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教育是直面生命的本真事业。中学思品生态"三生"课堂要以"生命态"大教育观为旨归,关注学生生命在场现实诉求,重构自然之教"三生"本真模本,浸润"三生"课堂生活旅程,拓展学生适应社会生存能力,将"三生"体验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着力探寻生态课堂管评动态平衡点,使"三生"教学充满无限和谐的生命活力,以诠释当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2.
郑梅先 《天津教育》2007,(12):48-48
生态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看作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在课堂教学中促进人的生命完善发展以及生命质量整体提高的生态模式。生态课堂注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自己知识的“生产者”,使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生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在课堂上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而且还把这一活动延展到课前的师生交流和课后的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3.
针对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三"点"成线促使别开"生"面的观点。"三点成线"是指创设课堂情趣,激活生命课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生命课堂;发展自我意识,落实生命课堂。同时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活动的场所,教师可以运用导语设计、文本对话、课堂朗读、外加的生活元素来激活生命课堂;创造平等和谐的氛围,放飞学生个性,给予学生自由,充分相信学生以保障生命课堂;在朗读中熏陶自我、在体验中调节自我、在争辩中实现自我,以落实生命课堂。唯有如此,语文课堂才能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建构思品生态型高效课堂,是以学生生命灵动为思维原点,洞开学生生命感觉之门,营造情感生态体验场,积累生态道德课程资源,在人境和谐体验中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对此,我们将"生态化育"新元素融于学科教学创模之中,  相似文献   

5.
<正>【案例背景】生态课堂这一理念衍生于生本教育理念,其基本内涵是把课堂教学当做面向人的生活世界,创作一种人的生命存在,促进人的生命万岁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我校于2013年把"生态语文"课堂作为教改方向,目的就是通过"三多""三练""三需",建设体现出"生活""生动""生命"作为生态课堂基本特征的高效课堂。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心理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生命、学生生命在生态课堂环境中的共振共生,共同提升。心理课堂就是生本课堂,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课堂生命流动的主宰,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师生在其动态的活动中共同体验、感悟、成长、提升。教师既可抽离其外,成为灵魂的引领者,生命流动的疏导者;又可参与其内,成为活动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在品生品社课堂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品生品社课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彰显其生命力,是品生品社课的魅力所在.本文从走进生活,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用于生活,提升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等方面,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构建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过程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品生品社课堂中实现生活逻辑和知识逻辑的统一,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无限活力.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7):F0002-F0002,F0003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过程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最优成长、和谐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教育就是从生命成长的需要出发,以生命自然生长规律和教育生态发展规律为依据,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构建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成为完整的人、富有创造力的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学校教育只有尊重生命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  相似文献   

10.
<正>在小学思品教学中,现在主要倡导生本课堂,教学生活化,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具有生活气息的思品课堂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把品德教育融入生活情境中,促进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生活,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那么如何构建小学思品教学生活化课堂呢?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开发课堂教学生活资源,并注重活动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注重生活资源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知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让教学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和感悟,通过思品课活动唤醒学生内心的道  相似文献   

11.
尊重学生的生命就要尊重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运用符合教育、心理、生理科学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教学.在课堂上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解放和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方法、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帮助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学会交往,学会生活,满足他们对社会的好奇心和对社会生活的渴求.教师也能够从课堂生活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满足,获得生命的创造和延长,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享受到课堂生活带来的幸福.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内涵备受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生态课堂从生态学的角度审视课堂教学,主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自我的学习体验、“低碳”的课堂效益,并通过组建合作共赢的学习小组、营造和谐共长的课堂文化、拓展灵活开放的课堂时空等,实现生态课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张叶飞 《考试周刊》2014,(59):57-58
构建"生态课堂"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趋势,高中数学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关注教学的生态、和谐运作课堂教学的各元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生态课堂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构建高中生态型课堂的四项策略,提倡民主、开放、活动及分层教学,让学生在生态型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互动,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主要途径是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生态课堂"指的是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以人为本,把关注课堂教学生态,关注师生的生命生长作为重点,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通过开展多样的课前调查研究、创设和谐的问题探究情境、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等教学策略,让课堂回归自然,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不仅给人全面发展、发展个性的机会,也应该给予人可持续的、终生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课堂是师生在学校共同生活的中心舞台,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创建适宜有效的教学情境,给生物学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6.
王其善 《学子》2013,(14):11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致力于学生的发展,不能把目标仅仅定位于完成认识性任务,应从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考虑,实现科学与人文整合,促进学生学习心理的和谐发展,从而充分地促进"人格形成"和"学力形成",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共同的享受,在师生共同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中尽情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为此,我结合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转变课堂思维方式和观念,精心打造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四个平台"。一、让学生想学教育学研究表明:师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非智力因  相似文献   

17.
龚乐妮 《教师》2013,(12):28
"三生课堂"将重塑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和谐。在实践中,我们将更新理念,关注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时间的主人,让学生高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文明之一种表现,包括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一种和谐状态,是一种共同发展进步的文明.所谓生态课堂,即课堂中的主体——学生,课堂中的引导者——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课堂教学的方式等等课堂因素之间的和谐发展,涉及到初中物理生态课堂的理念,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实现这些因素之间的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9.
生态体验让每个人都经历生命感动,体会美好人生,在体验自我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理想与信念,我园以生态体验课题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幼儿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以原生态的课堂为依托,融通三重生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努力打造具有生命力的魅力课堂。  相似文献   

20.
徐辉 《考试周刊》2011,(6):105-106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一切生态因子之间的有机组合与协调运动,进而产生互相激发、共同参与、质疑探究的学习氛围,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