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陈俊  许静茹  张丽娜  庞庆华 《资源科学》2018,40(11):2247-2259
量化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双控行动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用水量的时空差异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用水强度的时空差异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结果显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是抑制用水量上升和促进用水强度下降的主次因素,而经济增长始终推动用水量上升;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和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有力促进了用水量和用水强度下降;与重庆相比,其他省份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尤其是第一、二产业,不利于用水量空间差异的缩小,长江三角洲省份产业结构更加高级缩小了用水量空间差异;与上海相比,其他省份第三产业用水强度始终较大和产业结构低级扩大了用水强度空间差异;水资源消耗时空差异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关系。因此,用水量控制应该围绕提高用水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还需要辅助于经济、制度等手段,同时,根据三次产业特征差异而有所侧重;各省份选定参照对象后,依据空间差异驱动效应情况,提出适用的节水对策。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近期用水特点与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黄河流域近年来用水出现以下特点 : ①用水总量稳定 ,用水对来水丰枯情况并不敏感 ,但用水量超过了允许开发利用量 ,处于不可持续的暂时均衡状态 ; ②行业用水结构变化缓慢。农业、工业用水基本稳定 ,生活用水量呈增加趋势 ,但由于生活用水比重小而对总体用水结构影响不大 ; ③在上中下游用水结构中 ,上游用水量略有上升趋势 ,中下游用水稳中有降 ; ④总体用水效益较低 ,但黄河中游的用水效益较高。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 ,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为 4 80× 1 0 8~ 5 1 0× 1 0 8m3 ,黄河流域的用水将根据现有水资源分配方案的改变与否呈现不同的趋势。如果坚持现有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用水的地区和行业结构变化将十分缓慢。如果加强水资源管理 ,实施水权水价新法规 ,重新调整水资源分配方案 ,用水结构会发生较快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提高用水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MinDS模型),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用水效率进行科学测度,从全国视角、区域比较视角及流域内部视角全面刻画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并借助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始终高于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在部分年份存在极化现象,空间因素能够明显影响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未来的空间分布,相邻地区用水效率的相互作用导致长期内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收敛于中间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量化长三角地区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对该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LMDI方法,将2000—2015年长三角用水量时空差异的驱动效应分解为强度效应、结构效应、收入效应和人口效应。研究发现,从时间角度看,产业用水强度下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用水量下降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前者,除上海第一产业外,长三角三次产业用水效率普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用水量下降的作用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促进了用水量增加。从空间角度看,用水量差异及其驱动效应与参考对象的选择密切相关;浙江第一、二产业用水效率提高促进用水量下降具有明显优势,而上海在第三产业上具有优势;上海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而江苏和浙江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江苏和浙江要努力控制人口规模,也是缩小用水量空间差异的有效途径。因此,长三角要采取有针对性、差别化的节水政策措施减少用水量,可以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口控制方面具体考虑,经济增长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反而会增加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5.
新疆产业用水变化的驱动效应分解及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吕文慧  高志刚 《资源科学》2013,35(7):1380-1387
新疆是我国缺水地区,研究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有利于新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本文通过基于拉斯拜尔指数的完全分解模型,构建产业用水变化的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2005-2010年新疆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的驱动效应,分析了水资源消耗的反弹效应,计算了各种效应对用水变化的贡献率,并对各种效应进行了时间分异分析,得出2005-2010年新疆经济发展极大地拉动了产业用水量,并且拉动力具有很强的刚性,而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则对新疆产业用水起到了抑制作用.新疆应该降低用水强度和调整产业结构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运用全要素分解模型测度了2005-2010年新疆15个地州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用水强度效应对产业用水的驱动效应,并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聚类,进而对各种效应进行空间分异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各地州产业用水消耗表现为正向驱动效应,产业结构、用水强度对用水量的驱动效应基本表现为减量效应.各地州虽然效应趋势相同,但效应强度却因地而异.因此,政府需要根据各地州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用水强度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6.
柳雅文  赵旭  刘俊国 《资源科学》2016,38(10):1914-1924
最终产品本地用水指支持最终产品生产所需的本地水资源,该用水指标能够反映最终消费和产品供应链对当地水资源的影响,因而开始被学者所关注。本文以天津市为研究区,采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核算天津市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并用结构分解模型对其变化情况进行驱动力分析,进而探究了社会经济层面上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2002-2012年间天津市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了6%(1.1亿m3)。人均最终消费效应是其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直接用水强度效应和最终消费部门效应是抑制其增加的主要因素;从产业部门来看,农业部门的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最大,但工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最终产品本地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天津市可以通过减少出口高用水强度产品、提高出口产业用水效率、提倡本地居民改变消费结构和将最终产品本地用水和水足迹等指标融入企业绿色核算体系等方式减少天津市本地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压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黄河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两岸年用水量逐年猛增,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水危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搞好工程管理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通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黄河水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保护是实现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国家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成效科学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河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2001年国家实施了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文章基于近10年来对黑河流域自然-经济系统水循环、水过程和生态与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和阶段认识,对生态治理效果及其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科学评估。整体上,黑河流域水资源主要受西风带影响,主要产流区为中高山区。近10年和百年是流域器测记录以来和千年尺度上的丰水期,这为流域分水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而持续增长的社会经济系统水资源需求压力是导致流域中下游和经济发展-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的主要根源。在中游地表水利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中游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用水结构产生显著变化,但地表水资源限制和中游耕地面积持续增加导致局地地下水水位及储量呈减少趋势,且面临枯水期水资源严重超载问题。进入下游的水量接近规划要求,下游水系统和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还未全面恢复,并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持续增加的由河岸林地开垦而来的耕地,对下游生态与生产用水分配带来更大的压力,下游需要更为精细的水资源时空管理和调控措施。在未来可能面临的枯水期,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水资源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探究和预估气候变化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是科学认知黄河水情以及支撑流域防洪减灾工作的基础.本文基于全国水资源二级分区,综合采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和跨部门影响模型相互比较项目(ISIMIP)的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等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  相似文献   

10.
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西辽河流域在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中的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水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紧缺,参考作物蒸散量可为该区作物灌溉和区域灌溉需水量提供定量依据,本文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台站1952年~2007年来的月和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介于861~1330mm之间,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态势,月最高气温是西辽河流域年内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②近55年来,西辽河流域年际蒸散量变化整体呈增加趋势,但增加不显著,季节分布情况而言,多数站点春季和夏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呈增加趋势,秋季和冬季呈减少趋势;③夏季蒸散量的变化是西辽河流域年蒸散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影响水资源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的人口要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应用阻滞增长模型和带干扰的ARLMA模型分区域分别对金华市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出发,分析了流域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为了解决金华市水资源量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12.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国君  何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69-2577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特征和影响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客观因素,尝试构建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总体和分类别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结果表明,万元GDP水耗、人均综合水耗、人均生活水耗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万元GDP水耗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并不明显;人均GDP、二产比重对人均综合水耗影响显著;人均GDP、水资源量对人均生活水耗影响显著。2007-2011年,万元GDP水耗标杆的上、下临界值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分别由22.33t/万元、39.32t/万元下降到14.39t/万元、23.83t/万元;人均综合水耗标杆上临界值变幅较小,保持在(245.33~253.08)L/(人·日)之间,但下临界值由471.02L/(人·日)缓慢下降到437.58L/(人·日);人均生活水耗标杆上、下临界值变幅较小,分别保持在(85.06~89.51)L/(人·日)和(150.46~157.77)L/(人·日)之间。基于统计参数估算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标杆是可行的,考虑客观因素的城市分类凸显出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标杆管理意义。建议建立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与信息发布机制,将人均水耗指标纳入到水资源利用效率目标管理体系当中,为城市水资源的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许航  李韬  宋健峰 《资源科学》2021,43(9):1808-1820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部门用水量大,但利用率不高,所以发展节水灌溉成为缓解水资源稀缺的可能路径。但是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的条件下,如果实际节水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出现“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构建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的衡量方法,然后利用LMDI分解法将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解为气候效应、单产效应、结构效应、面积效应和灌溉效应,并利用西北五省(区)2005—2016年的数据,在效应测算和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驱动因素及区域差异。结果发现:①西北五省(区)整体的反弹效应高达340.00%,即新增用水量达到了预期节水量的3.4倍,其中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和新疆的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分别为374.97%、55.10%、117.46%、434.51%和384.32%;②单位面积产量增长和种植面积扩大始终是促进西北整体和各省(区)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驱动因素;③西北整体灌溉用水反弹效应上升的主导因素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但各省(区)存在区域差异,其中甘肃、宁夏和陕西为单位面积产量增长,青海为气候变化,新疆为种植面积扩大。所以,为缓解旱区农业灌溉用水反弹效应,在整体策略上,不能追求单产的最大化,而应适当采取亏缺灌溉,并合理规划灌溉农业规模;在局部策略上,要实行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基于生产部门、居民生活部门的化石能源消费量以及水泥生产量的数据,较全面地测算了2000~2009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并建立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对数均值迪氏指数(LMDI)分解模型,考察样本期间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跨越了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但仍处于从人均碳排放量高峰到碳排放总量高峰的过渡阶段。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是这一阶段碳排放的主要正向驱动力,能源利用效率则是碳排放的主要负向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足迹的多尺度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学勤  陈成忠  林振山 《资源科学》2010,32(10):2003-2009
在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数据基础上,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方法研究发现,1953年-2007年中国人均EF存在明显的4.3a、10.8a两个波动周期和一个递增趋势。选取与中国人均EF变化高度相关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水平等7个指标,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重工业、原油消费、发电量、居民消费、城市化率7个因素是驱动其不同周期性变化和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稳定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机构,降低原油消费,提高天然气、水电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电力利用效率,适当控制城镇化等是中国减少生态足迹、降低人类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聪  刘黎明 《资源科学》2019,41(12):2296-2306
揭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了解农户土地投入行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响应状态,可以为实现耕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以上海市青浦区、长沙市长沙县和固原市彭阳县为例,运用实物形态法和综合指标法相结合的方法核算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2001—2016年的耕地利用集约度,然后采用岭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1—2016年,长沙县和彭阳县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青浦区总体呈下降趋势,平均值从大到小为长沙县、青浦区、彭阳县;②耕地利用集约度包括资本集约度和劳动集约度,不同地区资本集约度在变化趋势和平均值大小顺序等方面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基本一致,而劳动集约度均呈波动下降趋势;③不同地区耕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存在差异,青浦区主要驱动因素为灌溉指数、农业政策和地均GDP,长沙县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均耕地面积、农业政策和地均GDP,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彭阳县主要驱动因素。不同地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其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中国居民对猪肉的需求日益增长。猪肉生产耗水量大,其包括饲料作物生长所消耗的水,也包括生猪生产过程所消耗的水。本文从生猪生产的角度计算了2001-2012年生猪生产耗水,结果表明生猪生产水足迹由2001年的3.39m3/kg下降到2012年的3.31m3/kg,但生猪生产耗水却从2001年的1 910亿m3上升到2012年的2 650亿m3,增长了38.95%。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影响生猪生产耗水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影响生猪生产耗水的3个因素中,人口的增长和猪肉消费量的增加导致生猪生产耗水的增加,而生猪生产水足迹的降低则会降低生猪生产耗水,三者中,猪肉消费量对生猪生产耗水的贡献最大。同时,农场耗水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本研究第一次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中国大、中、小规模化及散养养殖情况下,生猪生产水足迹的变化以及生产耗水。这有助于处理中国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耗水量不断增加的关系,促进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鑫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18,40(5):1026-1039
食品消费需求通过食品供给影响农业水资源消耗。本文首先构建了基于QUAIDS模型的居民收入影响人均食品水足迹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食品消费结构及其水足迹变化,其次对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进行测算与地区比较,最后模拟居民收入和食品价格对人均食品水足迹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①随着收入增加,各类食品消费量不断增长,而瓜果、乳品等高水足迹食品消费量增速较快,二者使得2012年人均食品水足迹达到521.0m3,其中东北和中部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速度最快;②西、中、东北和东部食品水足迹收入弹性分别为0.754、0.726、0.708和0.670,其中粮食、肉类和瓜果水足迹价格弹性相对较大;③居民收入和肉类等食品价格同时增加一定比例,人均食品水足迹增长水平较低,表明收入增长下部分食品的价格上涨有利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此外,2016年人均食品水足迹实际值和模拟值对比表明,较大样本量下利用QUAIDS模型得到的模拟结果较准确。  相似文献   

20.
基于量-质-域-流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津冀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用水压力大,水资源问题突出,因此亟需对该地区进行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以期为水资源综合规划与高效利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为此,首先对京津冀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京津冀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其次对水资源承载系统进行解析,构建基于量-质-域-流内涵的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AHP、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主客观组合赋权,借助TOPSIS评价模型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总量匮乏,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持续超采等已经导致该地区水生态功能退化,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地下水漏斗区等;②通过对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计算,2006—2016年京津冀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得分总体上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表明水资源承载力有所增强,但整体分值不高,水资源压力形势依然严峻。基于此,京津冀亟需构建区域、流域水资源联动机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与城市定位,遵循“以水量城”的城镇化政策和“以水定产”的产业政策,深入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实现整个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