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顺地戏的唱本 、 唱腔 、 行头和审美特征表明它是通过将成熟戏剧的表现手法引入村赛仪式形成的一种仪式性戏剧.黔中地区的艰难图存 、 华风教化和仪式传统,是屯堡人引戏入仪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引戏入仪是中国戏剧史书写中被忽略的一条支线,安顺地戏是这一支线存在的例证.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标志性事象,从安顺地戏这一独特的"身世"可知屯堡文化并不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 特定地域文化在黔中的原样留存,而是中土文化这一基本条件与黔中各种偶然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文化.引仪入仪的智慧,彰显了屯堡人在追随传承中土文化的同时,因时 、 因地 、 因势创造自己独特文化的精神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安顺屯堡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在现代教育中融入"乡土"味,将校本课程开发与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让屯堡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育,传承和保护屯堡文化.  相似文献   

3.
正明朝初年,朱元璋在西南地区设屯立堡,屯堡人将先进的中原文化移入安顺,使汉文化在安顺扎根并沿袭传承。屯堡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就出了有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陈法"。  相似文献   

4.
屯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族群,与少数民族、其他汉族群体的一个重要差别表现在妇女的服饰上.在汉族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的今天,安顺屯堡妇女默默地将其传承着,使得今天还能找子到明代历史的踪迹.屯堡妇女服饰以其独特性独树一帜,不仅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景观,本文从文化地理学角度对屯堡服饰景观的构成、源流、变异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安顺地区有一种源于明代的屯堡地戏被完整地传承下来.地戏生动细致地再现了屯堡人的文化传承与人性塑造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效地实现了培养人的教育目的.地戏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全环节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6.
安顺地戏是屯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它逐渐成为屯堡人的文化标识而代代传承.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地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自身创新与转型的诸多问题.研究地戏文化转型与传承的困境,积极探索应对措施,对保存地戏文化的特色及其发展、弘扬,都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调适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讲话安顺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西致辞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安顺学院院长李建军主持会议2010年11月18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屯堡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10年会在安顺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研究员,安顺学院党委书记李彦西教授,省社科联副主席、贵州省屯堡研究会会长、安顺学院院长李建军教授,安顺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铁,贵州民族学院副院长吴晓萍教授,凯里学院副院长徐晓光教授,安顺学院副院长令狐荣涛教授,贵州省屯堡研究会副会长、贵州师范  相似文献   

8.
屯堡地戏面具作为安顺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和文化旅游商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但在实际的运行中,富有特色的安顺面具并没能在旅游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出现了脱节的情况.本文认为可以从行业整顿、提升屯堡面具的市场适应能力、政府部门的适当作为等方面着手,助力安顺地戏面具与旅游市场的融合,有利于地戏面具的传承与保护,促进安顺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屯堡文化与安顺自然旅游资源的配置及产品组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将屯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放在安顺"旅游兴市"战略中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实现安顺"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理论思考,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安顺“屯堡文化”是汉民族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屯堡文化作为在迁徙环境下传承、流变、建构的典型范例和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 其研究价值及开发利用价值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