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主体"和"主导"的关系,应是先有"主体",后有"主导","主导"是为"主体"服务的.那末如何才能让学生成之为"主体"呢?关键在于教育体制,同时也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深度和了解程度.教师如若对学生认识肤浅,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主导",从而也就确保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免又是"先生讲,学生听",教师的"主导"也就势必要带有盲目性、主观性和强迫性.如此"主导"下去,也就难免要导出一些所谓的"差生"以及"调皮蛋"、"捣蛋虫".  相似文献   

2.
介入考试这样一个变量后,师生关系也出现了学生的教师观的"异变"、学生对教师的"反动"、教师对学生认识的"分化"、教师对学生组织角色分配的"偏差"这四方面的变化,这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不利于教育教学的进行。重塑考选世界中教师与学生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的相应对策是:评价要兼顾属性本位取向;减少学校中的功利色彩;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打造专业权威;加强对学业不良学生不良同辈群体的预防、引导与瓦解。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里的"诲人不倦"这个成语我们每个教师都知道,许多教师也都做到了"诲人不倦"。可是教师为了教育学生,常常会苦口婆心或慷慨激昂或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教师说得"痛快",学生听得"痛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效果还不太好。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对某一位教师一旦起了逆反心理,即使你是多么爱他,一切都是为他的前途着想,也无法让他听从你  相似文献   

4.
"数学难学"、"数学难懂"、"数学没趣"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发出的"呐喊"!如果我们追问一下:这是不是教师教的结果呢?或者说教师为此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呢?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常听到教师也在"申辩":"怎么讲,学生也都不会,(真笨)"、"一道题讲了三遍,学生还是不会做,(真蠢)"、"数学真难教啊".的确,要想对这些问题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过,通过我们对数学教学实践的考察和分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教师的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主要表现在教师教的策略上.另外通过我们对教师的访谈也发现,教师们缺乏对"教学策略"一词的思考和使用,不多的教师能够说出3个以上的数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让教师尴尬.教师"尴尬"的出现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的矛盾,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疑难或意外问题让教师"尴尬",殊不知,在教师"尴尬"中可能隐藏着  相似文献   

6.
<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不买账"的情况:对课堂某些教学环节感到厌烦,对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对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有抵触情绪。面对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会使用高压政策,来个"强买强卖",这样教学的效果自然不会好。也有的教师喜欢和学生"讨价还价",让学生有条件地接受,这当然也不是好办法。其实,这些需要"打折"的教学内容已经没有太多的含金量了,学生不愿接受,教师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不用别的内容进行  相似文献   

7.
游学多指各地方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理教师也需要"游学"。"游学"有利于教师重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探寻地理规律,培养地理素养;有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拓展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教师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三尺讲台的主讲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学生的理解是对教师最大的安慰,学生的收获是对教师最好的嘉奖,学生的掌声是对教师最高的荣誉。学生从教师这里得到了心智发展的各种技能,教师也从学生那里收获到了成功的喜悦。与其把学生当"填鸭"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多与学生交心吧,教给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吧,让他们自己去开发知识的宝库,让思想与教学一起进步。多与孩子交心,给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留下一道道美丽的"印痕"。  相似文献   

9.
《教育》2008,(9)
古希腊时期,人们把教师称为"智者"。言外之意,只有那些有智慧的人,才有资格为人师。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隐含了中国古代对教师提出的"智者"和"仁者"的双重要求。第斯多慧说:"一个坏教师教学生真理,一个好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我国也有"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之说。这些话语也蕴含着对教师的智慧形象和智慧品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家弗莱雷的《被压迫的教育学》中倡导"对话教学","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在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到尾在相互地教。"  相似文献   

11.
教学与练兵     
学习活动好比练兵运动,教师既当"官",也要当"兵";学生既当"兵"也能当"官".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向学生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就好比教官练兵,能真正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现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许多教师改变了对学生"横眉冷对"的态度,而逐步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将自己平时很少表露给学生的赞美之辞很"大方"地开始使用.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解冻",也日趋融洽了,教师对学生的赞誉之词诸如"你进步了"、"你今天的表现不错"等随处可以听到,这也充分说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这种表扬方式真的会对学生有效果吗?在这声声表扬之后,就笔者看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正>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教育过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传导、授业、解惑"。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单向上的"培养"活动,教师是权威、长者,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表演者,而学生是观众、听众。学生的"学"必须要服从教师的"教",因而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由此一来,学生的独立性、独立品格日渐丧失,教育也由  相似文献   

14.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哪位教师对学生有情,哪位教师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进步,哪位教师就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学生喜欢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情感,必然会迁移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上来。所以,用情感去教书育人,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情感的相融相通呢?  相似文献   

15.
教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程师,也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者.教师的心理和人格健康不仅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有重大影响,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教师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给予教师心理健康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7.
根据PISA数据库2018年的数据,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和美国都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且美国教师的应用频率较低。分析显示,教学支持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有显著相关关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幸福感。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也可以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如经常和学生讨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教师自己的理解、适当地给学生提出的观点以支持等。同时,学校应该关注到教学方式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鼓励教师组合使用各种教学方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由此对学生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作出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承担知识传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成为新的教学观,教师的服务意识越来越重要,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的需要,也是坚持"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重点,培养学生情感美和道德价值为目标,因此,学生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教师,现在一提到"师生关系",便自然想到一定要尊重学生,切莫管学生,连批评也不能用。否则,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会按相关的规定,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十不准》等,对教师进行"问责",对教师施加压力和影响。所以,现在教师"不敢管学生"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此情此景,再提新型的师生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评语ABC     
一、评语要客观语文教师应该对班上每个学生的作文情况都比较熟悉,学生作文的基本状况会深深地"印刻"在教师的脑海中,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的作文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态度,产生了不同的情感。毫无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水平充分了解,这当然是件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