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切提供可视信息的媒介,如电视、影像、互联网或虚拟影像等,都在构筑着以身体为视觉文化符号的传播系统.媒体、社交形式的变革将身体从视觉的樊笼里彻底解放出来.麦克·卢汉的媒介传播学视域下,身体从媒介中的客体转变为身体就是媒介.身体与媒介的相互僭越,为身体这个信源接收器提供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新媒体艺术是混合了媒介、技术与艺...  相似文献   

2.
以奇观理论为切入点,对林书豪现象的本质进行解读可以发现:林书豪的东方身体在以高科技为基石的现代媒介作用下,正转化为一个集媒体文化、体育运动、商业运作、文化论争为一体的奇观集合物。随着他的篮球事业在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全面铺开,林书豪的自然身体在被多重奇观效应建构成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篡改和多度阐释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理论视野。就身体观念而言,哲学层面对感性、无意识身体的确立为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身体观念奠定宏观基础;文学层面与肉身、性别相关的身体书写成为身体消费的现实表现。在晚近文化研究语境中,身体变为媒介、符号、消费品,现代人渴望经由身体达到自我定位与身份认同。身体不再是主体传播的工具、桥梁而直接进阶为主体本身。身体已然成为大众传媒时代最显著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作为现象学的三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其核心思想分别体现在“实事”、“存在”和“身体”这几个范畴之中.这三者都可以与作为信息技术的媒介产生深刻的关联,从而可延展为“实事的媒介呈现”、“存在的语言表述”、“身体的媒介介入”等向度来加以探询.这种探询既是对现象学视域和问题的扩展,也是对媒介理解的深化.其中,“实事的媒介呈现”使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媒介为王”的时代“回到实事本身”;“存在的语言表述”引发的是作为“主体间性”的“语言融合”如何可能使“存在”的含义得到更加丰富的开掘;“身体的媒介介入”则引我们思考信息时代当媒介技术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的信息功能时,如何保持身体的身体性,从而维持人的属人性.  相似文献   

5.
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美学是一种有关身体的话语,美学是作为沟通感性与理性的的媒介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重建唯物主义美学,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回到起源,从身体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一切,恢复身体话语的基础地位。身体话语的建构过程经历了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中,空间的生产始于身体的生产。作为一种肉身化的存在,现实世界中的空间生产以身体为起点和动力,但在虚拟世界中,由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会对原有的空间想象、空间生产、空间权力等方面产生变革式影响,随之可能带来身体能量使用不均、身体陷入象征物的囹圄之中、虚拟现实空间的“视觉化逻辑”压制着整个身体等问题,这些潜在的危机亟需更多能够结合虚拟与实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以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来阐释虚拟世界中的空间生产与身体问题,并以VR绘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其技术逻辑、实践方式、具身经验,考察它所呈现的媒介功能、空间产品、社会关系,并着重突出“身体”在建构虚拟空间中的作用、意义与风险,从而引出一种关于身体哲学的节奏分析法,并在这些理论、实践基础之上,探讨建设中国特色虚拟空间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韩兰 《华章》2010,(22)
"身体"和"身份"是两个同源词,它们通过服装这一媒介发生关系.将它们作为两条线索同时做分析和研究是基于其存在的"共时性",也就是说做为实体的"身体"和作为抽象概念的"身份"与某一着装状态其实是一体化的,服装或穿着行为方式在同一时间和身体发生联系并且表达出身份.  相似文献   

8.
科幻电影中的虚拟身体是身心分离哲学的技术想象产物。虚拟身体的银幕建构凝聚着社会消费欲望和文化实践的印痕。虚拟女性形象的银幕具身化构成了一个性别书写、协商与博弈的场域,其身体书写逻辑折射出传统父权社会的性别想象,以及消费主义下女性气质的商品化运作。同时,电影媒介的具象化特性使得虚拟女性在身体展演中,释放出一种技术“怪怖”,中断影像流,形成瞬间的“反凝视”,从而达到一种富有抵抗意义的性别政治表述。  相似文献   

9.
人作为文化的符号,人的身体上铭刻着文化的印记.身体即历史,关于人类文化的历史.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h)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一书中宣告了"人的死亡",即现代意义上的人的死亡,观念形态的人的死亡.在对现代人文科学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人的身体成为当今文化研究的焦点.关于文化施加于身体的影响与控制,福柯从话语、权利与身体的关系出发,考察了外在权力对于身体的规训史;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从人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的演变过程出发,研究了身体的自我控制逐渐加强的历史.人的身体并不仅仅是作为同灵魂分离的肉体性的物质存在,它承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身体就是一种文化建构.身体即文本,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有教育实践中“身体在场”的高度强制性,使“虚拟在场”成为新时代网络育人的主要特征。本文认为,虚拟在场得以可能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身体”与“经验身体”的双重互构;二是情感由个人化向集体化转变;三是个体从他者规训转为了自我规训。但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深刻把握媒介与教育的契合点,可以以媒介技术、认知教育、主体意识为切入点,对网络育人的发展做进一步审视。  相似文献   

11.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12.
身体意识的觉醒:西方身体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向来是被社会科学尤其是传统主流社会学所忽视的研究对象。当代身体意识的觉醒和身体社会学的兴起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一种政治后果和社会后果,也是西方工业社会长期深刻转变的结果。从198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不仅认识到了“身体”是当代政治和社会文化的一项重要议题,而且开始把身体问题化,并把它作为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和分析视角。尽管当代身体社会学的发展还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和挑战,但其对传统社会学二元范式的解构和开辟新的社会学研究路径来说确实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女性身体成为叙事意义的集结点,蕴含了丰富的能指,承担起言说性别权力关系与身体哲学的重要使命。改编后的影片《布拉格之恋》中的女性身体完成了从文字符号到影像符号的艺术形式的复杂转换。然而,两种异质叙事媒介呈现的身体必然存在不可缝合的裂隙:小说中女性身体的处境隐喻了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位置,具有传达作者关怀弱势群体的言说功能与符号意义;电影中女性身体的深度被平面的景观身体取代了,沦为男性人物及观众观看的欲望对象。  相似文献   

14.
过去一年间爆红的短视频App"抖音",作为新兴的视觉文化审美媒介,有力地呈现了当代美学的新特征。当代美学重新恢复了"感性"尤其是身体这一重要感性的地位,并让感性与身体走向泛滥与狂欢之境。身体的狂欢是当今视觉时代独特审美路径的必然产物,身体在狂欢之中沦为了符号的工具,在消费之中走向极度自由与约束的悖论之路。而"抖音"文化所极力彰显的身体狂欢与身体消费,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两大困境,即表层的审美化与娱乐至上,技术崇拜与"三俗化",对此亟待理性的评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身体”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在关涉“文革”叙事的新时期小说中,借助于语言媒介而获得了足够的呈示空间。本文通过对身体与语言的相互“糅合”的分析,努力探寻隐藏在身体与语言背后的政治伦理和民族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16.
感受艺术作品、体会艺术意境、与其共鸣并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不仅基于身体本身,同时基于身体内隐记忆的唤醒,艺术家在创作中也依托着身体记忆与内隐记忆来表达艺术意境。建立在身体上的艺术意境审美意味着身体是感受艺术作品及艺术意境最直接的载体,身体是审美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接受对象,而环境中的身体不仅是客观存在用以观赏艺术、感受意境的主体,同时也与环境中的客体互为镜像。通过身体对艺术意境进行体验和审美,人不仅能获得更具身的审美认识,还能够进一步了解看不见的自我本身。  相似文献   

17.
转型期的中国持续不断的社会冲突现象使我们对社会秩序问题的关注显得越来越有必要。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是社会生活得以可能进行的前提,同时身体是人们存在的实体表征,社会秩序问题最终取决于身体的顺从与逾越。本文以社会秩序问题研究的冲突论和共识论为基本研究思路,借助身体视角分析现代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再生产机制。以便我们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是一场身体的革命,身体不仅是革命的载体,还是革命的主题。在身体之伤的回忆与解读中,基层干部利用政治与道德的"互化"方式,让农民在"具身性认知"的场域中认清了地主的双重劣根性。对地主施加的身体规训一方面达到了"人之再造"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农民的革命热情,凸显了人民政权的合法性、权威性。权力对身体的分类操控加速了认知模式的更迭和乡村社会的整合,在革命的视域下,承载着丰富象征意义的身体成为构建政治认同的重要媒介。身体与革命互动共生,合力推动着新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时代数字媒体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改变了公众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模式,另一方面也深化了个体对身体的认识,并拓宽了表现身体的艺术语言。在媒体科技的推动下,尤其在技术、媒介、空间、对象等多方配合下,身体形象于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的虚实融合中展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在此过程中一种全新的虚拟性身体形象得以建构。  相似文献   

20.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从画作到小说再到电影,女孩的身体经过多重转换,具有多重意义。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画作具有的永恒凝固性对应的是身体的仪式化——“被看”;同名小说具有的强烈时间性和人物视点设置的内在性决定了身体的“看”;同名电影,身体则处于“被看”的地位,电影画面的流动性又使这种“被看”与绘画中的凝视有着本质区别。以“身体”作为出发点,恰当解决在转化中所面临的艺术形式冲突问题,在不同艺术样式之问,是存在着转化的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