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小说描写的是占领时期普通人的生存境遇,作品中的人物多为身份缺失的人,对身份问题的关注凸显莫迪亚诺对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空间是莫迪亚诺小说中一个独特的内质,笔者尝试将莫迪亚诺作品中的身份与空间两大要素结合,分析不同类型的空间中人物身份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文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不可避免地涉及中西方两个地理世界。从人物的实际活动空间位移到文化范式的不同,华文文学都涉及到地理因素的差异。新移民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金山》借助"开平""金山"两个地理空间,探究了原乡与异乡的象征意义,使小说人物在两种不同文化地理空间中呈现出身份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的电影《影》一经上映就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影》这部电影中,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博弈、国土争夺、生存欲望的故事,将闲适空灵的传统水墨画和欲望汹涌的权谋相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戏剧张力,构筑了一个封闭、紧张、阴郁的艺术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张艺谋非常注重人物的内在情绪表达,并且将情绪的焦点集中于身份的焦虑上。影片中人物受自我缺失、身份取代、身份矛盾等因素影响,深陷身份焦虑的泥潭之中,都拼尽全力试图打破困局,走出属于自己的路,构建自己的身份,寻找自我。  相似文献   

4.
克劳德·麦凯的《回到哈莱姆》描摹了20世纪早期的黑人跨国体验。学界主要阐释了作者个人的跨国经历与黑人国际主义思想对小说塑造主要人物的影响,而忽视了小说中副线主人公雷的国籍及其旅居哈莱姆的意义。雷的跨国移民经历既再现了麦凯的复杂跨国情感与认同经历,又观照了哈莱姆作为流散非裔移居的理想家园与城市黑人社区所承载的空间意涵。论文提出哈莱姆具有三个维度,作为移民唤起历史记忆的地理空间、建构跨国身份的政治空间及容纳差异的多元文化空间,并考察移民在跨国流动中历经的现代性体验,以此揭示他们通过改变既定身份与重新定义自我而竭力摆脱传统的民族、种族和阶级观念的束缚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参与到美国城市的种族空间生产中。  相似文献   

5.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省来的年轻人"这一类人物形象,在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省来的年轻人"的典型代表,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一人物形象,而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塑造了拉斯蒂涅的形象。小说人物身份不同对其命运的影响、小说人物生活经历不同对其性格的影响、小说作者创作选择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决定了于连和拉斯蒂涅奋斗史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着意刻画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身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主人公自我的体现,即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方式,来探讨自我与美国梦对人物流动身份的影响,同时关注了作品开放式结局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篇记叙文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在写作时往往要将这六个要素交代清楚,其中人物又是叙事性记叙文六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全文要表达的核心。记叙文人物的身份多种多样,要将符合人物不同身份的性格特征鲜明的表现出来并不是一件易事,这需要对各种人物身份加以仔细观察和区分。下面就介绍几种表现不同人物身份的记叙文的区别写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相似文献   

11.
埃莉诺·瓦赫特尔(Eleanor Wachtel)在对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杰的一次访谈中提到,"身份,民族归属和情感认同问题"似乎占据了翁达杰个人以及他所创作的所有角色。身份问题和为身份非此非彼的人物寻找归属始终贯穿迈克尔·翁达杰的创作中。1982年,翁达杰发表了小说化传记《世代相传》。这部打破虚构与真实,小说与传记之间界限的作品被琳达·哈钦誉为"挑战界限的巅峰之作"。本文通过分析《世代相传》一书所体现出的翁达杰而指出作家试图颠覆传统僵化的各种等级划分,模糊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国家之间的身份界限,从而为被边缘化人物摆脱身份困扰,重置这个群体在新的历史空间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达洛维夫人》体现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休闲消费所折射的阶级问题的关注。立足休闲消费的三个特征(交往性,身份认同性,社会资本性),研究发现:"交往性"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建立人物关系网,呈现了休闲消费对不同阶级的影响;"身份认同性"以消费能力的差异构建个人身份,展现了不同阶级对消费的迥异态度及其因不同消费能力受到的差别对待;"社会资本性"构建了社交圈,揭示了休闲消费为人们带来的新机遇和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14.
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是英国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其作品中刻画了许多试图通过圈禁自己,从而想要躲避外部威胁与袭击的小人物。本文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出发,分析品特中期剧作《情人》(The Lover)中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探讨在品特建构空间的过程中,人物之间如何通过争夺空间来构建自我身份并树立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16.
戏剧人物角色名称可以向读者说明剧中主要人物的姓名与身份,帮助读者对戏剧产生初步的了解,理清人物关系的脉胳。人物名称的翻译成功与否对于戏剧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命名方法进行分类,并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中的人物名称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7.
李春江 《培训与研究》2009,26(1):113-116
戏剧人物角色名称可以向读者说明剧中主要人物的姓名与身份,帮助读者对戏剧产生初步的了解,理清人物关系的脉胳。人物名称的翻译成功与否对于戏剧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命名方法进行分类,并对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中的人物名称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身份认同对于人们能够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价值起到重要作用,而空间理论认为不同空间的碰撞可以对身份认同起到同化和异化的作用,从而促使身份主体更加积极寻求自己的角色定位。本文通过分析《江城》中作者在中国生活的思想经历,研究探讨空间变更对身份认同定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话剧《雷雨》中人物之间话语冲突,将剧中人物结束话语冲突的过程归纳为六种方式:转换话题式,妥协让步式,第三方介入式,一方获胜式,退出式以及客观环境中止冲突式,认为不同的身份地位会导致不同的话语冲突结束方式,研究不同身份地位的话语冲突结束方式,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分析剧中人物,并且加深人物印象。  相似文献   

20.
首先阐释人物类型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运用,分析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及其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后结合人称机制来探讨第一、第二人称叙述视角是如何在小说中营造出复调双声的特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拉近作者、读者以及人物三者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叙述者、接受者两种身份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功能,蕴含着作者的评判,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