动生动地描写了生活在陕北青年的喜怒哀乐,特别是作品主人公们对人生的执著探求的姿态,使其作品具有了超越陕北这一地区进而辐射整个现代中国的文学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发现民间领袖在乡村的巨大威慑力,他们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可以见到民俗乡约所形成的习俗惯制对俗民巨大的约束力以及俗民自觉恪守的虔诚;可以看到民俗禁忌被破坏后,俗民的恐慌与不安;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信天游民歌,品味纯正的陕北方言俗语从而感悟到作者浓厚的民间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3.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具有较强的民间文化意义。作家的民间情结、民间对苦难的承受与抗争、渴盼自由自在的生存方式、捍卫民间的仁爱与正义、琐碎平淡的民间生活气息和作品中穿插的大量的陕北民歌信天游等,都可以在作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读。因此,这也是《平凡的世界》为何具有较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小说《人生》是在“城乡交叉地带”这个大环境下展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汇之处。小说主要表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追逐大城市现代化梦想的历程,而作者路遥之所以选择以城乡交叉地带作为创作背景,与其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路遥小说中的关键词是"交叉地带",路遥设定的"交叉地带"指的是陕北镇、县、地区级的中小城市和环绕这些城镇的农村。在这条特殊地带生存的人们有着自己的生存苦难、困惑与理性,苦难是来自生活与精神,困惑源于理性与情感的平衡,而理性是如何在城与乡之间做出选择。这都是路遥所赋予他们的,是路遥在描写乡土小说所秉持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陕北信天游的“兴”是信天游的精华所在,可概括为“起兴”与“比兴”两大特征。由于信天游产生的时代不晚于《诗经》时代,加之上下两句为一段(章)的结构格式与“起兴”表现手法带有原始性,所以信天游“兴”与《诗经》“兴”具有可比性。从信天游“兴”透视《诗经》“兴”,可知《诗经》“兴”于义无取,只借物以起兴。《诗经》“兴”是一个历史范畴,“文已尽而意有余”是《诗经》“兴”又一历史层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是2 0世纪中国文化裂变的阵痛中心,也是2 0世纪汉语文学最重要的话语资源,因此乡村小说便成为2 0世纪汉语文学中成就最高的领域。站在今天的认识高度,从作家的主体立场、审美视角、叙事策略,及其在现代性建构中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考察,2 0世纪乡村小说呈现出三种基本传统:从鲁迅到韩少功是以知识分子立场、文化批判形成的启蒙传统;从废名、沈从文、孙犁到汪曾祺、贾平凹是以知识分子立场、人性审美形成的诗化传统;从赵树理、柳青到高晓声、路遥是以农民立场、现实视角形成的“史诗”传统。这三种传统,在90年代出现的乡村小说《白鹿原》中实现了全面整合与超越。《白鹿原》由此获得了将中国乡村小说推向成熟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一篇长篇小说,描述的是1975-1985年的黄土高原上的陕北人民的苦难的生活状态,全景式地表现出了中国西北农村的现实的生存状态。或许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苦难,或许他们每个人每天都要为自己的生计发愁,但是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人的现实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体会出人生百态,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找出自我的生存之道,这些都可以在这部经典的著作中领略到。  相似文献   

9.
乡土叙事是新文学以来的主流叙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由被改造的角色变为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乡土叙事开始向后乡土叙事转化。路遥的《人生》是后乡土叙事的开始,表达了乡下人如何到城市去,《高兴》写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想成为城里人而不得的困惑。《高兴》与底层文学在题材上交汇,又在叙事语调和身份焦虑上分流。  相似文献   

10.
情爱生活是构成路遥小说艺术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它不仅渗透了作家的内在情感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情爱自身的价值,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内涵,在作家所建构的情爱世界中,大约可以划分为两类模式,一类是表现为传统母性的爱抚,再一类是当代女性的呼唤,本文试图对这两类不同的情爱模式进行粗略的描述与解构,并对其创作心理及文化意蕴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的照耀下,出现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尤其是小说创作,在全国传播层面上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长篇小说中涌现出了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浩然的《苍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维熙的《北国草》、张承志的《金牧场》、张炜的《古船》、铁凝的《玫瑰门》等力作,中篇小说中涌现出了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刘震云的《塔铺》、石钟山的《军校生前奏曲》、张贤亮的《绿化树》、从维熙的《阴阳谷》、李晓的《厚土》、陈怀国的《农家军歌》、阎连科的《瑶沟人的梦》等力作,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小说璀璨的百花园里,陕西这块园地显得格外的耀眼,它以其作家的大气,作品的厚度引起了世人的瞩目。但同为陕西作家,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成长环境,小说传统承袭关系及文化根基的不同,在寻找自己的创作优势和位置方面也有显著不同。 贾平凹与路遥,同为陕西中青年作家,同时来自农村。路遥出生于陕西清涧县王家堡村,这是一个极为恶劣最为贫穷的陕北小山村,父母均为目不识丁的农民;贾平凹则出生在商州一个小山村贫穷的教师家庭,商州界于陕南关中之间,贾平凹有着文秀温雅的南国气质,也具备关中人的厚道。两人求学时都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尽管如此,他们的创作,在历史角色选择,风格流派表现以及语言特色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穿过欲望之城》是著名英籍巴基斯坦裔小说家莫欣·哈米德的第三部小说.该作品以主人公“你”一生的人生历程为主线,向读者讲述了一个“亚洲梦”实现与幻灭的故事.作者以此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与对社会阴暗的辛辣讽刺.  相似文献   

14.
路遥,作为一位青年作家,接连两次荣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力作《人生》刚一发表,即刻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改编成电影后,又一次震动了影坛,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部西部片”。成功和失败都容易激起人们的思考。我们从路遥的创作实践和作品中思考和总结些什么呢?文学作品是人们的审美对象。作家的劳动是创造美的劳动。路遥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按照美的规律表现新时代的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市与乡村在路遥小说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从路遥小说中可以看出,中国革命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的深刻影响。乡下人进城是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路遥作品的核心情节,两者间的重合和矛盾反映出带有革命特色的中国现代化之路。路遥的乡村文学人物在进城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情感能量、表现出的矛盾态度和城与乡在他们心目中的象征意义,都是中国革命特定历史进程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谶纬文化深刻濡染了《水浒传》的思想与艺术。一是小说吸收、运用了谶纬中的感生说,通过宋太祖、宋仁宗的感生故事,引出梁山好汉为天罡地煞感生的情节,以为全书布局。二是小说较多运用谶言作为情节展开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段。三是九天玄女授书和天降石碣的情节,遥承、化用了汉代谶纬中神授天书的主题与故事。应客观分析谶纬文化与《水浒传》思想艺术之间的关系,既要看到它对表现忠义主题、结构全书的正面作用,也要注意其对小说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避免流于"封建糟粕"之类的简单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奇特的小说,具有多重释义的可能:它探讨了理性人生与感性人生之间的复杂关系;呼唤从父性文化向母性文化传统的回归;探求人性内部的和谐;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是一部在哲学层次上探讨生命永恒的意义的小说。  相似文献   

18.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因于文学对人性的深入探究与发掘。而在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在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性的光辉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不仅体现出了平凡的人在困难的世界中艰苦奋斗的精神,更是在行文的过程中贯穿着作者对于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深沉思索。作者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把人生所面对的苦难当做是推动人们不断奋发图强的动力,通过对社会小人物的苦难刻画,来展现它们的美好心灵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将小说的主旨提升到了人性层面,充满了人性关怀。因此,《平凡的世界》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美,是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后花园》是发表于抗战时期的一部力作 ,小说文本关注人生的本真状态与真实遭际 ,并通过冯二成子这个精神文化典型呈示了萧红关于人生的思索与追问 ,使文本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文本中透露出浓厚的存在主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20.
明清长篇家族小说及其叙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样态模塑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叙事视角。中国社会以家族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社会结构,是中国文学特别是明清家庭家族类小说戏曲创作形成的历史基础。宋元时期的家庭戏对明代家族小说具有很大影响。明代家族小说的开山之作是被笼统称为"世情小说"的《金瓶梅》,以西门一家而及天下,以家庭交际圈来展现社会人生,呈现出家庭—社会半网络式叙事模式。《红楼梦》比《金瓶梅》有所发展,成为家族—社会立体网络式叙事模式的典范之作。《林兰香》、《醒世姻缘传》、《歧路灯》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以家族兴衰或衰兴反映社会人生。明清家族小说不是特意寻找一种网状结构来超越线性结构,而是这种叙事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人们的交际方式相一致,与小说内容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