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旅游市场的迅猛发展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提高自我生活品质的潮流下,旅游服务产业急速发展,而相应而生的职场人员素质需求的质、量要求更显迫切。如何避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与企业实务需求间的落差,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以旅游服务产业为例,深入探讨学校的职前教育如何结合理论知识与实务应用,透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了解业界的真实需求,并进一步寻求在学期间的课程供给要素,缩短学用不符的落差,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完成从课堂到职场的平稳过渡,真正做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以苏州高职教育为案例,聚焦人才供给、人才需求、人才服务和人才质量4个维度分析苏州高职教育服务苏州经济发展的人才贡献度现状,发现苏州高职教育存在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人才培养规格与民生期盼存在落差、多元办学与均衡发展存在落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打造高职名校、提升人才地位和推进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3.
社会快速发展使职业技能与技术更新周期不断缩短,难度不断增大的技能和知识含量要求更高质量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职业教育技术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职业教育招生难、生源紧缩等现象也呈现出公众对职业教育需求不足.职业教育供给的有效性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升职业教育供给有效性需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培训有效供给的构成要素,基于多元化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创新发展多元职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期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通过提升供给能力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然而,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着要素供给能力不足、政府供给有待加强、学校内部治理供给低效等问题。因此,建议从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扩大政府供给绩效、加大治理供给效能三个维度,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有效途径,理应率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广大民众就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确认新时期职业教育供给侧面临着投资结构、治理结构、师资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等八项重点改革任务,建议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面临扶贫对象识别如何更加精准、扶贫主体间如何更加协同、扶贫供给如何精准对接需求、扶贫成效如何更具持续性等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扶贫实践中扶贫对象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扶贫治理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乏力,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培养受限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需要构建基于扶贫对象需求的职业教育扶贫制度保障,完善基于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扶贫治理机制,拓展基于多元优质的职业教育供给内容,遵循基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7.
"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紧紧扣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符合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观,强调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目标,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以就业为导向"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尤其是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文章通过对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四个要素的分析,指出职业教育课程要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协调,与学生的生涯发展相协调,与区域的职业院校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一环,适用供给经济学的解释框架。职业教育领域与其他生产领域一样,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问题并存。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生产、生产要素、制度变革三个层面同时发力。生产层面改革是基础,重点任务是教育教学改革;要素层面改革是关键,重点任务是要素升级,即师资、教材、教学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制度改革是核心,重点任务是职业教育的供给与生产主体分离制度、投资与成本分担制度、标准制度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实现职业教育根本性改革,使其更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系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环境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本文以快递实务课程为例,探讨物流专业课程的教学做"三位一体"式教学。  相似文献   

10.
《导游实务》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专业课程。本文总结了《导游实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改革应从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以求符合职业教育目标和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正在向创业教育发展。创业教育有助于树立市场意识,应对危机,培养高素质的创业者,打造高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和谐创新发展。要实施创业教育需要社会全力提供创业教育政策保障。学校应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业教育特色性课程结构、突出富有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借校企合作之力,实现创业者创业实践的历练。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度以及高职院校正积极践行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使得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更具个性以适应学生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服务学生技能提升的长期性。在校内打造技能创新服务课程计入学分,让职业教育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更好地服务于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构建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最终学生受益的"校企生"三融合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技能类型教育高质量提升的关键点,也是构建公民职业技能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基于"学分银行"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融合的协同共赢育人机制,促进职业类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地方和各个行业。在整个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等教育风险与机遇并存,出国留学出现新"契机"。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特色的具体体现,专业设置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重要纽带,是构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地方多科性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要面向现代服务业职业岗位群,构建服务类专业群;要紧跟市场发展变化,密切关注人才需求新动向,积极寻找新的专业增长点,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遵循高职的办学规律,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质量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和内涵发展道路,逐步形成育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区域行业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上得去"的人才。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分析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秀平  宋艳峰 《成人教育》2009,29(10):48-49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作为直接与市场经济接轨的职业教育正面临重大的考验和挑战,文章从历史经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机遇等几方面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为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职业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应该从业务培养目标的界定和课程体系的设置等方面出发,强调立足地方、以人为本,充分体现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1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持续了两年时间,重创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对就业市场也产生了较大冲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自然难以独善其身。所有这些必将反向传导至高职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对这些影响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金融科技推动下,金融类专业就业岗位和工作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对人才要求从强调单一技能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据此,金融类专业重新定位、培养过程和模式重新构建都成为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高职教育,金融类专业应从行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以行业标准确定专业教学标准,遵循互惠、互动、互利的原则,引企入教、校企合作,参考行业用工模式构建具有行业特征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浅谈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英语是对特定的职业所进行的英语教学,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实用能力,为即将进入职场做出准备。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职业英语教学是高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