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庙作为官修的传播儒学的场所,伴随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治理,得以出现在王朝治理的“中心”,其在承载祭祀孔子的同时,扮演了“学校”的角色。于西南边地而言,文庙在推动边地教育发展的同时,为地方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边地社会文化的发展。始建于元代的建水文庙,从始建之初就发挥着“庙学合一”的功能。在长期发展中,文庙内先后建立庙学、府学、州学和县学等教育机构,在传播儒学的同时,推动了元以降建水地区教育的发展。建水文庙作为边地的一个个案,实则是整个云南地区元以降教育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2.
“庙学合一”是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文庙客观地反映着我国古代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强化学校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文庙教育遗产的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我国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5,(3):78-82
阐析仙游文庙最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表现于石雕、砖雕和木雕等方面,重点以石雕、砖雕及木雕上的龙纹雕刻艺术表现形式,来探讨仙游文庙的装饰艺术特色,并指出保护文庙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庙既是历代朝廷和百姓奉祀2560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学宫和儒学教官办公衙署所在地。文庙的结构布局基本相同。府学和县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家办学的基本方式。历代担任府学教授的人选常常是饱读经书的大儒,甚至是朝廷名臣。本文将史料与考证相结合,追记了南昌文庙与府学的兴衰。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的文庙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以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文庙为研究对象,细致了解两省历史上曾经存在的文庙、现存文庙的具体情况。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来挖掘文庙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两省的文庙都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是研究东北教育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相似文献   

6.
清代地方官学的建筑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大成殿为核心的文庙,一是以明伦堂为核心的教学场所,分别承担礼仪和教学职能。由于在文庙祭祀先师孔子乃国家典礼,故地方官学的建筑以大成殿最为宏丽;而清代生员多不入学就读,以致以明伦堂为核心的教学设施日益沦于边缘地位。地方官学的建筑除了实际的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庙学合一"是东北地区古代传统教育的原生态格局,东北地区文庙客观地反映着东北地区文化和教育的演变历史,具有明显的政治教化、社会文化教育、劝学等传统教育功能,千百年来,一直是传承儒家文化和扩充中国教育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其教育遗产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只有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合理对接,重构东北文庙教育遗产现代价值体系,才能使东北地区文庙深厚的文化和教育底蕴得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各州县在清代大都修建了文庙,几乎每县一座,均按国家模式修建。各地兴建孔庙,代表着兴学、兴教,主张尊孔、祭孔,借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重新考证、挖掘我省文庙的历史遗迹,对我省文化历史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所谓文庙从祀制度是指以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圣贤附祭文庙,从而彰显国家对孔子、儒学的尊崇.依照与孔子关系的远近和对儒学发展贡献的大小,文庙从祀可分为"配享"、"配祀"、"从祀"三个位阶.这一制度的形成,既有上古礼制作为依据,又有后代统治者及士人阶层的大力推动.从本质上讲,从祀制度代表了儒家道统的衍续,但政治势力特别是皇权的介入,使得这一制度本身体现出道统与治统的争斗与交融.  相似文献   

10.
笔者主要依据土默特左旗档案馆馆藏清代归化城副都统衙门档案及民国档案,并结合相关文献史料,对清代漠南蒙古地区的首个文庙———土默特文庙的建立、规模,清代及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及其特点等进行考查.指出,清代土默特文庙祭祀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民国时期,文庙祭祀的变迁是在土默特地区社会历史变迁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文庙祭祀的变迁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清至民国时期土默特地区政治生活、思想文化的巨大变革及不断汉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12.
孔庙的教育功能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儒教的倡行机构其祭祀功能仅仅是外壳,是手段,其实质的功能是教育,通过孔庙的教育,通过思想的渗透和灌输牢牢地控制人民的思想,实现“德化天地”“礼仪四邦”的目的。孔庙的教育功能是围绕儒教而展开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的教化功能,二是学校的教育功能,三是劝学功能。教育的内容是儒教,教育的方式是强制和潜移默化相结合。三者相得益彰,使得封建国家牢牢地控制社会的意识形态。孔庙是国家机器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御用工具,历朝历代均将建庙、修庙、尊孔、祭孔作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文庙是祭祀孔子、研习礼乐、传承经典和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具有祭祀、教学和文化传承等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庙的功能重心不断发生转移,从最初重视祭祀到现在更加重视褒奖。文庙不仅褒奖孔子和历代先贤先儒,还褒奖当地乡贤和名宦,他们都是德行显著、政绩突出之人。文庙褒奖的实质是教化,是引导人们向善与成贤。文庙褒奖影响深远,对一般家庭来讲,可以身显名贵;对求学士子而言,先贤是他们效仿的楷模;对一般民众来说,能够激励他们向善和求学,从整个社会风气来看,可以化民导俗。在当代社会,要想更好地发挥文庙的褒奖功能,就应该改善文庙的形式,丰富文庙的内容,并与当地特色相结合,使其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文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本文以江阴文庙为例,运用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理论,对古代中国教育空间的生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庙作为一个教育空间,其物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是在国家制度、权力意志、经济资本和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通过相关建筑物的命名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文庙空间有效地表征了儒家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并且通过官员谒庙、授业课试和定期祭祀等教化活动,文庙所表征的教育空间也得到了儒家知识分子与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史为鉴,江阴文庙空间的生产也为现代教育空间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少林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箭垛,是儒、佛相融的圣地。对佛经的翻译、佛教律宗的发展和传播以厦中国禅宗的产生、发展和传扬都有独特的贡献。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联结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条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16.
江西新余孔庙魁星阁是新余古代文化的历史见证,是新余文明精神的永久源泉!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可以完善其基础设施,开展文化表演、展览及游娱活动,并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7.
白沙祠是广东江门地区重要的历史文物资源,明清两朝的《新会县志》和现存的一些碑记石刻资料留下了不少关于白沙祠的记载。明清时期,白沙祠的兴建和修葺逐渐引起重视,得到了大量人力、财力和文化资源的支持,这反映了白沙思想的重要影响及其“真儒”形象逐渐被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大儒陈白沙是从祀孔庙的岭南第一人和唯一人,陈白沙从祀孔庙的成功为其“真儒”形象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但陈白沙被提议从祀到从祀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除了各种学术上的解释以外,这个过程交织着各种学术的和政治力量的较量,使陈白沙从祀孔庙事件显得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9.
越南河内文庙现存的82块进士题名碑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越南河内文庙进士碑刻国际旅游开发存在一些问题,应积极寻求解决措施,将其融入越南文化旅游圈范畴内,促进越南文化旅游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而且能为国际游客了解越南的文化价值观创造机会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