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虎妞是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她是一个大胆泼辣、粗鲁庸俗、诡计多端的老姑娘。她以江湖性格和陷井婚姻,导致了祥子的灾难。虎妞是一个害人者,又是一个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老舍创作的《骆驼祥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入手,阐述了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形象的典型性;其次,分析了酿成祥子悲剧的主、客观原因,最后论述了《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意义,从而说明祥子的悲剧不仅是强者沉沦的悲剧,也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刻画了祥子的形象。使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车厂主女儿虎妞对祥子的诱骗和畸形的夫妻关系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客观原因,而他思想上的局限、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则是造成他悲剧命运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郑阳 《现代语文》2007,(9):32-34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老舍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其代表作《骆驼祥子》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尤其注意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人物,凸现人物的性格,人物肖像描写生动传神,景物烘托恰到好处,语言具有性格化、口语化和哲理化的特点,细节描写精确巧妙。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骆驼祥子》成功塑造了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人物形象。他是经典的城市贫民形象的代表人物,为了实现买车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着、抗争着,但最终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因此,祥子身上有着浓郁的悲剧气息,这是他自身的性格造成的,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他的悲剧人生的重要根源。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当时不公平与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与无情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虎妞和小福子是《骆驼祥子》中两位女性形象,作者把两位女性放在不同审美形态的强烈对比中:一个丑陋;一个俊俏;一个粗野、俗气;一个温柔;一个不惜手段成全自己;一个不惜牺牲自己为了别人。这样,从出身到性格,从外表到心灵,互相映照,互相衬托,在不同的审美形态的差异和比较中,每一个独特的性格都表现得鲜明、突出。作者采用对比方法刻画出这两个人物,既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中两位女性形象又突出了祥子的性格,同时也寄托了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城市底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此中,他展现了自己的拳拳爱心,也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不甘愿的曲折宣泄。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对老舍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对《骆驼祥子》的创作有直接影响的是康拉德的创作态度和环境对人物的影响。本文分别从康拉德和老舍的创作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大海和城市入手,阐述"一个近代伟大人格的创造者"对老舍创作车夫——祥子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对祥子沉沦的悲剧人生的描写,多角度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社会的矛盾和腐朽统治下扭曲的人性.祥子背负的是三重悲剧意义:黑暗腐朽的社会悲剧;个体劳动者的性格悲剧;畸形婚姻的精神悲剧.探究原因,一方面,旧社会的逼迫和虎妞的诱骗是造成他的悲剧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他的小农意识和个人奋斗的理想则是导致悲剧的一个主观诱因.  相似文献   

10.
小福子是《骆驼祥子》人物长廊中真善美的主要承载者,也是作家笔下悲剧形象的典型代表。该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这一人物形象。首先从文本出发论述小福子的典型性格,继而结合作家对北京城底层人民生活的透彻把握和创作过程中的主观抒情特征来谈小福子形象的成功塑造,最后从文化角度入手探寻造成小福子命运悲剧的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老舍的教学名篇《在烈日与暴雨下》与其原文《骆驼祥子》在语言上存在诸多差异,教材编者对文章的段落、句式、词语都做了很大的变动。一方面,教学名篇《在烈日与暴雨下》比原文语言方面更符合规范化的要求,但一方面在文章意蕴、句式变更还有词语选择上所做的删改在语文教育界和文学研究界均引起了争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个人奋斗者 ,祥子与于连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和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人生道路上都经历了“三起三伏”的过程 ,女性均成为其命运转折的重要因素。但作为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个人奋斗者 ,他们在目标追求上 ,目标实现方式以及对待爱情的态度上又有所不同。本文试图分析他们的异同 ,并探讨其成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讨论了美国小说家Joh Cheever的著名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里人物的性格和道德的堕落过程,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4.
霍桑擅长探索人的复杂心理和罪恶对人造成的道德、情感、心理上的影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圆形人物.文章试图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霍桑代表作<红字>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进而揭示霍桑笔下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美国小说家John Cheever的著名短篇小说《巨型收音机》里人物的性格和道德的堕落过程,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典型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着诸多方面的艺术因素,其中的咏叹调则集中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个性,也是形成作曲家创作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作曲家歌剧咏叹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无疑对表演者演唱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歌剧《梦游女》是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戏剧色彩。文章试图结合女主人公阿米娜的角色定位,对其著名咏叹调《啊,满园鲜花凋零》的艺术风格及演唱作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喧哗与骚动》刻画的人物中,班吉被看做白痴而被评论者们所忽视。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文本,发现班吉对现实世界中的"酒"、"色"、"财"、"气"有着独特的体验。班吉的人格世界不仅仅是本我的,更是自我的。  相似文献   

18.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种袖珍戏剧"(张爱玲语),于是,她将各种色彩斑斓、款式多变的服饰展示,这成为作者和小说人物身份、心理、性格与命运的外化,成为诠释人物存在的方式,也使她的小说风味迥异,绚丽多姿.  相似文献   

19.
“逸”是中国古代美学中一个独特而又蕴涵复杂审美旨趣的范畴,它从一个普通的语词发展到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美学范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演化过程。“逸”代表了中华民族寄情山水的高远韵致和对不凝滞于外物的道德品格的追求,更是中国士人的一种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20.
“哈菜姆文艺复兴运动”是美国黑人文学艺术崛起的标志。年轻的黑人知识分子开始觉醒,有意识地从黑人生活、传统和民间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新黑人”形象。因为对革命思想的关注,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受到影响,人物的独立性格不明确。作家们常把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成作为白人社会对立面的一群怒气冲冲的黑人中的一个。本文试图从人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时期的几个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