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樱 《世界文化》2005,(11):32-33
有一个大神秘,隐藏在威尼斯的繁华里:总有一天,整个威尼斯会沉到亚德里亚海的水底下去,这是它最美丽的结局——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这么说过。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里,在巴雷斯的小说里,在罗布莱斯的电影里,在朱天文的小说里……我都听见过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威尼斯,能够决定我的命运!”仿佛全世界的恋人们,都在关注威尼斯的未来。同时,仿佛全世界的恋人,都愿意去威尼斯,寻找自己的幸运星座,甚至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这座天天都在下沉的城市。“死在威尼斯”,仿佛是一个寓言、一句谶语,使威尼斯这座本来就够神秘的城市变得更加暖昧和扑朔迷离。有一…  相似文献   

2.
杨雷 《世界文化》2013,(12):10-11
“我渴望默默无闻,因默默无闻而享有宁静,因宁静而成为我自己。”这是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一句诗。这仿佛是一句谶语,印证着诗人孤独而平静的一生。他生前经历简单,默默无闻,死后才声名大振,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为动人的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写作者”。  相似文献   

3.
<正>从莫斯科乘火车来到圣彼得堡,一出车站便可看见广场对面的一栋楼房上方有一排硕大的俄文字:ГОРОД-ГЕРОЙЛЕНИНГРАД(英雄城市列宁格勒)。虽说苏联解体至今已二十多年了,但此处依然保留着"列宁格勒"这个名称,而没改为"圣彼得堡"。这是对历史的尊重。1941年8月,德国法西斯疯狂地向列宁格勒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其势汹汹,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希特勒重兵压境,狂轰滥炸,总共投掷了10万多枚炸弹,发射了15万多枚炮弹,毁坏了约1万幢房屋,企图将列宁格勒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抹掉。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列宁格勒全体军民发出战斗号召:"在列宁格勒大门口,用我们的胸膛阻挡敌人前进的道路。"一声令下,城市变战场,人人皆战士。在被围困的900个日日夜夜,"每一个列宁格勒人,不论是男的还是女的,都在斗争的行列中  相似文献   

4.
记得上学时,在前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格勒保卫战》等影片中经常看到冬宫。那时,冬宫是那么的可望不可及,列宁格勒是那么的遥远。随着年龄的增长,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去列宁格勒,能够亲眼目睹那美丽而又神秘的冬宫。93年夏,在留学俄罗斯一年学习结束之时,我终于来到列宁格勒(现名圣彼得堡),走进了冬宫。飞机从伊尔库茨克起飞,八小时后平稳地降落在夜暮中的圣彼得堡。长途的飞行,加上时差的因素,弄得我们人困马乏,来不及看一眼城市的夜景就休息了。一觉醒来,圣彼得堡已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的好天气。刚走出宾馆,我们…  相似文献   

5.
畅销小说作者弗雷德里克·福赛斯(FrederickForsyth)自己承认:“我一到高处就吓得魂不附体。”那么,他屡次在英格兰肯特郡上空跃出飞机学跳伞,目的究竟是什么?“我可作不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他这样说着,一边折叠起降落伞:准备进行一天三次中的第  相似文献   

6.
黄昏的遐想     
黄昏的遐想嘉期我漫步在海河边上。河水挟带着城市的喧嚣声,挟带着两岸碧树芳草的倒影,缓缓地向大海流去。天边一抹晚霞,以它温柔的余辉,依依不舍地照着千家万户的屋顶,照着默默地流动着的河水。“给我一滴水,我就歌唱”;在河水慷慨无私的滋润下,我仿佛看见一大群...  相似文献   

7.
访问这个庄严的俄国历史宝库,温文而富饶的“北方威尼斯”,这座女皇般迷人的城市常常是令人神往的。已经是午后十一时,但夏季的太阳仍在地平线下闪光。在列宁格勒的“白夜”中晒太阳,使你根本不想睡觉。因此我和我的两个同伴妲尼娅和鲍里斯,走下迂回曲折的花岗岩台阶,越过摇摇晃晃  相似文献   

8.
远去的田野     
“叔叔,要吃饭么?请进。”久违的乡音使我不由自主地走进故乡县城的这家临街小吃店。里面倒也整洁,淡黄色的壁纸使灯光显得更加柔和,几张矮小的方桌空无一人。我选了一张靠后窗的桌子坐了下来。窗子开着,窗外是一条小河,清澈的河水倒映了两岸人家的灯火,也仿佛是一条流淌着五彩灯光的街了。  相似文献   

9.
分开旅行     
看完《朗读者》,我居然想哭。DVD封套上印着挺煽情的译名,叫《生死朗读》,惹人往“生死契阔”样的句子上去联想.仿佛有了一个“生死”的名号,就能成就一段旷世奇情,就会有更多的缠绵悱恻一般。我更喜欢把它直译做“朗读者”。没什么感情色彩,模糊,不确定.就像这电影给我的感觉,而我的想哭.亦与“生死”无关。  相似文献   

10.
由于火车晚点,我们到吉安站已是夜里11点钟了。从吉安绕道去井冈山还有200多公里,且大多是山路。我们转乘的汽车急驶在罗霄山脉那透迄涡旋、仿佛永无尽头的路上时,我记起曾来过此地的朋友向我描述进入井冈山市的情形:“一条上山的路,九十九曲八百八十八个弯,突然一个精巧的小城豁然开朗在你的眼前”。品味着朋友的叙述,我一直认为那感觉新鲜奇特。遗憾的是,黑领感的夜中我竟无法体味朋友一再形容的进入市区时那种一览无余的感觉。到井冈山时已是凌晨3时,我们~行均饥肠隐隐。井冈山市文化局的吴局长带我们到夜市吃宵夜。此刻尚有夜…  相似文献   

11.
田洪敏 《世界文化》2006,(10):32-33
至今想起俄罗斯,却还是在北京的时候轻装上阵,到了莫斯科让大雪刺得不能睁开双眼,只能低着头走路。踩着吱吱嘎嘎的雪,尾随着朋友找到他的汽车,然后静悄悄地开到友谊大学住下。第二天照例去友谊大学旁边的“沙乌拉嘛”吃饭——一家阿拉伯人开的餐馆,在莫斯科的留学生都知道这个餐馆。倒也不是有多么的美味,只不过是毗邻留学生最多的友谊大学,而且价格还算公道,味道还可以下咽,情调还有那么一点浪漫罢了。吃完饭到“巴维列茨卡亚”火车站买火车票。窗口前站着七八个人,我走过去问“:您是最后一个吗?”一位男士回答说“:是的,我是最后一个”,于…  相似文献   

12.
刘帆 《世界文化》2006,(3):22-22
埃里克·魏亨迈尔,37岁,是世界上首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曾被人们称为“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者”。他现在每年仍要花费50天时间来进行登山活动。以下是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时的一段谈话。记者:“你为什么要去登山?你到了山顶并不能看到任何景色。”魏亨迈尔:“我热爱它的美景。我深爱手套抓着岩石的那种感受。我沉浸在探险的想象之中。我想把事情搞明白。我喜欢与能使我更为坚强的、健全的人群在一起。”记者:“毋庸置疑,失明的人要面对一系列超乎寻常的困难和艰险。”魏亨迈尔:“确实如此。当我开始攀登冰面——冰冻的瀑布时,不少人认为是自…  相似文献   

13.
“自从我听见母亲的歌声那个时候起,音乐就永驻我心间了。”米·尤·莱蒙托夫写道。诗人莱蒙托夫很有音乐才能。正由于诗歌才华和音乐天赋的这一和谐结合,产生了绝妙的、迷人的诗歌。“当你读着出自莱蒙托夫笔下的每一行诗句时,你仿佛在听着悦耳的和音,注视着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上面奏出和音的震荡的琴弦。”维·格别林斯基写道。莱蒙托夫终生对音乐怀着强烈的爱。他的诗歌的才华又成为许多俄国和苏联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源  相似文献   

14.
敬爱的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你们好!我是一名大二的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从小对英语的酷爱,使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进入大学,不断地灌输专业知识,使我觉得自己成了只进却不出或者出得很少的机器。本身就生活在一个汉语占“统治”地位的环境中,又脱离了一种大千世界的联系,英语仅仅在课堂上、课后的闲谈和一些影视音像作品中。在那里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哎,真有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伤感。而我开始接触贵刊时,我仿佛找到了一位久别重逢的知己,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亲切。遨游在贵刊中,领略世界方方面面,真使自己这只…  相似文献   

15.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几乎把整个街面的道路都快淹没了。我担心地问丈夫:“这样的鬼天气对方肯定不会赴约!我们还是通知律师取消算了。”丈夫扭头笑道:“你不了解美国的法律,再说今天是‘Closing’的日子,所有手续只等今天最后的签字才算完。”我们是为了买一幢自己的房子决定今天去签约的,可对于今天要卖房子的主人我们早在两年前就打过交道。她是一位孤身的老太太,记得两年前看到这所依山傍水的房子,我心莫名地一动,仿佛在冥冥中一直就盼着它,它淡兰色的外墙油漆斑驳,几许褐绿色的藤蔓攀沿而上,草地荒芜得不成样子,但正是这种残破中依旧呈现…  相似文献   

16.
平日,捷克斯洛伐克的穆尔豪森小村庄的街道寂静无声,仿佛大家都入睡了一般。然而到了节假日,村民们则穿着节日盛装,扎着迎风飘扬的缎带,载歌载舞,热闹异常。每逢在这样的日子里,农民们都合着“福利安特”或“杜姆卡”舞曲快速的节奏飞快地跳舞。在村里小旅店门口,站着一个皮肤黝黑身体结实的男孩,正起劲地拉着小提琴。他有  相似文献   

17.
岁月(四题)     
印象我刚上公交车坐下后,见一位老妇人走进车厢,仿佛觉得有点面熟,我立即抖开记忆的筛子,寻找记忆中的印象。这时,她微笑着,在我身边坐下。我久久地望着她,她也望着我,终于,我的记忆定格了:她年轻时是县医药公司的营业员,是小城的一枝花。啊,时光真快!40多年时间,"哧遛"一下就过去。  相似文献   

18.
1945年11月我从苏军复员。战争期间,我曾给苏军汽车部队管理总局首长陆军中将佳古诺夫当过司机,是他介绍我去给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当司机的。我还记得我穿着士兵大衣第一次到他家去的情形(他当时住在列宁格勒大街)。西蒙诺夫身穿军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布尔什维克勒柏辛斯卡讲了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她看见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手里拿着一本很厚的外文书,快速地翻阅着,便问他道: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您在干什么?”“干什么?”列宁惊奇地抬起头说,“我在看书。”“您怎么看那么快?您是全看,还是只浏览一下?”“当然是全看,而且是很仔细地看。”  相似文献   

20.
林肯坐在华盛顿的一把大理石椅子上,一副过于忙碌,不能久坐的神色。他的双手紧握着胳膊,头稍稍前倾,伸着右腿仿佛正准备站起身来。他的面部露出了充分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丹尼尔·切斯特·弗伦奇在塑造林肯纪念堂内这座庄严的雕像时要表达的神情。“我所要表达的,”他当时说,“是这位伟大的战时总统的精神与实质力量,以及对于自己有能力将这一事业进行到底,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我想可能多半是由于全部塑像的那一姿态和双手的动作;同样,还有面部表情。”弗伦奇对这个栩栩如生的鲜明形象下了八年功夫,才使它成为当代美国人民最喜爱的塑像。雕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