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军  车帅 《资源科学》2022,44(4):780-795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下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能否助推黄河流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有待探究的重要议题。鉴于此,运用内生增长数理模型厘清数字经济作用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并构建流域内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和水资源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8年流域内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提升作用及传导路径。结果表明:①全流域内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非资源型城市的提升效果相较资源型城市更佳。②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效应具有边际报酬后发递增优势,上游、中游城市相较于下游城市更为显著。③数字经济的作用效果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特征,中等城市是未来发展数字经济的重点所在。④产业结构高度化、技术创新、技术效率是数字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传导路径,产业结构合理化则是重要的潜在作用渠道,分维度的互联网发展和普惠金融呈现一致的趋同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是:要充分认识城市性质、城市区位以及城市规模的差异化影响,因地制宜强化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红利效应;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浪潮,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为黄河流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我国城市发展的绿色转变,以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评价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及其时序动态演变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不同区域效率的制约因素.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整体上升,下游、上游和中游从高到低依次排列,区域差距悬殊;中游地区技术进步优于上游地区,但技术效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体上邻近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高会对本城市产生正向溢出效应,但中游地区的溢出效应为负;整体上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开放均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环境规制与效率呈"U"型曲线关系,但在不同区域各因素的表现具有显著差异.并为长江经济带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以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从建设协调发展带、改进地方政策实施理念和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探析其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的地区差距,为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经济-环境-社会”分析框架构建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借助EBM模型的Global-Luenberger指数对2007—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运用泰尔指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别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深入剖析其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地区差距来源,并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和外源两方面揭示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差距的驱动因素。【结果】样本考察期内,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呈现波动上升态势,流域内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地区非均衡特征。地区内差距是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空间差距的主要来源,技术进步的差距、非期望产出生产率差距以及社会产出生产率差距对其结构差距的贡献呈依次递减。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后对黄河流域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地区差距解释力远超单因子,但其作用程度存在地区异质性。【结论】缩小中游、下游地区内部差距是未来黄河流域提升包容性绿色增长绩效的重点方向,同时应注重内外源动力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超效率SBM-DEA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2004—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前期呈“倒V型”发展趋势,金融危机后呈缓慢的波动上升状态,纯技术效率是影响绿色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差异,其中下游区域的效率水平最高,上游和中游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均值在各年份期间交替领先;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由上游和下游高于中游的“U型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多中心分布”特征;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间绿色创新效率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愈发显著,但低效率城市聚集的规模大于高效率城市,局部两级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5.
选取黄河流域42个城市为样本区域,探讨两系统耦合机理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进行综合水平评价,按照城市耦合协调度对42个城市进行城市群聚类,考察各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差异.结果显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与创新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不高,其中上游除内蒙古以外的其它省区城市创新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中游各市经济与发展协调水平较低;下游河南省各市经济与创新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但城市之间差距较大,山东省各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发展水平较低.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城市群区域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议,为黄河流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索工业用电效率提升路径,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面板数据,采用共同前沿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各省份1995—2016年间的工业用电效率值。通过全局莫兰指数检验和莫兰散点图分析发现,中国工业用电效率值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采用空间Tobit模型实证分析知识溢出、人均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电力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用电效率的影响作用发现,知识溢出对工业用电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人均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对工业用电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业结构、电力价格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工业用电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刘玉鑫 《资源科学》2020,42(6):1087-1098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MinDS模型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分析等方法考察其空间格局及演进趋势,并借助分位数回归检验了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下游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明显高于上、中游地区;②城市生态效率的总体差异较大但呈缩小趋势,下游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内差异始终最大,上游与下游的区域间差异最大。随着生态效率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公众环保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系数逐渐下降,是总体及区域内差异缩小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为城市生态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提供了一定解释;③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低水平、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助推下游、上游地区分别呈现两极分化、多极分化趋势。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对低、中、高水平城市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系数均较小,城市生态效率发生转移的趋势并不明显,从而导致总体及各地区均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本文采用至强有效前沿面最小距离模型对测度城市生态效率水平,有效避免传统DEA模型的缺陷,在对其总体空间差异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差异来源,并预测其长期转移趋势,由此深化了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时空演进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国家绿色创新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根据2009—2016年我国制造业28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模型评价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并选取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作为控制变量,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的2个维度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规模效率偏低是制约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人力资本水平与人力资本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提升我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度了2005—2016年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同步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随机效应面板Tobit模型,对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子系统,以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②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均值在0.34~0.70之间,整体上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均值处于0.20~0.60之间,整体处于低度协调和中度协调阶段;③黄河流域超过78%的地级市为生态滞后型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压力凸显;④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对于耦合协调度产生积极影响,对外开放程度、工业化水平对于黄河流域上游和中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产生不同的作用。在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背景下,摆脱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具有重要意义,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半数以上城市是资源型城市,该类型城市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环境治理数据和工业企业数据为样本,采用面板门限模型、熵值法等方法,基于资源禀赋分异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解析资源禀赋、环境规制和产业路径创造交互作用关系,归纳高、中、低等级资源禀赋下环境规制对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进而针对不同等级资源禀赋条件下资源型城市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结果表明:2003—2016年,黄河流域城市环境规制水平增长显著,且地区差距不断缩小,总体呈现上、中、下游逐级递增态势;2003—2013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产业路径创造水平提升明显,但地区差异显著;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环境规制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影响机制具有显著差异。为此,环境政策的制定和选择要考虑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和经济发展对资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科学设计精细化的环境政策,充分发挥环境规制对生态保护和产业转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资源科学》2020,42(1):150-158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马军旗  乐章 《资源科学》2021,43(11):2277-2288
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是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设计。本文使用2007—2018年全国流域重点断面水质监测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对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水环境治理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效果,且黄河流域生态补偿呈现出显著的长期治污效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②机制分析表明,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制度激励效应,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治理投资,降低工业废水排放,改善了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③从空间角度而言,与黄河流域中上游城市相比,生态补偿政策对下游城市水环境治理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据此,从健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重视中上游地区生态转移支付、建立多元主体联防联治水污染治理体系等角度提出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在测度长江经济带沿线102个城市2004-2018年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的中介效应,并基于门槛回归模型,综合考察环境规制在不同FDI发展水平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102个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较大的空间非均衡性,长江上游和长江中游的绿色创新效率基本保持稳定,长江下游的平均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2)加强环境规制,对于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政府加强环境规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限制污染型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从而促进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3)在不同FDI发展区间内,环境规制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方向并不相同,存在双门槛效应,跨过第一门槛值8.293后,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由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跨过第二门槛值11.695后,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又再次变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巨虹  李同昇  翟洲燕 《资源科学》2020,42(6):1099-1109
工业高质量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近10年黄河流域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本文采用ETFP(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标准,通过超效率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黄河流域主要地市及城市群的工业发展水平,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尤其是山东半岛城市群远高于其他区域;②各地市工业ETFP的近邻效应显著,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③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的工业ETFP以年均7.5%的速度递增,分区域来看西部的增长速度较快,后发优势充分体现,东部和中部增速则较缓慢。尤其是,中部地区始终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急需调整产业发展策略,提高技术效率,才能整体推进黄河流域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地区减贫转向与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贫困易发高发的地区。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背景下,探讨该地区减贫转向特征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流域地区发展研究和国家战略需求,基于发展地理学视角,构建了面向流域减贫与发展的“五位一体”地理资本体系及其空间整合分析框架。在界定黄河上游地区范围的基础上,阐述了该地区的减贫转向与发展问题。研究发现:黄河上游地区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20年后将实现减贫转向;地理资本指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幅度高于黄河流域(0.078)和全国平均水平(0.067),但仍受城乡居民收入和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研发强度、贸易依存度、专利密度和技术市场水平较弱等方面的制约;该地区与黄河流域和全国比较发展差距在缩小,呈现区域收敛趋势,但欠发达的格局没有改变。在减贫转向和区域收敛的背景下,综合集成构建了该地区可持续减贫及由传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18.
提高用水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深入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动态演进趋势,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的全局至强有效前沿最近距离模型(MinDS模型),对2000—2017年黄河流域用水效率进行科学测度,从全国视角、区域比较视角及流域内部视角全面刻画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空间格局,并借助扩展的分布动态学模型探究黄河流域用水效率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用水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下游地区用水效率始终高于中上游地区,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在部分年份存在极化现象,空间因素能够明显影响黄河流域用水效率未来的空间分布,相邻地区用水效率的相互作用导致长期内黄河流域用水效率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收敛于中间水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绍凤  梁媛 《资源科学》2020,42(1):29-36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流域水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为保护生态系统提供助力,也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水沙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径流量显著减少,但近期有所回升,来沙量急剧减少。为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面对黄河水沙变化、区域水资源供需变化等新形势,本文估算预留生态(含输沙)水量(80亿~120亿m 3)、下游南水北调及海水利用可替代黄河供水量(25亿~45亿m 3)及上中游部分产业发展需水,研究向黄河上中游分配更多水量指标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方案,并提出完善水权转让与补偿制度、探索用水指标与土地指标调控的联动机制,以推动新的水资源配置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