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自主赏析"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广阔空间,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另类解读可能会有"柳暗花明"之感。它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欣赏从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弟子"侍坐"是孔门一种有效有趣的教学形式。《论语》中有三章关于"侍坐"教学的珍贵记录,值得我们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其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堪称孔门侍坐教学艺术的典范。若将三章整体来看,又会有一些新的有价值的发现:如子路的独特形象问题、孔子对子路的教学艺术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文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章》)原在高中《语读本》第一册,现选入高中语教材第一册。《侍坐章》虽短短315字,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称得上鸿篇巨制。它叙事简洁而完备,生动而含蓄,虽寥寥数语,而人物情态性格毕现。由于课所涉时代跟学生已很遥远,再加之语言简奥,学生理解颇费精虑,教学备课流程设计可采用以下步骤。  相似文献   

5.
【教学设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是把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孔门四弟子才能和抱负、理解孔子思想和情怀的经典篇目。本章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探究"四子"之志,体会孔子的思想情感。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6.
邵婷 《阅读与鉴赏》2010,(8):41-41,40
近期和学生一起赏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虽然围绕的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一些注释,笔者认为有的需要加以补充,有的解释值得商榷,现分述如下。课文题解在介绍孔子的四个学生时写道:“子路,名仲由,一字季路。”子路,应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而不是名仲由。另外,题解漏了介绍公西华一人,应  相似文献   

8.
对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的鉴赏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其中较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认为《,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范,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坚持正面教育学生,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甚至建议“:对孔子思想分析不宜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毋庸置疑《,论语》在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方面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但要让学生从课文中体味孔子的“为师艺术”,总是不太合乎情理;而撇开孔子的思想学说去学《论语》,更有本末倒置之嫌。下面…  相似文献   

9.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作为《论语》中为数不多的长篇之一,通过孔子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塑造了不同弟子的形象,展现了学生的性格与志趣,表达了老师的情感与态度。以教材内容特点为依据,确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2.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从而深入探究孔子思想及其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0.
虽已相隔数千年,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还是让我百读不厌。其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神态毕肖的心境刻画,体现了《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文学造诣。再三品读,作为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侍坐》给我们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选自《论语·先进》的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它体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等思想。如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及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因而,对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启迪意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  相似文献   

12.
林金来 《中国教师》2012,(19):77-78
<正>《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一篇记述完整的、师生间关于"志"(理想)的对话。这篇人物对话,展现出一派师生自由讨论的和乐气氛,人物性格轮廓明晰,同时表现了孔子平易近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风度。虽然一直以来,对《侍坐》章中部分字句,如"毋吾以也"的理解有较大争议,对孔子"吾与点也"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也有不同的解读,但就对话的开展过程而言,文章对当今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仍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论语·先进》篇有一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或简称《侍坐》.这是《论语》标题的惯例,以首句或首句中的语词为题.这段文字也有以"论志"为题的.这是根据内容命题.但细想一下,"论志"实在不能作这一章的独一无二的标题.因为《论语·公冶长》就有孔子与颜渊、子路的"论志".这次子路还反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的回答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另外,《韩诗外传》中还记载了两次孔子与弟子论志之事.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言者何期愿,丘将启汝".于是各言其志.一是孔子与子路、子贡、颜渊游戎山,孔子喟然叹曰:"三子各言尔志,予将览焉."这些文字均可题为《论志》.因此,《论语·先进》篇这段文字的标题还是以传统做法为好.  相似文献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中的名篇,只有短短的315字,却生动地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情景:孔子老师正在给四个学生上一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讨论的主题是“畅谈人生理想志向”,孔子一开场鼓励学生勇于发言,随后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已见。每个学生课堂上陈述完毕,孔子老师适当点评,课后对学生进行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弟子?坐而言志”的一次谈话。该文简练含蓄地塑造了师生各异的形象,充分体现了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以及建立太平盛世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把这次师徒谈话看作是一堂课的话,那么《侍坐》在“问志”、“传道”的过程中体现了哪些教学智慧呢?  相似文献   

16.
<正>一、教材内容解读教材所选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先秦诸子散文《论语》中的一篇。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相似文献   

17.
到古书上找"辙"不失为作文创新的好办法。《论语》中的《侍坐》是高中教材的课文,成为众多同学"故事新编"的素材。[课本素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加或知(?),则何以哉?"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基本篇目之一,对于《侍坐》章的思想内容,众说纷纭。孔子“哂由与点”的态度,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理解全文、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让学生各言其志,学生相继畅谈了自己的理想。孔子对子路的"不让"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不满,对冉有、公西华一个比一个更为谦逊的回答未置可否,终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也。"点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历来读者大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20.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最新版本《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中,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选自《论语·先进》的经典篇目《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该篇文章无论从思想性、可读性还是从教学的典型性上来说,都有极高的价值,但教材对该篇结尾处的断句的处理却值得商榷。首先来看教材对此处断句的处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