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作文是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深感头痛的事,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内容空洞,毫无感情可言,写作水平一直提不高。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事物,感受生活的能力,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写作水平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黄星英 《考试周刊》2011,(36):65-65
作文是什么?就小学生而言,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要写作文,首先就要有可写的内容。但现在学生在作文时,常因没东西写而愁眉苦脸。就是因为他们脑子里没有生活,或者说他们在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生活的方法,进行观察生活的训练,提高感受生活的能力。这样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小课堂,走进生活的大课堂,作文教学才能有源头活水,生动活泼。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应解决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一、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只有积极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感到作文写不出东西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周围  相似文献   

4.
韩宗远 《小学生》2012,(11):59-59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和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程度的重要标准。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一、开源掘流,帮助学生搜集与整理写作素材学生作文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写作的素材。我们应设法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以使学生在广泛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生活,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是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自主写作,二是习作教学要回归生活,挖掘学生感兴趣的有话可写的习作素材;三是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心里感受真切地表达出来:四是要把写、改作文的能力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  相似文献   

6.
王普林 《成才之路》2012,(26):17-I0012
正很多学生在作文时,感到生活范围狭窄,材料有限,用词不当,无啥可写,每次作文抓耳挠腮还是挤牙膏似的写不出什么东西。针对诸多教师遇到的共同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力求畅通学生写作思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一、营造和谐宽松的写作环境,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教师作为作文教学的组织者,要把自己作为学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常常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心中没有更多的写作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并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作文的宝藏,宝藏藏在平凡之中。培养学生发掘生活的能力,深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写好作文,走出“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孙桂香 《考试周刊》2012,(94):53-5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它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厌烦写作,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写作,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来.引用学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没什么内容可写”。为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训练过程中,应始终注意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写作。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觉得作文太难,无材料可写或是不懂从何写起,久而久之成为"作文奴隶".怎样促使学生成为"作文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作文要求适度宽松,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作文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作文指导范文引路,让学生懂得怎样写;作文评价欣赏激励,让学生乐意去写.帮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后者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下面谈谈我近几年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深入观察,挖掘生活,快乐作文的几点做法:一、立足生活源泉,激发观察兴趣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寻找米来下锅。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12.
提笔作文时,学生苦于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展开想象,写出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底色。  相似文献   

13.
<正>上作文课时,很多老师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写,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要么就是记流水账,或者干脆抄袭范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江可佳 《教师》2010,(29):78-79
很多学生畏惧作文,觉得作文太难,无材料可写或是不懂从何写起,久而久之成为“作文奴隶”。怎样促使学生成为“作文主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是:作文要求适度宽松,让学生觉得作文不难;作文题材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作文指导范文引路,让学生懂得怎样写;作文评价欣赏激励,让学生乐意去写。帮助学生感受写作文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写作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5.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常听学生抱怨作文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其实,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是语文.生活是创作之源,也是作文之源.<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学生如果对生活缺乏感悟,就不会被生活感动,自然也就写不出动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以笔写心.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写作中有材料可写,乐于写.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用心感受之后,才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写作也才更加自然而真实.那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那种偶然的瞬间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7.
王辉  赵胜启 《现代语文》2004,(11):47-48
一、训练原则 1、写作教学要重视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写作教学,则是让学生懂得语文还能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学生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写下那些美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农村小学生写作文普遍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学生感觉没东西可写,不会表达自己想要说的事所要写的人物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作文教学时必须寻找和拓广农村作文的源泉,积累和整理农村学生丰富的作文资源,挖掘教材文本、农村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提高表达欲望,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体验教育的实质是让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形成知识和能力。将体验教育思想渗透进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使他们作文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抒。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丽芳 《考试周刊》2015,(38):45-46
现在很多学生惧怕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微作文"让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生活观察、感悟、表达,如同微信、微博,人人可写,事事可写,处处可写,时时可写。本文论述了"微作文"的操作策略,在"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上下工夫,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生活积累,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激发童趣童心,唤醒童真童言,表达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