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地震观测资料,对区域和近场开展地震活动性分析,结合地震构造活动性评价,研究地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历史强震和现代地震对工程场地的影响,研究工程场地及周围有限区域一定时间段内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趋势,为合理划分地震带、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解决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形成机理的疑难,特引入超临界流体与断层耦合致震模型,对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固体地球系统内部存在双层或三层俯冲带,其上的地震事件集群分布相应的形成了双地震带或三地震带,在其形成过程中缀于下方的巨石体发挥了重要作用,造就了双地震带与三地震带特殊的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新生代主要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台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我国地震的总体特征是西部地震频度高,东部地震影响大。比如2001年就有一场8.1级的地震——东昆仑地震,因为发生在荒无人烟的  相似文献   

4.
地震新知     
正没有任何预警,它能在短短几秒钟之内撕裂大地,吞噬生命;更令人惧怕的是,它至今无法被准确预测……这种自然灾害,就是地震。地震是与一定的地震构造相联系的。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再加上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影响,巨大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十分发育,这些断裂正是大地震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8月5日,印度尼西亚龙目岛发生里氏7.0级强震,造成数百人死亡,超过16万人无家可归。印度尼西亚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每年发生大小地震数千次。而在此次强震前后,龙目岛的小地震一直不断。面对地震预报这一公认的世界难题,目前在地震学界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一样,地震预报也不例外,中、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地震带进行划分,可明显看出地震较集中区域,这对于防灾减灾等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国在地震带的划分上经历了大致五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确定性方法,而后三个则主要依据概率性方法。概率性方法自从1968年被国外科学家提出以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成为国内外地震区划编图的主导方法。本文对目前地震带的划分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活动特点也做了一些探讨,希望对我国地震研究事业的快速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介绍了预制装配式T梁中,T梁与高墩固结体系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地震作用下特殊的地震效应。概述地震,是地球内部某部分急剧运动而发生的传播振动的现象。地震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地震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给当地交通网络造成严重的破坏,导致人员伤亡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上,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总结并可视化欧亚地震时空规律,对于掌握欧亚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方法:本研究摘取欧亚地震带区域自1986年到2016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据不完全统计48次),应用数学统计,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欧亚地震带在30年间发生的7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在时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时间间隔很短,地震频率非常高,春秋两季的发震频率明显大于夏冬两季;春季的震源平均深度最高,以春夏秋冬为序震源深度依次降低;地震平静期和活跃期交替出现,周期性明显,且与太阳黑子活动联系密切。在空间上来看,欧亚地震带的7级以上的地震高发区集中在亚洲,高密度区为东南亚,西亚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从动态分析来看,欧亚地震带高密度区的移动轨迹呈锯齿状向东迁移,目前在南亚次大陆北部及我国的西南地区。结论: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时空规律明显,未来几年内,欧亚地震带应该处于平静期,但仍要警惕地震中心向东移后,缅甸、印度、中国西部等地区发生7级以上特大地震,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医科大学何韵杰读者来信问,当前网络上对于地震"生命三角"持有不同的意见,那么现实地震中是否真能形成"生命三角",若可以,是随机还是有规律的?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够解答您和其他读者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次强震,比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科学界还没能攻克地震预测难题之前,面对大地震人们能够做到的,是在地震中尽量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震后及时、有效地救灾。  相似文献   

10.
东营市在构造上属于地震活动性一般较弱的济阳坳陷,但由于位于郯庐断裂带、河北平原断裂带和燕山渤海断裂带三面包围的中间地带,因此来自于这些邻近地震构造带内强震活动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我国总的来说中长期的地震预报是比较成功的,但短临预报则是对于地震工作者的巨大挑战。地光这种伴随地震出现的奇观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预警的期待。  相似文献   

11.
据专家预测,21世纪,人类面临的四大自然灾害是地震、干旱、水灾和台风。 地震仍将给人类带采巨大威胁。虽然地震的次数并没有明显增加,但随着世界人口不断膨胀,愈来愈多的人口移居沿海城市和地震带,高楼大厦不断兴建,受到地震及台风威胁的人数将不断上升。地震学家估计,20世纪有100万人死于地震。而21世纪前20年,约有2900乃至7000万人受到地震的影响。世界上的大城市有三分之一靠近颤动的板块边缘。受地震威胁的大城市,除拉斯维加斯、东京及台北外,还包括希腊的雅典、土耳  相似文献   

12.
不同意义下的震源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93年6月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几个5.7级以上地震的分析,利用震中初始确定(PDE)资料及全球数字地震台网(GDSN)宽频带资料,对震源深度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每当全球发生大地震或大震连发时,常有关于"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的争论,与之相伴的则是关于"地震是否增多"的争论。自2016年4月以来,在阿富汗、缅甸、日本、厄瓜多尔、瓦努阿图群岛和南桑威奇群岛等地相继发生了6次7.0级以上地震,使得上述争论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部分专家这样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蒋海昆认为,近期7.0级地震较多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  相似文献   

14.
地裂缝是汾渭盆地带的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西安处于地质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强烈地震。强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有何特征还少见报道,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建立单条地裂缝场地和"y"型地裂缝场地下的有限元模型,研究地裂缝在强震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得出了两种地裂缝场地在特定条件下地裂缝两侧的位移、加速度和剪应力的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处在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包围之下,境内地震灾害多发是不争的事实。随着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发生,地震灾害再一次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本文以建筑工程为探讨对象,集中分析其抗震性能技术,并对其相关措施的落实提出了合理建议,力图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6.
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8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9次。20世纪以来中国西部地区7级以上地震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地震时间间隔短、地震频率高、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非常明显,不同月份的地震活跃程度差异很大;空间分布总体上受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作用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约束,7级以上地震主要分布在地震带上,在空间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周期性和有序性。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很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但是地震预报技术一直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每当发生地震,地震部门几乎都无法预测,由于无法事先有效预测,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生命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处在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是多地震的国家之一.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的特点,对建筑抗震性有着特殊的要求.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研究,采用合理科学的技术和严格的施工管理,完全可以使高层建筑达到相应的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地震分析预测若干实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活动综合分析”专题研究团队在专题负责人石耀霖院士带领下,集智攻关,整合和开发了大规模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平台,建立大规模3D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模型,给出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壳应力、应变的演变特征及对强震孕震进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因此,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非常重要,而在众多的结构形式中,剪力墙结构以其良好的抗侧移刚度、承载力高、侧移变形小等特点成为抗震设计中首选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