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董琼 《湖北教育》2007,(10):21-25
教学实录一、导入"安塞"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生:安塞腰鼓。师:"塞"是个多音字。读得很准!师(出示地形图):大家看,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安塞就在这里。它地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是兵家要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安塞腰鼓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学生齐读课题)  相似文献   

2.
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师:请大家看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表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阅读教学大赛中,笔者执教了《安塞腰鼓》一课,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所思所得。【片段一】师:同学们自主学习了课文,那么,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儿?作者又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汇报你们的体会和收获。生:好在这是"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我从"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中感受到场面的豪放。师: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出这种豪放场面的,谁能说说?生:作者把鼓点比作像骤雨一样急促,非常具体,让我们感受到场面的壮阔、豪放、火烈。  相似文献   

4.
一 寻找言语感觉 1.关注四次感叹. 师:作者刘成章先生在文中发出的四次感叹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这四句话. (生读书圈画) 师:谁把这四次感叹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乍一听,这四句话有点重复哕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生:不是. 师:四句话,四个“好”字,现在哪位同学把写“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相似文献   

6.
课前播放录像,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腰鼓声响起,场面热烈。渲染了气氛,学生沉浸其中。)上课铃响,师: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安塞腰鼓的表演,现在请同学们谈一下看后的感受。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生:高兴,热烈。生:有节日的气氛。生:充满活力和激情。(学生七嘴八舌。)师: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老师觉得这片段的表演远不能表现安塞腰鼓壮阔的场景、恢弘的气势,不信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陕北作家刘成章去领略安塞腰鼓的魅力,去感受力量的磅礴和生命的激荡。师: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三个字来学习这篇课文:读、品、悟。读课文,品语言,悟真…  相似文献   

7.
一 寻找言语感觉 1.关注四次感叹。 师:作者刘成章先生在文中发出的四次感叹是—— 生: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这四句话。  相似文献   

8.
许雅健 《江西教育》2012,(Z5):12-13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好一个安塞腰鼓!"5月11日上午9时,在南昌市青山湖区青新小学多媒体教  相似文献   

9.
(老师让学生看地图,介绍安塞腰鼓导入课题)一、感知"腰鼓"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段落是写打腰鼓的。生:课文第六到十七段是写打腰鼓的。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6——17段。有句话说得好,"读书时要特别珍视自己的第一感觉"。请同学们边  相似文献   

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多媒体出示)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体味"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理解排比、反复句在文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教师在教课文《安塞腰鼓》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反复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请说说安塞腰鼓好在哪里。整堂课围绕这个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板书内容:“好在火烈的舞蹈场面;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好在茂腾腾的后生;好在变换的舞蹈。”“好一个”的“好”能这样理解吗?单从《安塞腰鼓》这篇课文中的“好一个”看,貌似说得通。但是如果换成“好一个马屁精”之类的说法。难道也可以问“马屁精好在哪里”吗?笔者以为,“好一个”是相对固定的短语。与“好一个”用法相类似的还有“好一朵茉莉花”中的“好一朵”,“好一坛绍兴老酒”(《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2003年第12期)中的“好一坛”等。  相似文献   

12.
《安塞腰鼓》一文描绘了陕北黄土高原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文中采用特殊的句式和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以及陕北人民粗犷的生活情状。教学这篇散文,主要通过感情朗读、整体感悟以及学会构思等方式,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和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安塞腰鼓”是热情奔放的歌;“安塞腰鼓”是激情洋溢的诗。它以对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的赞美为线索,用“好一个安塞腰鼓”贯穿了全篇。这句话中的每一个“好”字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而这句话文字上的变化又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单调。一好:紧张热烈的气氛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艺术,鼓随人舞,人伴鼓跃,以激烈的节奏宣泄生命,以飞跃的舞步表达激情,以紧张的气氛诉说追求。为了表现紧张热烈的舞蹈气氛,文章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先描写了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后描写了人,按照由局部到整体的顺序,描写了最引人注…  相似文献   

14.
[案例]<安塞腰鼓>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写安寨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教学前,我一直担心,因为对于我们这边江南地区的学生来说,文章中的安塞腰鼓、黄土高原毕竟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到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两篇有关舞蹈的抒情散文——《安塞腰鼓》和《观舞记》,可以比照进行赏析。一、从风格和手段看《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而《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安塞腰鼓》中"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  相似文献   

16.
<正>安塞腰鼓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陕北地区的一种鼓舞艺术,其因发源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而得名。安塞腰鼓历史气息浓郁,据资料考证,其已经走过数千多年的历史。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塞腰鼓走出陕北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得到诸多美誉。如今,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安塞腰鼓作为特色文化的典型代表,无疑是地方文化生态建设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视角深入探索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发掘安塞腰鼓的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作者采用诗性语言的形式,通过对安塞腰鼓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展现了人生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并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越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强烈的节奏,展现了气势雄伟的独特民族文化,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生命活力。因而,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品读好文章的语言,并深刻感悟这种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奇特的画面感、强劲的情  相似文献   

18.
《师道》2012,(7):29-30
反复朗读后,老师提示了“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学生发言。  相似文献   

19.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入选教材以来,一直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安塞腰鼓作为"天下第一鼓"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更在于作家刘成章的生花妙笔.气势威猛、磅礴的安塞腰鼓,在作家的笔下,仿佛是掀起在黄土高原上的狂飙,让读者震撼,让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20.
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一文 ,节奏鲜明 ,语调铿锵 ,旋律激越。以“静———动———静”的思路来构建、谱写 ,以“好一个安塞腰鼓”来收束 ,复唱。听朗读 ,似乎在听腰鼓 ;品文章 ,似乎在欣赏演奏。因此 ,我感觉到本文变相的是一曲鼓点乐谱。开篇写静。在未敲响腰鼓前 ,鼓手们沉稳而安静 ,朴实得像高粱 ,但静中蕴动 :“茂藤藤的后生” ,让人感到一种力的集聚 ,一种鲜活的生命在搏动 ,一种火山喷发前的宁静。接着用一个朴实得不让人重视的“但是”轻轻一转 ,即进入了动态的描写。首先用连串的排比句 ,极有气势地对“安塞腰鼓”作正面描述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