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刻意求新,首先是要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但是,实事求是地说,每天的报纸都有评论,而且不止是一篇评论,要做到篇篇都有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是很困难的。倘若真有这样的报纸,每天的评论都提出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那么,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也就成灾了,读者反而无所适从。新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并不是每天都有的。我们的政策是稳定的,我们的思想是一贯的。这就给新闻评论工作者出了一个难题:既要刻意求新,又不可能“日日新”,或者说,要在明知不可能“日日新”的情  相似文献   

2.
“新”是新闻的固有特征。报纸上的小言论,往往反应最敏感,思想最活跃,所以更离不了“新”。怎样才能把报纸上的小言论写“新”呢? 一、从抓问题上求新,就是说要提出现实生活中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小言论格局虽小,却有时代的眉目。不这样,不论观点多么正确,材料多么生动,所提出问题早已解决,发表出来岂不成了“明日黄花”,有何指导性!小言论要尽可能抓住那些刚刚露出  相似文献   

3.
近来,首都和地方的一些报纸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开始署出了评论员的名字。此举虽不足以称之为改革,但毕竟是新闻评论中的新事,值得一议,更应从中引出启示。在我国的新闻报刊上,新闻评论历来被视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特别是党报的新闻评论,往往被群众看作是党的声音,代表党的意图。应当看到新闻评论在新闻报刊工作中这种地位和群众对新闻评论的这种理解,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的一大特色。几十年来,我们的新闻报刊工作者正是以这样的观点来经营新闻评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5.
报纸是新闻的一种载体.每天对形势、对工作、对各种问题加以报道,给予评论。评论是一种见解,一种主张,特别是社论、评论员文章,代表编辑部讲话,它反对什么,提倡什么.反映了报纸的社会观点和政治立场。我们说,评论与新闻的关系密切,评论与新闻只有珠联壁合,报纸才会版面生辉,形成声势.造成影响。所以,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就必须善于运用新闻和评论这两种武器,既写好新闻,又配好评论。从我撰写新闻评论的实践看.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引伸发挥;二是画龙点睛;三是堵塞漏洞。引伸发挥是为了…  相似文献   

6.
新闻离不开言论,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构成每天报纸版面的两大主要体裁。言论无论在报人和读者眼里都是神圣的,一向被称之为报纸的灵魂、版面的眼,言论的引导作用常常让受众在阅读时处在“聆听教诲”的地位,在一块反映职工业余生活的娱乐版上。言论的面孔应该怎样?特别值得我们去探讨。娱乐版言论的面貌:提供一个谈话的沙龙近几年来,不少报刊的言论都在刻意求新,力避老活、套话、空话,而使  相似文献   

7.
评论难写.搞评论在新闻各行中算是一种难事、苦事,又很不容易出成果的事.所以一说搞新闻,大部分人都愿意当记者,而避之写评论.评论为什么这样难呢?因为评论是报纸的宝塔尖,是报纸的最高层次.  相似文献   

8.
办报,比起做其他工作,更应刻意求新。读者天天看报,而我们的报纸如果难得有变化,日日、月月、年年总是老样子,岂不要倒人胃口!要求新,就得多想点子。当前,报纸工作的点子该往哪儿打?去年底,我们在报纸上发起了一个广泛征求读者意见的活动,收回了一  相似文献   

9.
有的报纸在改版中,把评论作为压缩对象:由各版设有评论专栏压缩到只剩一两个;定期发评论改为不定期发,十天半月难见一篇评论;有的干脆连评论部也给撤销了……大有弱化评论之势。据说,弱化评论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给鲜活的新闻。遗憾的是,空间大多腾给了大案案例渲染、明星绯闻,真正鲜活、有价值的新闻还是少见。也许他们忘了,评论也姓“新”,它给读者的是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新论断、新视角……新闻只告诉读者“是什么”,评论则能告诉读者“为什么”,给读者打开了新的思路,提供新的启迪,其作用是新闻所无法替代的。弱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述评是报纸上的常见体裁,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备受报人的青睐。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各级报纸上的新闻述评不算少,但成功佳作不很多。一些述评刊于头条却鲜见读者,重要原因之一是事与理缺乏有机融合——要么空话连篇难觅新闻,要么铺陈材料缺失观点,不能给人以新思路、新联想、新启示、新知识,如今谁还愿意耐着性子“一篇述评读半天”?会写、写好新闻述评,是编辑、记者的一项基本功。本期《前沿关注》讨论“重视采写既有思想高度又不空泛的新闻述评”,所发5篇文章整体水平较高来自业界的,联系实际述说体会;来自学界的,条分缕析探索规律。请仔细品味这些文章吧,相信你也会和编者一样,为作者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击节叹赏。  相似文献   

11.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12.
着眼于“新点”。新闻姓“新”,要有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这是一般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西方一位记者曾经说过:“记者的伟大和难当之处,就在于要处理好一个‘新’字”。这话说得非常深刻。报纸天天出,新闻天天写,天天出新,实非易事。然而,如能选择新的新闻角度就能解决这个“难”题。选择新闻角度,要着眼于“新”,就是选别人没有报道过的角度。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们需要精品阅读,面对海量信息,报纸的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其权威性、原创性、深刻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像那种传“二手货”的新闻,报纸就可以不登了,因为没人看;但要评“二手货”,就有人关心,特别是那种关注度很高的热点。报纸可每天择取最有新闻价值、最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深析、说解、评论,把它做足,就很有意思。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思想与观点。当然,要提供思想与观点,就需要有一支很专业的新闻队伍,我认为这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报纸的评论员好比一个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评论员不但必须具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编辑、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报纸的评论工作者既是报纸的代言人,又是编辑部能出观点、出主意的参谋员,还要成为能写评论又能写重点报道的多面手。总之,对评论工作者的要求是高的。评论工作者的素养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家报纸的队伍的基本面貌和质量。评论工作者究竟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作为党报的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目光敏锐、思想深邃,而又关心实际生活、充满激情的党的宣传家。换言之,一  相似文献   

15.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的理论文章,同报纸的社论、评论一样,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宣传的重型武器。省报是省委的机关报,它区别于专业报纸的最大特点是姓“党”,政治性很强。这样的特点,决定了省报理论宣传的根本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人民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这样的任务,又决定了省报发表的理论文章,既要具有新闻性,又要具有针对性和理论性。 从我们编辑部收到的稿件看,理论文章的采用率约有5%,是比较低的。采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没有认真研究报纸理论文章的属性和特点,“三性”不全。这样的文章登得多了,势必降低党报理论宣传水平,影响社会效果。因此,报纸理论文章的作者,必须在增强这“三性”上狠下功夫。 先说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新闻性是报纸上各类文章的共同属性,理论文章也不例外。报纸理论文章的新闻性。是指,论述的问题要新,角度要新,观点要新。就是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题做文章;言人之欲言而未言或言而不明,写人之欲写而未写或写而不深,让读者看后有所启迪和收益。如果观察角度与别人一样,或没有真知灼见,只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相似文献   

17.
新闻"新"是第一位的。在日常新闻采写中如何求"新"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要面对的问题。 一是时效求新。它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采新闻、写新闻、发新闻,要有分秒必争的时效意识。我们最早写新闻用稿纸写好后,再寄到报社、电台,少说也要几天时间。那时候,求时效,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但是有些读者、听众、观众、网民不爱读不爱听的往往有它。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主要的除了评论缺少新思想、新观点、新角度以外,恐怕与评论写法生硬呆板,缺乏文采不无关系。更何况,言之无文,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0,(11):4-13
我国关于《新莱茵报》的研究,主要依据的还是60年前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5卷和第6卷,这两卷存在篇目不清、没有署名等诸多问题,遗漏较多文章,甚至错收了一些文章,已收入文章有一些是不全的。本文依据最新的研究资料,详细考证《新莱茵报》1848年6月(出版首月)恩格斯写的新闻或评论,确认他有37篇(组)新闻在中国没有中译文。这些新闻有时效迅速及时、客观报道和立场并行、根据多国报纸呈现事实、善用反语反问修辞等特色。恩格斯既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表达观点,又根据多方信源叙述事实,客观、平衡地报道新闻,这些172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写的新闻和体现的新闻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广播新闻改革成效显著。当前,面临其它新闻传播工具的竞争,特别是电视的挑战,只有不断提高广播新闻的质量,才能吸引更多的听众,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革除“八股”刻意求新 革掉新闻八股,这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了。但是至今,新闻八股也还远未革净。无论是报纸上,还是在广播、电视里,每天都有“八股文”、“八股调”、“八股片”,仅就广播而言,不少广播新闻都按某种固定格式来写,导语是抽象的,接着是概念加举例,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