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孙子兵法》和《管子》中都有一篇题为《九变》的文章,两篇文章篇名相同,都有着齐文化背景,但两篇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有所不同。对两个《九变》篇的异同点进行比较,有助于更深刻地了解《孙子兵法》和《管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贵势、造势思想的研究,得出《孙子兵法》的核心之篇是《势篇第五》,进一步延伸到二战以后,分析了当代的军事竞争特点,最终得出当今国际军事竞争的主流是科技竞争、高级人才竞争、时间竞争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对《孙子兵法.计篇》中"计"、"索"等字的传统注解和"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一句的断句提出质疑,并给出了修正意见。  相似文献   

4.
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篇题木牍,应有十五个篇题。其中,大题两个,小题十三个。两个大题分别是"六□(形)"和"七势",十三个小题则对应着《孙子兵法》十三篇。所谓"行□"属于大题,应释作"六□(形)"才是。整理小组释作"行□",即小题"行军",可能有误。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章法和语词训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孙子兵法》的章法入手,从语境研究的宏观层面出发,对困扰《孙子兵法》研究的一些疑难语句进行了一些新的诠释,对《计篇》、《形篇》、《九地篇》的内容和篇章结构均提出了一些创见。  相似文献   

6.
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播出以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而“三十六计”则是孙膑总结出的三十六条计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先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共八十三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英、日、俄、法、捷等文译本。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学员的必修课程。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一位美国士兵忘了带,便赶紧打电话让家人寄来,可见《孙子兵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辑《永乐大典.医书》工作中,从《永乐大典》目录中仅查得《灵枢经》35篇的篇名所重字,如《寿夭刚柔》第六,归属于“柔”字,也就是用“柔”字去查《灵枢.寿夭刚柔》这篇内容,其余46篇,无据可考。因此,研究有据的35篇在《永乐大典》的分布,从而推导出无据可考的46篇,以对重辑《永乐大典.医书》铺平道路。一、从《永乐大典》目录查到的篇名为方便计算篇名字数,“论”字不计在内,如《九针论》为2个字篇名。但论字居前者,如《论勇》以二字计。经过统计,2字篇名56个,3字篇名5个,4字篇名15个,4字以上篇名5个。从《永乐大典》目录中查得篇名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9.
把传世本《孙子》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篇名相校,发现传世本《孙子》篇名多加一个"篇"字,绾合出土秦汉简帛篇名、标题的形式,则先秦书籍体例不以"篇"字名篇。因此,《赋篇》篇名之"篇"字不可能是荀况亲题。根据《荀子》一书编撰体例,结合赋体文学形成史,《赋篇》篇名当为刘向写定《荀卿新书》时所代题。  相似文献   

10.
在《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为三姐妹篇,相互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孙子通过层层论证,实现了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据此,三篇中的“形”、“势”、“虚”、“保法”、“不责于人”、“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和“故曰胜可为也”等词语的注释都应重新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1972年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有关《孙子兵法》佚篇、佚文等典籍,对《史记.孙武列传》主体材料孙武宫廷"勒兵斩美"的来源作了探讨。认为该材料来源于简本《孙子兵法》之《见吴王》,同时分析论证了司马迁对孙武记载的可靠性以及《孙武列传》的文学性渊源。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时代,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战争的结果也更加关键,而《孙子兵法》作为现存最杰出、最重要的兵书,在《军争篇》中也深刻体现了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文章首先概述了情报、战争主动权和《孙子兵法》的相关内容;其次以《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为对象,分析该篇中体现的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最后总结全文,对《孙子兵法》做出简要评价,得出情报与战争主动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荣娟  刘辉 《考试周刊》2009,(31):100-101
《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思想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正奇、四知、三势、全胜四个方面分析了《孙子兵法》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孙子兵法》中的某些文字进行新的解读,一改《虚实篇》中"越人之兵虽多"一句中"越"字解释的旧说,将其释为分散、离散、不集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势篇》"以卒待之"中的"卒",既不是历来所训释的"兵卒",也不是俞樾、郭在贻、许威汉等前贤时修所认为的"诈"的误用,而是表示突然、猝然。"卒"与"诈"都有突然、猝然之义,"卒"是通语,"诈"是齐语。古书中用"卒"表示突然的例子很多。"以卒待之"强调袭击敌人的突然性,是《孙子兵法》出奇、速胜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写作角度对以《计篇》为代表的《孙子兵法》的写作特点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孙子兵法》写作目的的社会效益性、思想观点的创新指导性、文章结构思路的逻辑性、语言的朴实精练性与形象性等写作特点,分析了其借鉴意义,为学习《孙子兵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刘劲松 《考试周刊》2011,(49):152-153
《孙子兵法》讲的"权诈之兵",很多讲的是机动灵活,知变善之道。《孙子兵法.九变篇》讲的九变就是多变之意。从《孙子兵法.军争篇》的尾句"高陵勿向……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穷寇勿追"到《孙子兵法.九变篇》的"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等都是强调应变。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中《九变》篇争论很多,"九变"的具体内容历来众说纷纭,文章介绍了关于"九变"的主要观点,提出了"九变"实为"五变"的新思路,并从文献记载、篇旨内容、篇章结构、银雀山汉简等多方面进行了论证,旨在为理清文章内容与脉络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知"是"兵圣"孙武子《孙子兵法》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概念,贯穿《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之"知"。《水浒传》将兵书战策中深奥的作战原则、方法,形象生动地写进了一幕幕精美绝伦的斗智斗勇画面,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军事作战的诸多规律。那一连串形形色色、错综复杂的战役,具体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以脍炙人口的"三打祝家庄"为例,解读梁山好汉三次攻打祝家庄的得失成败中所蕴藏的孙武子之"知"的精妙内涵。  相似文献   

20.
从《孙子兵法.计篇》中一句有争议的话入手,通过互文、比较、例证等各种手法来探讨其真实意义。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孙子兵法》的文本意义,领会和运用其中的军事思想都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