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借助《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对湖南省22所高校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处于较低压力水平;男生的总体压力感、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社会环境压力感都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大四学生心理压力感压力最大,其次是大二年级学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差异仅表现在恋爱压力和自卑压力两个因子上;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在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上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在社会环境压力、适应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方面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农村来源大学生的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高于城镇来源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人际信任量表",考察了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独生/非独生、父母职业、家庭所在地、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总分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普遍信任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家庭所在地、独生/非独生、性别、年级大学生在特殊信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4)大学生人际信任受内部因素(性别)、外部因素(家庭、学校)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高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条件及来自城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差异的问卷测试,结果分析表明:(1)不同专业、不同家庭和城乡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家庭支持因子存在显著差异;(2)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心理韧性的人际协助因子存在差异显著;(3)不同年级学生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因子存在差异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对不同大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旨在探索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采用调查问卷、个案观察和访谈等方法对兰州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重要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2)不同性剐、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3)心理教育对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影响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浙江师范大学徐长江教授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对某大学300名大学生和研一学生进行采样调查,比较了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情况。结果发现:(1)男生在社交方面所感受到的压力显著高于女生;(2)本科学生所承受的总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发展压力和社交压力都显著大于研一学生;(3)工科专业学生所感受的学业压力显著大于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4)在总体压力和学业、生活、社交和自我发展及择业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6.
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互动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现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2)不同专业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3)不同年级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4)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自我效能感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调查了昆明四所高校的1 850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源来自家庭以及负性事件和重大生活事件;女大学生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强于男大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社交上所承受心理压力均大于汉族学生;文体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发展、社交以及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均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现状。方法:本研究在西南地区7所二本院校随机抽取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采用赵兴奎编制的《大学生社会责任心问卷》进行施测。结果:(1)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的总均分为3.49;(2)在社会责任心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3)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在性别、年级上的得分差异极其显著(p﹤0.001),在专业类别上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结论:(1)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总体上较好;(2)大学生社会责任心各维度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是群体责任心、物质责任心、文化责任心;(3)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在性别、年级以及专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烟台职业学院378名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问卷调查,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特点,分析了压力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轻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对辽宁大连市7所本科院校55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并对问卷结果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就业危机、恋爱情感、师生关系、学业压力、考研压力。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文史类大学生心理压力感明显高于理工类大学生,城镇大学生高于乡村大学生,二本、三本大学生高于一本大学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及影响程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为高校教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法,运用分层抽样法根据不同的专业、年级及性别等基本特征选取遵义医学院在校大学生1000名,简单随机抽取教师60名。结果:教师教学风格在学生性别、年级、专业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影响大,且认为教师教学风格是重要的;(2)在对待教师教学风格的态度上,男生和女生表现出差异;(3)教师教学风格在不同年级产生不同的影响;(4)不同专业教师教学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结论:教师教学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贵州籍贯的贫困大学生为被试,对其心理压力特征及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与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科、年级、母亲文化程度,是否兼职、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的5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源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5个因子得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压力的5个因子和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心理压力的五个因子对心理健康的9个因子有不同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华中某所农业大学191名不同年级与专业的本科学生进行了专业承诺的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农业高校专业承诺水平普遍不高;除规范承诺因子外,其他三个因子和总承诺因子得分农科专业得分极显著低于非农专业大学生;(2)三、四年级是专业承诺发展的转折点,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上升趋势,而非农科专业承诺度呈下降趋势,两者间的差距开始明显;四年级二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3)农业类高校的鲜明专业特色与氛围可能更有利于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承诺的发展而不利于非农科专业大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研究了500名大学生在SARS流行时期的应激反应特点,得出如下结论(1)生物性应激源与心理社会性应激源存在负相关,前者对生活、人际关系、学习影响显著,后者只对学习影响显著;(2)应激对生活的影响,在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应激对学习的影响,在性别、年级、专业间差异显著;应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在性别、专业、年级上差异显著(3)60.5%的被试在怀疑期和确诊期间无阶段性变化,无反应、中低反应和高反应三组组间差异显著;(4)生活、情绪无变化组、中低变化组和高变化组间躯体症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大四学生认知风格与择业效能感关系,采用镶嵌图形测验和择业效能感问卷对重庆市与黑龙江省两所高校227名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四年级学生在认知风格上有显著的性别与专业差异;(2)大学四年级学生在择业效能感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专业性质上没有显著的差异;(3)不同认知风格类型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差异不显著,认知风格与择业效能感的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出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问题.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测试数据用 SPSS 软件包统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困扰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忧郁症、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焦虑症和人际关系敏感等;(2)生活在青海地区的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民族差异;(3)青海地区汉、藏、回族男女大学生在一些因子上存在性别差异;(4)不同学校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主要是专业的不同造成的.结论:青海地区汉、藏、回、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一定的性别、校际、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源。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调查,运用SPSS21.0软件包分析。结果显示:(1)藏族中学生受负性生活事件影响较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表现突出;(2)各因子不同变量上差异较为显著。得出结论:西藏藏族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源存在着结构性差异,在心理辅导上应注意类别差异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SI)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浙江省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大学生应激生活事件、自我和谐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应激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且不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专业差异;大学生生活应激事件与自我和谐显著相关,其中挫折、冲突、压力、变化、自我强加、情绪反应、行为反应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且对自我和谐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农村211名留守初中生和223名非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三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学生,且差异显著(P<0.05);在人际关系状况、健康适应及心理压力总分三个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P<0.01)。调查结论:农村留守初中生面临的生活压力事件多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初中学生在生活压力事件因子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浙江部分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研究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对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年级的365名大学生焦虑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分析了浙江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焦虑状况。结果表明,以性别做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分析,男女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差异不显著。将专业类型、年级作为影响因素分析,不同专业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有极其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