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总结并可视化欧亚地震时空规律,对于掌握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方法:本研究摘取欧亚地震带区域自1986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据不完全统计48次),应用数学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欧亚地震带在30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在时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很短,地震频率非常高,春秋两季的发震频率明显大于夏冬两季;春季的震源平均深度最高,以春夏秋冬为序震源深度依次降低;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出现,周期性明显,且与太阳黑子活动联系密切。在空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的7级以上的地震高发区集中在亚洲,高密度区为东南亚,西亚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从动态分析来看,欧亚地震带高密度区的移动轨迹呈锯齿状向东迁移,目前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及我国的西南地区。结论: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时空规律明显,未来几年内,欧亚地震带应该处于平静期,但仍要警惕地震中心向东移后,缅甸、印度、中国西部等地区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3.
正事件2016年3月以来,印尼苏门答腊岛、阿富汗、缅甸、日本九州和厄瓜多尔先后发生了多次震级在7级以上的强震。这是否意味着地球进入了地震活跃期?频繁的强震对中国是否有影响?我们该如何加强对地震的监测和预防?从世界范围看,地震活动带和火山活动带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地壳强烈活动的地带。世界三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刘静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介绍了预制装配式T梁中,T梁与高墩固结体系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地震作用下特殊的地震效应。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某部分急剧运动而发生的传播振动的现象。地震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地震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给当地交通网络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上,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作  相似文献   

5.
刘洋 《今日科苑》2008,(3):38-39
提起"地震"这两个字不禁使人想起31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世事变迁,时间冲淡了忧伤,但对于地震的思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我国大陆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隅,东邻太平洋板块,南有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陆碰撞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形。菲律宾海板块与我国大陆的碰撞俯冲作用则导致了我国台湾地区地壳隆升。强烈地震频繁发生。这种基本的地质构造背景决定了我国必然长期面对大范围地震频繁活动和破坏性地震频发的局面。我们无法改变我国的地理状态,但是却可以竭尽全力使灾难带来的伤害减小。我们的专家学者秉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信念,几十年如一日,探索地震的成因、钻研灾害性地震的预测方法,一直在寻求一条将地震灾害降低到最小的道路。中国地震局岩石圈台阵地震学实验室主任刘启元研究员,把青春和热情镌刻在这条道路上,千帆舞尽,回首处,只见坚实的脚印与无悔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8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9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地震时间间隔短、地震频率高、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非常明显,不同月份的地震活跃程度差异很大;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作用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约束,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处在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包围之下,境内地震灾害多发是不争的事实。随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地震灾害再一次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本文以建筑工程为探讨对象,集中分析其抗震性能技术,并对其相关措施的落实提出了合理建议,力图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解决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形成机理的疑难,特引入超临界流体与断层耦合致震模型,对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地球系统内部存在双层或三层俯冲带,其上的地震事件集群分布相应的形成了双地震带或三地震带,在其形成过程中缀于下方的巨石体发挥了重要作用,造就了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特殊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情况,说明了赤峰市所处的地震断裂层及历史上和最近的地震发生情况.通过对抗震制度的规定分析说明,最后提出了建筑工程防震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属多震国家,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旦发生级别较大的地震,将有数以千计乃至万计的建筑物遭到破坏或倒塌,尤其是公路桥梁,这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都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加强桥梁的结构设计、施工控制等环节的抗震研究,发展桥梁抗震的随机分析方法等,对于保证桥梁设施的完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被分成6个板块,后又进一步划分为14个板块,包括以陆地为主的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胡安·德富卡板块,以海洋为主的太平洋、菲律宾海、纳斯卡、可可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斯科舍板块,进一步还可细分。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时更会引发强震。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东受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西南和西北处于欧亚地震带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关于地震的记载历史超过3000年。根据记载,全球大陆地区的大地震中,约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发生在我国。2023年12月18日深夜,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2月20日,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31人死亡,980人受伤。与积石山地震发生时间仅仅相隔1天,12月19日上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图什市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同样是10千米,但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郯庐断裂北段的依兰-伊通断裂的展布特征,地层学,动力学演化背景,现今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对依兰-伊通断裂构造特征和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依兰-伊通断裂是仍在活动的断层,并且受太平洋板块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科学院网2005年10月16日报道:10月8日,南亚历史上二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地震袭击了巴基斯坦北部地区,造成了近 5万人死亡,震惊了全世界。而此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特邀客座研究员尹祥础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理论 对此次地震作出了明确的中期预测。 在2005年6月发表于《超级计算通讯》的论文中,他指出了欧亚地震带的一些异常区,在最引人注目的异常区内发生了这次巴基斯  相似文献   

15.
据专家预测,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自然灾害是地震、干旱、水灾和台风。 地震仍将给人类带采巨大威胁。虽然地震的次数并没有明显增加,但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膨胀,愈来愈多的人口移居沿海城市和地震带,高楼大厦不断兴建,受到地震及台风威胁的人数将不断上升。地震学家估计,20世纪有100万人死于地震。而21世纪前20年,约有2900乃至7000万人受到地震的影响。世界上的大城市有三分之一靠近颤动的板块边缘。受地震威胁的大城市,除拉斯维加斯、东京及台北外,还包括希腊的雅典、土耳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  相似文献   

17.
研究板内的大变形与运动学是当今国际岩石圈计划和大陆动力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众所周知,青藏高原及其周缘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山的结果,它在全球构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中外地学科学家都把青藏高原视为研究地球动力学最好的地区之一。“八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重点项目“滇川西部特提斯带构造变形与运动学研究”就选择了国际地学界的研究“热点”——藏东、滇西北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地震带进行划分,可明显看出地震较集中区域,这对于防灾减灾等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国在地震带的划分上经历了大致五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确定性方法,而后三个则主要依据概率性方法。概率性方法自从1968年被国外科学家提出以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成为国内外地震区划编图的主导方法。本文对目前地震带的划分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活动特点也做了一些探讨,希望对我国地震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讨论这个问题要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持怀疑态度。 1.板块既然紧密地连在一起,一个板块运动,它的周边都应碰撞,其它板块也应起连锁反应,如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应的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都要动,碰撞是多方的,为何只有一方地震或火山。  相似文献   

20.
<正>地震监测网经常报道震源深度600多公里的地震。根据1~3℃/100m的地温梯度计算,600km深处的地温为6000℃~18000℃。在此温度下,岩石应该为液态。这与地震是固体地质板块断裂或断块相对滑动造成的相矛盾。原因应该为在计算震源深度的物理模型中没能计入因不同深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