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情绪智力量表(EIS)、成就动机量表(AMS)等随机调查的方式探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学业成绩方面的影响及情绪智力与成就动机、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其结果表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情绪智力水平显著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是否独生子女对情绪智力没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情绪智力和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和学业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高校学困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结果发现,学困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和年级两个变量上被试得分差异显著,女生得分高于男生且高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低年级学生,但是在专业变量上被试得分差异不显著。学困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正相关,情绪智力水平越高的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价值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及自我价值感量表对238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进行测量,并与250名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照。结果:(1)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和自我价值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等维度差异不显著;在性格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维度差异显著,外向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内向学生,学生干部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3)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略低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但差异不显著;(4)自我价值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取向特殊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个人取向一般自我价值感预测力更强。结论:性别、年级、专业和经济状况不影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的幸福感,性格、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以及自我价值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位大学生基督徒进行调查,并与90位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p<0.01);其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p<0.01)。结论: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位大学生基督徒进行调查,并与90位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p<0.01);其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p<0.01)。结论: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西安某独立学院毕业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统计,发现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总体幸福感较低;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在对健康的关注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没有显著差异(p<0.05);独立院校毕业班学生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紧张度方面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班学生有显著差异(p<0.05),均不及普通高校毕业班学生。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关爱;二是丰富学生业余生活。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92):154-15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陕西某高校41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专业差异(t=0.221,P<0.001;t=0.136,P<0.05);2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生源地差异(t=0.308,P<0.001);3父母教养方式、生活满意度存在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t=0.138,P<0.05;t=0.180,P<0.01);4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r=0.216,P<0.01)和心理健康(r=0.386,P<0.01)有很大影响。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心理健康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和《就业压力量表》对442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男女生在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就业压力上存在显著差异(t=-1.687,p〈0.05);②二本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压力(t=-3.370,p〈0.01)和专业供求矛盾(t=-2.839,p〈0.01)这两个维度上与一本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③就业压力和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p〈0.01),并对其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166,p〈0.01)。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我们采用《自尊量表》与《国际大学调查》对河南师范大学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在文、理科学生之间,城、乡学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性别、是否班级干部之间差异显著。主观幸福感在文、理科学生之间,在性别、城乡、是否班干部之间差异显著。(2)大学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满意度、具体满意度、积极情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主观幸福感中的具体满意度、消极情感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是否班干部三个变量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最大,可联合解释自尊的22.6%。  相似文献   

10.
探究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影响.选取大学生22人为实验组,以认知行为为框架的团体辅导进行干预,选取同质大学生22人为对照组,在此期间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两组在干预前后均进行情绪管理能力量表的施测.结果:(1)对照组与实验组前测,在量表得分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干预后,情绪管理能力总分(t=-13.8,P0.01)、情绪评价的能力(t=-5.4,P0.01)、情绪感知的能力(t=-7.3,P0.01)、情绪表达的能力(t=-5.5,P0.01)、情绪调控的能力(t=-3.5,P0.01)较前测存在显著差异;(3)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情绪管理能力总分(t=9.9,P0.01)、情绪评价的能力(t=-6.2,P0.01)、情绪感知的能力(t=-11.3,P0.01)、情绪表达的能力(t=-6.3,P0.01)、情绪调控的能力(t=-4.6,P0.01)存在显著差异;(4)追踪测量的结果:在情绪管理能力总分、情绪评价的能力、情绪感知的能力、情绪表达的能力、情绪调控的能力,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是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1.
笔者采用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660名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倾向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高中生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分为38.41),在年级因素上差异显著(p<0.05),主观幸福感个别维度在性别因素上差异显著(p<0.05),有的达到了极其显著(p<0.01);2、高中生的整体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平均分为142.39),是否独生子女及年级因素对部分维度导致显著差异;3、高中生时间管理倾向与主观幸福感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r=0.492);其时间效能感和时间监控观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控制圈问卷和主观幸福感简易量表对3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控制圈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在人际控制、社会政治控制、生活满意度和健康感受上差异显著;控制圈的三个维度与正面情绪显著正相关,与负面情绪显著负相关,人际控制与生活满意度、健康感受显著正相关;个人效能和人际控制感对总体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所以,大学生的控制圈影响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职业决策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重庆25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职业决策总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无显著差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不显著,但生活满意度在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显著。认为大学生职业决策及其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职业决策的部分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干预实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的实验设计,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评定。干预实验是以讲座方式向被试讲解主观幸福感有关知识,并开展主题为"获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个别心理咨询。结果:实验班总体幸福感量表后测得分与前测存在显著差异,而控制班前后测无显著差异。结论:干预实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改变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运用量表对安徽省四所本科院校的6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而探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上存在学校差异,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得分上。重点院校显著高于新升本科院校。在孤独感上,重点院校显著低于新升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孤独感、主观幸福感上存在社会支持水平差异,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孤独感上显著低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上。高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显著高于低社会支持水平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孤独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社会支持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余欣欣 《高教论坛》2007,(3):97-100
目的:探讨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及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方法:运用《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对广西某高师院校417名贫困生和323名非贫困生进行测查。结果:(1)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5.17±0.89/5.30±0.91,t=-2.071,P<0.05)、生活满意度(3.68±1.37/4.14±1.40,t=-4.486,P<0.001)显著低于非贫困生;(2)贫困生对谦卑(6.24±1.82/5.87±2.18,t=2.535,P<0.05)、生活的意义(7.51±1.71/7.17±2.19,t=2.420,P<0.01)、健康(7.87±1.66/7.46±2.27,t=2.871,P<0.01)、义务(7.71±1.66/7.26±2.13,t=3.244,P<0.01)、信仰(6.30±2.21/5.58±2.49,t=4.206,P<0.001)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非贫困生;(3)价值取向、生活满意度判断标准影响贫困生的情感体验;(4)社会心理取向影响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总体主观幸福感;(5)外向性对贫困生情感体验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结论:贫困生主观幸福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社会心理取向、生活满意度判断标准、外向性、价值取向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的个体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男生的情绪智力低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以及不同生源地学生的情绪智力无显著差异;男生的孤独感强于女生,党员与非党员学生的孤独感无显著差异,学生干部的孤独感低于普通学生,农村学生的孤独感强于城镇学生和城市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党员网络成瘾的程度低于非党员学生,学生干部网络成瘾的程度低于普通学生,不同生源地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无显著差异;情绪智力与大学生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孤独感与大学生网络成瘾呈显著的正相关,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丁珂 《职业技术》2010,(6):58-60
目的:探讨高三学生不同群体间的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关系,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作参考。方法:用自我描述问卷Ⅱ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164名高三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高三学生自我概念的城乡差异显著,文理科学生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差异显著,应届生和复读生在非学业自我概念上差异显著;科别、是否复读和家庭所在地对主观幸福感均无显著影响。②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诚实可信赖能显著正向预测总体情感指数;与父母关系、情绪稳定性、数学自我概念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结论:高三不同群体的学生在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存在着显著差异,自我概念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前者能显著预测后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儿女、是否学生干部等方面对高职学生自我接纳状况进行差异性研究,并对自我接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方法:采用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几所高职院校的551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高职学生总体自我接纳得分为41.58±5.38(M±SD)分,自我接纳因子得分为22.14±3.62(M±SD)分,自我评价因子得分19.44±3.33(M±SD)分;自我接纳总分与父亲拒绝、否认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42,p<0.01),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r=0.40,p<0.01)。结论:高职学生总体自我接纳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农村生源、非独生子女和未担任学生干部的高职学生自我接纳水平偏低;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高职生的自我接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师范学院大学生情绪智力特点,使用EIS情绪智力量表调查包头市师范学院240名大学生。结果:师范学院大学生情绪智力呈现正向发展趋势,在各个水平上的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分析:在性别、年级、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是否担任班干部方面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