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塑造黛玉悲剧形象的经典作品。本文将《葬花吟》作为整体来进行叙事学分析,把林黛玉作为故事的叙述者,和曹雪芹作为作者结合起来。虽然林黛玉是故事的叙述者,但《葬花吟》里必然有作者的影子,和其想渗透的思想和意境,很多代词指的绝不仅仅是黛玉一个人。作为英译,需要有准确的人称,如何把握叙事视角,这就对翻译提出了难题,本文拟从叙事视角分析三种译本。  相似文献   

2.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的诗作名篇,文辞优美,手法娴熟。此诗在翻译过程中,涉及了典故、诗译文进行了比词用语、人称、口气等诸多微妙而不易传达的方面。文章对《葬花吟》三种英较,除着眼于以上难点外,还讨论了形美、音美的传译,以及三位译家各自的翻译动机、翻译追求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界最负盛名,这两个译本迥异的翻译风格常常被用来对比研究。杨宪益的《葬花吟》译本注重诗歌意境与风格的重现,霍译本则倾向于音韵美与形式美的彰显。本文试图通过对红诗《葬花吟》杨、霍两个译本的比较分析透视两位译家的翻译风格,进而让不同国别的读者能更好的通过对《葬花吟》这样两种风格译文的了解更进一步把握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精髓。  相似文献   

4.
《葬花吟》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诗歌代表作,是作者曹雪芹表现林黛玉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所描写的是黛玉触景生情,由她看到落花,而联系到自己的命运,它渗透了一种黛玉式的凄婉哀伤。《葬花吟》因其精湛而高超的艺术价值值得挖掘和探讨。本文将从人称,音节与格律,用词,句式等几方面赏析杨宪益和戴乃迭,霍克斯和许渊冲几位翻译家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葬花吟》是小说《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重要篇章。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对于这首诗的英译,充分体现了其精湛的翻译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葬花吟》进行逐句的中英文赏析,尝试探寻汉诗英译的技巧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很多翻译工作者尝试对《本草纲目》进行翻译,或对《本草纲目》英译本进行研究。文章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在罗希文英译本《本草纲目》中,译者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以及如何从三维转换原则,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来选择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本,以期为中医药翻译工作者解决中医翻译的难题提供新的视角,更好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奈达(1993)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分为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对于《边城》的翻译主要涉及物质,社会和宗教文化,同时也包括了语言和生态文化。归化与异化是译者处理源译语文化差异时的常用翻译策略。该文将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金译本采取什么翻译策略处理原文的文化因素;(2)这种翻译策略是如何体现的。  相似文献   

9.
白晶 《海外英语》2011,(8):180-181,187
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相似文献   

10.
翻译伦理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突破了以往原作与译作文本分析研究的局限性,对于解释翻译过程中各因素间的关系以及认识翻译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边城》译本文化词翻译的分析,指出译者戴乃迭在尊重和认可中国文化、照顾英语阅读习惯和感受以及推介中国文学和文化方面分别遵循了再现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服务伦理,对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翻译伦理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1.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翻译活动需要处理原文作者,原文,译者、译文和译文读者等各方面关系,需要伦理学的指导。客观公正的伦理观有助于缓解文化冲突,弘扬人类优秀文化。《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不同的翻译译本代表了不同的翻译伦理模式,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视角,从成语典故、宗教文化、习语文化翻译三个方面,对《红楼梦》两译本进行比较和分析,探索两译本所采用的不同翻译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与文化杂合密切相关。《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与文化的浓缩,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罗慕士在其英译本中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这种东西合璧的杂合译本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受译入语读者、翻译目的及翻译原则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西方文化学派的操纵理论越来越为译界学者所关注,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研究视角,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来集中在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层面转移到对两种文化的关注上来。该文将在操纵论的理论框架下,以梁实秋和朱生豪翻译的《李尔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操纵论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对译者以及译文的操控。研究发现,二者的译本是译者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学观和赞助人影响碰撞后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分别翻译的《红楼梦》可谓二十世纪中国翻译史上的两部标志性作品.文章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目的对《红楼梦》译者的翻译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文化、意识形态、译本的编排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以庞大的叙事结构、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必读小说之一,直至今日仍不断复译。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为翻译增添了难度,更考验译者的功力。选取德国汉学家史华慈和吴漠汀合译的《红楼梦》全译本,在翻译目的论关照下探析译者对于文化负载词采取"归化""异化"等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自江户时期(1603-1867)输入日本,由岗岛冠山第一次将其译成日文以来,这部作品就在岛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与日本文化的交融是多方位的,翻译、改写、评论、研究,以及与大众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动漫等也佳作倍出。其中,翻译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从初译本出版至今,翻译热潮就不曾间断。历时性考察《水浒传》的日译本,可管窥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日本的传播和推广情况,更可见其与日本大众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理雅各与刘殿爵的《孟子》不同译本一直被国内外学者尊为经典。但两个译本之间在段落、章节的编排、词汇、文体的选择以及文化承载词汇、短语的翻译方式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就是苏珊巴斯奈特所提出的文化翻译论。在文化翻译论的框架下,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使得研究同一作品在不同时代的译本之间的差异显得格外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华 《文教资料》2013,(13):17-19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作品的水平和质量尤其是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如《弟子规》等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特殊的文化地位和社会影响对促进这一跨文化交流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翻译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弟子规》两个不同英译版本为例,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出发,指出翻译批评的重要性在于为译出更好的作品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诗词是《红楼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文化的积淀,研究诗词英译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及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红楼梦》英译本中最具影响力的大卫·霍克斯译本与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诗词的英译为切入点,探究母语文化对诗词翻译的影响。经对比分析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于原作品的理解差异和译文的表达差异上,具体到翻译策略、词汇选择、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研究发现母语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霍克斯与杨宪益两位译者发挥各自的母语文化优势,融合目的语文化,实现从源语到译语的恰当转换,创造出论坛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