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人 《编辑学刊》2011,(3):30-31
笔者在本刊上期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某人恶诋鲁迅,以至于宣称要把鲁迅"拉下人坛",足显其对鲁迅的深恶痛绝。当然,某人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据某人说,他早年曾经"买了一套《鲁迅全集》,如饿汉扑在面包上"。而就在前不久,某人还曾气守丹田地对三千学子坦陈:"我是吃了鲁迅的奶长大的"……整整用了五十多年的时间,某人"才刚刚从他(鲁迅)那一套里钻了出来"——总算,总算回头是岸了,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者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3.
如果把新闻记者比作厨师,那么能否做出人人爱吃的美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买到新鲜、优质的原料。发现新闻线索和挖掘新闻源的过程就好像采买原料的过程,具体到个体,因为记者的综合素质不同,工作质量也不同,有的人仿佛自己家有一座新闻富"矿",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源源不断,而有的人"踏破铁鞋"也难觅好新闻  相似文献   

4.
"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是早年互联网上的一句名言.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自从有了"人肉搜索"引擎之后,"在互联网上,人人都可能知道你是一条狗,而且还能知道你是一条什么狗."现在流行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1]近年来,"人肉搜索"侵权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如何在互联网中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周茂生 《大观周刊》2012,(47):286-286
一、把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师爱是爱的情感在教育的特定环境中发展形成的结果,是一种高尚的情操。首先,师爱具有职业性。这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否则教育就无法进行。与此同时,师爱是建立在教师职业基础之上的,是教师职业本身向教师提出的客观要求。难怪有人说,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已经结束了。故人们常把教师的爱比作春雨,浇灌祖国花朵,让他们健康成长;比作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默默奉献从不叹息;比作吐丝的春蚕,只要活着就吐丝不断,将蚕丝献给人类;比作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给别人而渐渐磨损自己。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把真实性比作新闻的"里子",那么艺术性就可以看作是新闻的"面子".许多论著对于新闻真实性的阐述已经比较全面而且科学,在此笔者想对新时期电视新闻的"面子"--艺术性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鲁迅生平疑案王锡荣撰,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鲁迅:我可以爱马蹄疾著,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世界上不少名人,身后留下一些其生命历程中的疑案。由后人去猜想探索争议。鲁迅也留下了一些疑案。其中如他在《三十年集编目》中亲笔写下的"起信三书",到底指哪三本书或哪一部书,情逾手足的许寿裳猜错了。"携手十年"的许广平也说得不能令人信服,恐怕要成为"哥德巴赫猜想"那样难解的疑案了。然而,鲁迅的有些"疑案",特别是王锡荣先生所撰的《鲁迅生平疑案》一书中的"疑案",其中有的只是曾有  相似文献   

8.
我把自己比作一条老蚯蚓,在河南日报济源记者站站长的岗位上,用心专一地"咬"定区域经济报道这一重大主题,研究性地"啃"着写着,从理论学习,到新闻实践,上食黄土,下饮甘泉,十年磨剑,锲而不舍。  相似文献   

9.
谁来解剖"麻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毛主席曾形象地把调查研究比作解剖"麻雀",而且身体力行写过许多生动的调查报告,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任何一篇都是原汁原味、血肉丰满、筋脉骨骼清楚,真是大手笔.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通常把采、写新闻形象比作"抓活鱼"."多抓鱼,抓活鱼,抓大鱼",多上稿,是广大通讯员尤其是初学新闻写作者的迫切愿望.怎样把愿望变成美好现实?作为一名由部队基层通讯员成长起来的新闻工作者,我把20多年来一直在想,并在军队和地方包括高校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讲课的重点部分:<通讯员应先学抓小"鱼">单独整理成文,粗浅地谈一下"鱼"、"渔"经.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匕首”、“投枪”。的确,鲁迅在革命斗争中写下的大量杂文,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战斗性,不愧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就表现方式来说,这些杂文可以说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即不仅是一般的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而是刻意追求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理的融合。正是这一点,使得鲁迅的杂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给予读者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感情的熏陶与愉悦。  相似文献   

12.
南台的小说,主要写人,但稍带着他写过狗,然而,南台笔下的狗,似乎与近年的狼图腾、狗崇拜没有关系,并不为狗而狗,而是为人而狗. 一、<一朝县令>中的狗 <一朝县令>中有一条狗,名叫"黄狼",是水泉县代理书记曹兀龙的看家狗.狗而以狼命名,足见其恶.  相似文献   

13.
细浪如花     
人们常把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朵。当我真正看到园丁在欣赏自己的杰作的时候.从他那幸福的目光中我体会到了所有的付出在鲜花开放的那一刻是如此的值得。于是,我在培养自己花园的花苗时,并不看哪朵花长得最壮,因为我相信只要自己细心地呵护每一朵花苗,即使是最弱小的,最终也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将我们的人生比喻成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导师钱谷融先生对于我来说就是一部经典。"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这是我熟悉的声音,是钱先生在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命的路》。他吐字清晰,发音富有音韵之美,虽已近百岁高龄,岁月的沧桑掩不住他历久弥坚的生命力……他换下病号服,穿上藏青色西装,离开病房,在华山医院红楼前拍摄朗读的场景,2017年5月6日晚节目播出,先生成为年岁最高的朗读者,鲁迅的话语也是他生命之路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打杂",尤其是为文学青年"打杂",是鲁迅一生中为之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主要工作之一.1926年11月,鲁迅在厦门大学致信许广平说:"我先前在北京为文学青年打杂,到这里,又有几个学生办了一种月刊<波艇>,我仍然去打杂."(<两地书·七三>)1929年7月,鲁迅在致章廷谦信中又说:"上海大热,我仍甚忙,终日为别人打杂,近来连眼睛也有些坏了."(<鲁迅书信集>上卷228页)据鲁迅自叙,光1925年至1931年,他为青年作者、译者编校的译著书目就有19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大辞典林默涵主编,《鲁迅大辞典》编委会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009年12月出版的《鲁迅大辞典》(人民文学出版社)中有"纪念附册",其中"鲁迅著作的外国译本"(按国家分类,按出版年代编排)下"英译本"列出一种:  相似文献   

17.
宁远 《编辑学报》2010,22(1):91-92
有人说潘伟是"弃医从编",这很容易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如果说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更·多的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了文化救国,对她而言,其实更多的是职业生涯的再次选择!一个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勤于思考、不懈努力!这是常听潘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也正是用这一座右铭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8.
浮山随笔徐宏力著,青岛出版社,2008徐宏力将自己散文的体式定格为"随笔"。鲁迅早在1924—1925年间翻译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出了象牙之塔》时,便将Essay译为"随笔",照这位日本文艺批评家的解说,这乃是一种好友之间"随随便便""任心闲话"的文体。稍晚于鲁迅,胡梦华于1926年发表了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艺术摄影画册时,我常常被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片所吸引,但同时我也发现,不少作者十分注重图片的角度和取舍,却往往忽略作品的标题或图片说明。"题目"二字,据《说文解字》的解释",题"是额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所以人们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报纸上的文章题目,通称标题。一篇新闻有个好标题,  相似文献   

20.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孔乙己也就诞生于1918年了。孔乙己姓孔,名字却不叫"乙己",大伙之所以喊他孔乙己,是因为从描红纸上看到了一句半懂不懂的话"上大人孔乙己",就给他取了"孔乙己"这个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