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讨论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脂微两部在两汉时代的关系(也包括质与物,真与文的关系);2.关于侯部在两汉独立与否的问题;3.关于东冬侵三部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分合;4."风"字读音历史演变;5.关于两汉时代阴阳入三声的对转;6.关于先秦两汉次入韵的问题;7.关于先秦两汉的去声字.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一、选取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出存在分歧双方的各自依据及其学说的优劣得失,以便显示真相.  相似文献   

2.
固原境内出土的彩陶,即以新石器时代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土的釉陶,以两汉时期为典型代表,形成了固原陶器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相似文献   

3.
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讨论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脂微两部在两汉时代的关系(也包括质与物,真与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来自于我国北部、西部少数民族的异质文化源源不断涌入中原地区,形成胡风氤氲之势,并对中原汉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社会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接纳、包容和借鉴了扑面而来的胡风,从而也使自己具备了更深厚的发展潜力和更鲜明的特色。汉代胡风对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再一次印证:民族文化的融合从来是双向性的,而非一方对另一方单方面的同化;这种融合更多的是文化的容纳,而不是战争的征服。  相似文献   

5.
关于两汉妇女的贞节问题,学术界向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两汉注重妇女贞节,以李甲孚的《中国古代的妇女生活》为代表;另一种认为两汉不注重妇女贞节,以张亮采的《中国风俗史》、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吴景超的《两汉寡妇再嫁之俗》为代表.考诸两汉史实后发现,二者既有其合理之点,又有其偏颇之处.本文试作一辨析.  相似文献   

6.
阮籍身处魏晋易代之际,上承两汉,下接南北朝,今共存诗九十七首。通过对其诗韵的分析,可看出其用韵(包括声调)或类于两汉,或近于南北朝,由两汉向南北朝过渡之特点昭然可辨。类于两汉者有东冬钟、鱼虞模、元寒桓删山先仙;近于南北朝者有支脂之微、齐隹皆灰咍、覃咸侵盐凡添。  相似文献   

7.
刘冠才:《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古音研究,一向是详于先秦而略于两汉。刘冠才教授的《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和《两汉声母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弥补两汉语音系统研究不足而先后推出的两部新作。  相似文献   

8.
《汉书.食货志》的相关历史资料说明,农业税和井田制是两汉农业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两汉时期的农业税在政策上维持在十分之一的水平,上下波动幅度在十五分之一;至于井田制在两汉时期只能是政治家的一种理想制度,因为人口的激增和土地的制约,是不可能施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9.
代超 《安徽教育》2013,(2):20-20
<正>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有一课是选用课,讲述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我在讲这一节课时虚拟设计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两汉,我们将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可以是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要求是必须符合两汉时期经济生活的实际。"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内容,然后再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摘录及教师点评。学生一:"我是两汉时期的农民,我用耕犁  相似文献   

10.
汉代的抒情赋中蕴涵着浓厚的老庄思想.祸福相倚,远祸自适;安之若命,与世连迤;理想社会,隐居避世;情感激切,愤世嫉俗等等,构成了两汉抒情赋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而这些无不体现着老庄思想.由是可以看出,老庄思想在两汉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代表一种理想与源头,两汉社会政治生活的饱胀代表理想与源头的实际伸展过程,先秦思想文化的灿烂有待于秦汉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伸展方才达到圆满.在此中间,秦末楚汉之际的九年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春秋战国开放环境的短暂再现,它造就了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的政治新局面的产生,也造就了秦汉之际人文精神的一次较小规模的勃发.秦末楚汉之际的文化与观念是两汉思想史的一个"极早期状态",在先秦与两汉之间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1.西汉时期尊师重教的标志;2.尊师重教风尚形成的历史原因;3.两汉尊师重教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由此系统地评价了两汉时期封建教育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4.
<正>姚圣良博士在2014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两汉民间信仰与文学研究"(14BZW042)。民间信仰虽悖于正统文化,但对文学艺术却有促进作用。本课题研究以文人信仰世界为中心,着力探讨先秦两汉民间信仰、文人与文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作家的思想意识与艺术构思,注重从文学艺术生成层面剖析民间信仰对先秦两汉文学的影响;从文人心态切入,通过比较、分析民间信仰与儒道正统思想对作家人生观的不同影响,揭示先秦两汉文学的浪漫特征及其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一些开明人士主张薄葬,给当时的社会风气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应,主张薄葬的遗令也大为兴盛。两汉薄葬遗令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紧密相关的,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死观、丧葬观、孝道观等。探析两汉薄葬遗令,对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世风民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时期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符号文化,分析其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总结两汉文化的历史贡献,探析其当代价值,从而更好的塑造徐州两汉文化的文化价值体系,以便人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两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古人常用“冠冕”、“缨緌”、“搢绅”、“纨绔”作为贵族的代称;说到平民百姓,则谓之“黔首”、“布衣”;一个人登科中举,古书里往往称作“释褐”;形容求贤心切,古来有“倒屣相迎”之语。要真正讲清以上语言现象,必须了解先秦两汉的冠服制度。本文认古代冠服文化的视角,以先秦两汉的文献材料为依据,探求与先秦两汉冠服制度相关的重要词语的确切意义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武士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涌现了一批行为勇武、严守忠孝道德的女性。探其原因有三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学习儒家文化,从而使她们更加容易理解传统士文化的精髓;两汉时期忠孝观念的传播以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  相似文献   

19.
魏晋玄学是两汉思想发展的继续。虽然玄学的性质不同于两汉以经学为形态的哲学,但其间并没有剧烈的转变。它是两汉思想发展逻辑和历史的继续。从正面说,两汉哲学的发展不仅为玄学提供了思想资料,而且提供了先行的萌芽状态的理论形式;从反面说,玄学的出现正好是经学走到穷途末路而发生的转折。玄学是在批判、否定经学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主要点上正是它的反题。本文试就玄学的涵义及其本质特征略陈浅见,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两汉时期的碑额多用篆书书写,习惯性的被称为篆额。两汉时期的碑额是我们研究篆书在两汉时期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两汉碑额在造型处理中大量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处理手法,用线松动,极富表现力,对后来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创作的技法、技巧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两汉时期碑额书法的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两汉时期的篆书艺术成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