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名作.意境优美.音韵悠扬,堪称经典。常见的意象与意义清浅的词句.似乎毫无费解之处。但是.仔细推敲,根据“知人论世”的批评原则.将这首诗放到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将会意识到一直被我们忽略的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杰 《报林求索》2009,(8):60-60
<正>徐志摩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桥是徐先生人生最重要的舞台,可他却用一首诗歌轻描淡写后离开了我们,读先生的诗歌,憧憬康桥和属于先生的那个年代。书合人去,先生真的很自私,他把美好、洒脱留给了后世,把故事、人生、爱情,自私地告诉了康桥。  相似文献   

3.
“唱诗班”给了诗人和歌者一个再次拥抱的机会1974年,当罗大佑的一段美妙乐曲遇到徐志摩译自英国诗人罗赛蒂的诗作《歌》,诞生了罗大佑生平第一首发表作品《歌》。1999年,万晓利遇到诗人顾城的《墓床》,  相似文献   

4.
2010年2月20日晚,百度义乌贴吧出现一首主题为《义乌欢迎你》、副题为“写在外来建设者节后返义的日子里”的诗歌。这一来自民间诗人的声音,抒发了对外来建设者的感恩与邀约之声,迅速引起网民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陆游生活在宋金战火持续燃烧、人民备受苦难的时代。诗人满怀爱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的激愤娩而易见。“物不平则鸣”,诗人在政治上的壮志百无一酬,就把自己的报国志、孤臣愤诉寄托于诗词,写出了一系列以书愤为题材的诗作,《书愤》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在这首诗里,作者追述往事,审视现实,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愤慨,全文充溢着作者夙愿难酬的壮怀美。  相似文献   

6.
浪漫诗人和多情才子的形象之外,言论史上的徐志摩同样可圈可点. 今天,提到徐志摩,很多人马上联想到的,是《再别康桥》里的浪漫诗人形象,是纠缠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多情才子形象,抑或是那个随处鸡汤的哲理散文家形象.徐志摩的人生如昙花一现,去世时不过34岁,却留下诸多传奇.其实,这些所谓的“主流形象”,并不是完整的徐志摩.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首》一诗中说:“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以此抒发对前人功业的仰慕之情。读了《出版科学》数期“老编辑甘苦谈”,深有登临“胜迹”、拜读“羊公碑”之感。本人半路出家,是出版界的晚生,只可能谈点感触而已。  相似文献   

8.
苏轼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诗《题西林壁》,全诗只有四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且又具有哲理性。其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被人当作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警句而引  相似文献   

9.
徐志摩书信的最新编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洋洋四十余万言的书信集《志摩的信》(上海学林出版社版)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虞坤林同志近年继《徐志摩未刊日记》(外四种)和《徐志摩墨迹》(与吴德健合编)之后的又一本新著。著名作家、《徐志摩传》作者韩石山先生特地为此书撰写了序言,认为“这部书信集,可以看作是一部徐志摩自传的片断”,“等于又体味了一次徐志摩的感情历程”,“对于了解那个时候,对于订正一些史实的错讹,不无裨补之功”。因此,无论是对文学爱好者,或是徐志摩研究者、地方文史工作者来说,它都是一本有用的好书。手此一编,可以不必再在尘封的旧书老报刊中苦苦翻寻,而让我们直接从这一  相似文献   

10.
台湾智库文化出版《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一书,讲述被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对以西方形式离婚的怨偶七年的婚姻生活。作者张邦梅,第三代旅美移民,是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侄孙女。她在大学阅读“现代中国诗人”时,慕名研究徐志摩,才知道徐志摩的元配是自己的姑婆张幼仪,并回想起曾在一次家族聚会中见过她。后来,她鼓起勇气与姑婆谈起这段不适合的婚姻,一谈五年。令人遗憾的是,当张邦梅将她的这篇毕业论文改写成传记文学时,张幼仪却去世而不能成为这本书的读者。书  相似文献   

11.
长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前两年在内地热播之后,又在祖国宝岛台湾引起轰动,这一切并非偶然,诚如剧中主角之一的原型徐志摩在《希望的埋葬》一诗中所说:“美是人间不死的光芒。”“不死的光芒”,不仅仅是花轻似梦、细雨如丝的雨中丁香、春土连理,而且有夏涛  相似文献   

12.
党洁 《北京档案》2012,(2):40-41
正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预科和北洋大学,后留学欧美,学习历史学和政治学,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志摩祖籍浙江海宁,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却在上海、北京以及欧美度过。徐志摩在京先后呆了八年的时间,留下了不少的迹。  相似文献   

13.
<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所思,雪雨霏霏。"——《诗经》一百年前,年轻的诗人徐志摩从乡间走来,来到这里,在沪江大学短暂的学习后,挥了挥手,暂别家乡的云彩,走向遥远的康桥。多少年后的2016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儿时伙伴,在放飞了半个世纪后,又陆续在网上相聚,相约重返出发地,寻找我们的童年。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  相似文献   

14.
当今,说某人是个天才人物,未见得全是夸赞,然而,对于徐志摩,却只能这么说,否则你解释不了,一个原来没有想到写诗的人,会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上世纪中国最著名的诗人;更无法解释,好些名人因多角婚恋而身败名裂,至少也是声名受损,独有徐志摩却是,每经过一次婚恋,增加人生的一重光彩。他身边的每个女人折射着诗人的一个优异的侧面。纵然是他遗弃了的女人,到老也还是深深地爱着他。徐志摩第一任夫人张幼仪,晚年就说过:“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说不定我最爱他。”  相似文献   

15.
《海南档案》2004,(4):46-46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话许多人晓得,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个字乃一首七绝的诗句,其作者是清代诗人张璨。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9):127-129
<正>在百年新诗发展的进程中,诗人如繁星散布,诗作更是浩如烟海。本书试图在诗海中探寻明珠,在众多诗人中选择了艾青、穆旦、卞之琳、徐志摩、戴望舒、余光中、洛夫、郑愁予、昌耀、北岛、舒婷、海子等人的100首佳作加以点评,期于从对诗歌作品的感悟中,体现人性对美的追求和对时代脉动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重拾笔杆     
邵绡红  邵华 《出版参考》2005,(11):46-46
百年前闻名沪上的“斜桥邵家”长孙邵洵美,与诗人徐志摩并称为“诗坛双璧”,20世纪享誉海上尽人皆知的“文坛孟尝君”,死后却备受非议和冷落。多年来,他的名字和作品很少被人提起。如今,其女邵绡红为您讲述:  相似文献   

18.
谈到苏武传神论的时候,他的(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是常常为人们所征引的。全诗如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鸟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过春?①这首诗由一位不太知名的画家所画的两幅“折枝图”,提出并阐发了两个相关的极为重要的美学命题,即:艺术表现中形似与神似的问题和诗画一律的问题。苏武认为,论画不能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还应该要求神似,如果认为只要把形貌画得逼真就是一幅好画,这样的看法就跟儿童一样幼稚;作诗…  相似文献   

19.
纠错二则     
“小诗”当为“小令” 上海某晚报B第2版《春来荠菜香》一文中,作者告诉我们:“‘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描写荠菜的一首小诗。”  相似文献   

20.
陆游生活在宋金战火持续燃烧、人民备受苦难的时代.诗人满怀爱国之情,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中的激愤显而易见."物不平则鸣",诗人在政治上的壮志百无一酬,就把自己的报国志、孤臣愤诉寄托于诗词,写出了一系列以书愤为题材的诗作,<书愤>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在这首诗里,作者追述往事,审视现实,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愤慨,全文充溢着作者夙愿难酬的壮怀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