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理解、体验、感悟文本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笔者认为,提倡个性化阅读,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一、引导学生感悟引导学生感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 ,激活思维 ,形成独特感觉。如教学《暮江吟》时 ,引导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  相似文献   

3.
刘鹏 《现代语文》2013,(10):123-124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感悟和表达重视,尊重和凸显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老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及独特感受、体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给学生以自由阅读的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品读感悟,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促进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这个问题,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重视教参内容的灌输,而不重视学生个性的独特理解和体验;重视统一的理解而不重视学生的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阅读。事实上,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概念,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矛盾青春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它强调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看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外去发展这种独特的经历呢?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被教师所接受,整体教学效率有待提高。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要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感悟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阅读课堂教学要紧抓重点字词以及课文的留白处进行读写训练,完成对文本的二度开发与利用。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引导学生扎实地理解并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养成会阅读、爱阅读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师们普遍重视了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3.
刘海霞 《西北职教》2007,(12):35-35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领悟和思考,受到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外阅读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层次、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阅读条件和不同的阅读价值取向,创造阅读条件,提供阅读交流平台,激发阅读兴趣,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感悟、思考,并通过个性化的感悟,个性化的思考,拓宽个性思维领域,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理念是课改的进步,可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阅读"过分自主"、缺少教师有效引导的现象,导致学生的阅读感悟流于肤浅。阅读教学需要深度阅读。深度阅读,是指个体在阅读中能够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的理解,即能对文本加以个性化的、合理的理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也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提出创造性的阐释,以独特的眼光感悟作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它的内涵越是丰富,它的主题越是人见人殊。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教师,要特别珍视学生对作品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欣赏性  相似文献   

16.
邓昌新 《中学文科》2005,(12):11-11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偏离文本意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个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9.
龙兴娟 《辅导员》2010,(6):49-4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个性化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大胆发表对文章的感悟体验,以期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充分表明了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