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赵美凤 《中国德育》2007,2(8):90-92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半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2.
严玉林 《中国德育》2007,2(3):78-80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3.
对做好德育项目研究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其东  张静 《中国德育》2006,1(1):72-75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4.
沈威  王炎栋 《中国德育》2006,1(6):60-63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5.
李树英 《中国德育》2006,1(7):84-87
学校德育需要研究,开辟“行动研究”栏目的初衷是想让更多关注学校德育研究的读者有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情感的平台。德育研究应当是一种扎根在孩子和教师生活中的教育行动,应当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希望更多读者到这个属于我们大家的园地里来讨论德育研究应持的价值取向、目标选择和方法追求,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做研究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社会的重新整合与定位,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前人积累和总结出来的有关德育和班级管理方方面面的经验,已经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日益发展变化的学生思维和特点的需要,WTO的加入、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为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希望与要求。为解决新形势下陈旧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探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和新方法,我们开展了班主任行动研究,旨在通过在行动中研究、研究学生的行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民主化的新模式,并为当前学校的德育管理提供一个新的途径,因而班主任行动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和较为广泛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教师》2005,(6):F0003-F0003
为促使学校德育积极顺应社会网络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创造性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以信息网络技术及硬件设备为支撑的德育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探索对触网学生实施德育关怀和正确引导的有效途径方法.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李书华研究员主持的“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课题(课题编号DEA010208)为学校开展研究提供了平台,本课题是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2005年会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由林士才、陈友放同志主编,刘志洲副书记主审的《高职学生网络德育关怀指导手册》的编制研究荣获中央教科所“学校德育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的行动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编号:200511-WLYXCG-19-34-1)。  相似文献   

9.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重视教师"反思性实践者"身份,这为当代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和范式选择。德育行动研究开展具有可行性,一是因为关于德育的研究需要在实践场域发生和展开,二是因为拥有实践经验的德育教师对"问题"有真实的判断。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性准则,还要准确把握德育的人本功能、社会功能和实践性特性。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校德育亦然,只有当它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热情,才能实现其道德成长。为此,广州市白云区螺涌小学通过开展环境系列教育、策划主题实践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引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行动研究等途径,展开研究与探索,有效破解德育低效问题,让德育滋养学生...  相似文献   

11.
《宣武教育》2008,(1):7-11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成为完整和全面的人。尽管近年来15中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然而在成功经验之上学校德育工作还将有待进一步纵深发展。2003年3月学校以《建设校本德育文化,丰富学生道德体验》为题。申报北京市“十五”教科研课题.并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即校本德育文化。围绕着校本德育文化的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观念已广为流传,教育行动研究是培养科研型教师或教师在职培训的群众性研究范式。本文根据行动研究的特点和方法,着重阿述一个有意义合理的行动研究计划的几个主要环节,以期为教育行动研究者提供一个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型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针对当前小学德育认识片面、德育模式陈旧、德育合力不足等现状,在对当代德育追求和学校德育传统进行校本化表达的基础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提出了以儿童剧为契机探寻德育行动的德育举措,以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借鉴学科教学领域较为成熟的课例研究,扎实开展德育课例研究,是学校德育质量提升行动重心下移、实效彰显的必要选择。德育课例是以促进学生生成特定类型的思想品德为目的的一个或一组教育活动,德育课例研究是教师以团队协作方式分析研讨德育课例、调整优化德育课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德育课例研究一般包括选择德育主题、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在被团队成员观察的环境中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基于反思进行集体研讨、修订德育活动方案并再次组织开展德育活动和集体研讨、总结与分享等环节。有效开展德育课例研究,要求做好做事与叙事的有机统整,并保障充足的研究时间。  相似文献   

15.
李键 《教书育人》2006,(8):42-42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差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不说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学校德育工作的学做分离是最主要的。“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方针与行动脱节的德育建设,自然不能育出有道德的新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工作,必须反对空洞无物的德育说教,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起基于具体行动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6.
沈晓玲 《教学随笔》2015,(4):186+185
虽然德育不是万能的,但德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必须回应这种美好期待。事实上大家也在改进工作,探索更有效的德育运行模式以回应期待,其中行动德育运行模式是一种有效探索,在中学构建行动德育运行模式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孙华 《青海教育》2014,(7):17-17
万育德为首。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生活是中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土壤。生活体现着德育,德育扎根于生活,生活是德育学习的大课堂,学校德育还要与生活相联系。现与大家分享本人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潘来强 《辅导员》2009,(23):52-52
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德育的方式,一种优化德育的策略;志愿者行动,也是让孩子在行动中自主成长的一种途径。几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志愿者行动,是“主体育德”最有效的实践,它改变着德育,改变着教师和学生。“志愿者行动策略”成为了学校德育提升的引擎,成了板小乃至更广阔领域内学校教育发展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19.
一、德育实效性问题提出的背景 近些年来,德育的实效性问题不仅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讨论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无论从内容到方法都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要使学校德育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超越现实的德育,改革内容和方法,才能取得实际效果,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认为我国处于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转变人们价值取向和德育评价方式,更多地追求德育的实际表现和效果;还有的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校重视德育程度及德育投入和学生思想品德生成现状形成鲜明的反差,出现“德”和“育”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杨桦 《河南教育》2007,(3):22-23
学科中的道德学习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文从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入手,凭借“行动研究”的直接经验,概括出引导小学生课堂道德学习的若干规律。学校德育如何从书本走向生活?课堂如何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重要阵地?本文会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