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关于情感和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的原动力,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推广,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使之达到较高  相似文献   

3.
车俊伟 《课外阅读》2010,(12):102-102
情绪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如喜、怒、哀、乐,易随情境变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一、情感投射的蕴涵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具有独特的主观反映的内容和外部表现的形式,具有极为复杂的神经、生理、生化机制,是有机体在心理和生理的许多水平上的整合,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所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数学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意志和自信心,它包含数学信息材料的接受程度,参与数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或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使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它与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体验了情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有人说,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润滑剂、催化剂,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8.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孙德成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  相似文献   

9.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王兴梅 《教育艺术》2007,(11):72-73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如果我们能融合进我们的情感教育,注意情感陶冶,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学习,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育人任务.  相似文献   

11.
黄丽华 《考试周刊》2011,(51):105-106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它在英语学习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探讨影响英语教学的情感因素问题后,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个体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根据小学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和作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当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我认为探讨研究情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一种特有的、高级的需要,对于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它是一个巨大的力量,有一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要求,才会有相应的智力及非智力活动,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求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观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们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李玲 《考试周刊》2011,(26):51-52
伟大的思想家列宁曾经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支配作用。一个人对事业充满着热情,热爱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与个体的需要密切相联的。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不同,人对客观事物便抱着不同的好恶态度,也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凡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使人产生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厌恶、愤怒、憎恨等否定性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其本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而且也是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必须重视情感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把认识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一种态度的体验,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世界的认识,人主观的树立等,是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实现的。故情感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但情感的触发不是主观需要,而是客观事…  相似文献   

19.
张爱华 《农村教育》2007,(11):59-60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著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其著作中也多次强调了健康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大量事实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出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想知道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情感教育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尝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对幼儿情感教育的认识1.幼儿情感教育的含义关于情感,教育学界主要采用心理学对于情绪情感的描述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切态度体验包括情绪体验都属于情感范围,它是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心理过程。个体通过反映客观事物与人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及一系列的态度体验,形成人的各种性格特征,如态度、价值观和意志品质等。这些虽然主要是情感的结果,但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