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漫话清明     
皖君 《科技文萃》2001,(4):155-156
冬至后的106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由于这两个节日只差一天时间,而且寒食节的活动在古代往往要延续到清明,渐渐地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 清明节,在公历4月4、5或6日,古代称为三月节,这时正值春天,大地复苏,雨水充沛。 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扫墓与踏青。 一、扫墓 一般认为,寒食扫墓源于纪念介子推,发展为一般性祭祖则是在汉光武帝建武年间,而真正形成制度并普及开来却是在唐代以后。据《唐书》中记载:唐明皇李隆基在开元二十年下令“寒食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这时的“上墓”早已不仅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是悼念祖先和逝者的活动了。  相似文献   

2.
寒食节考述     
寒食节作为中国风俗史上众多节日之一,其风俗习惯及其相关诗文、趣文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愉悦了人们的身心。这些都为寒食的得以流传做了丰厚的历史积淀,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及其习俗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这首词是北宋初著名词人张先在他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一○七五年)。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据《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寒食节这一天,是古人出城扫墓和春游的日子,有斗鸡、打球、荡秋千和龙舟竞赛等游戏和娱乐活动,郊野一片热闹。  相似文献   

4.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人五侯川家。瞅阑(1)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粱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叶的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诗中笼统指责近宠臣。l解读】 这是中唐诗人韩渊(字君平)写的一首借歌咏寒食节以讽世的绝甸诗。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诗歌第一句就展示了寒食节长安的迷人景色。暮春的帝城到处飘舞着落花,“飞花”形象地写出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暮春景象。“无处不”以双重否定形成强调…  相似文献   

5.
<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在寒食节这天要忌烟火,吃冷食。可你知道寒食节的由来吗?寒食节为什么要禁火寒食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边了解寒食节的由来,一边按现行法律谈谈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吧!寒食节的由来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  相似文献   

6.
寒食节     
每年,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即从冬至日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这天,人们不能动烟火,只能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所以也叫禁烟节、  相似文献   

7.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在节日期间禁明火、食冷餐的习俗而得名。然而,这一民间习俗发展曲折,经历了汉代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衰落再到唐宋盛极一时的过程。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的儒家化过程导致寒食节发展的兴衰变化。  相似文献   

8.
鲁兆周 《师道》2023,(3):28-30
<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诗人韩翃的七言绝句《寒食》是统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教师用书中这样描写诗的大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五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此时,在杏花烟雨的江南,柳枝刚刚长满新叶,桃红梨白,  相似文献   

9.
(一)寒食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禁火寒食,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之推。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期间,介之推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他吃,重耳十分感动。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封赏时独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市境内)隐居。文公放火烧山,想让介之推出山,结果介之推抱树而死。重耳因此作出了一项重要规定,即每年到介之推焚死那天(清明前一天),人们都要禁火吃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古代诗人或因生活贫困,或因仕途失意,或因漂泊异乡,所写的寒食诗大多为伤怀思乡之作。初唐宋之…  相似文献   

10.
农历四月五日,是民间传统的清明节。节前一、二天是古代寒食节。因两节相近,后习俗相混,自古有禁火寒食、插杨截柳、上坟扫墓、踏青斗鸡、蹴鞠拔河等活动。其中寒食插柳源于纪念介子推。 2500多年的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非常宠爱王妃骊姬,想把王位传给她亲生的幼子奚齐,便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同母胞弟重耳为了免遭株连,便带了几位大臣和随从逃离晋国,在国外流浪了19年。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相似文献   

11.
寒食节在农历的三月,寒食节又称禁烟节,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相传起于春秋时介子推故事。“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字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卢象《寒食》),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逃亡,  相似文献   

12.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并且到郊外踏青游玩,感受阳光的温暖,还有那春天的明媚。相传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所以为了增加身体的热量,大家都在这一天出外踏青,进行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扫墓的悲酸泪水,又有踏青游玩的欢声笑语,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哟!那么,下面我们就跟随古人的笔触,一起来认识一下清明节吧。  相似文献   

13.
清明节具有非常突出的矛盾色彩。一方面充满庄严肃穆,另一方面又满载欢快轻松,这和清明节的形成有直接关联。上巳寒食清明在时间上的接近性,使得这三个节日的习俗在唐代开始融合在一起,节日的习俗界限也不那么清楚,至宋代以后,自然而然地合而为一了,成为了今天的清明节。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文》2007,(4):118-118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节日     
这里所说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即农历中的节日。元旦正月初一日,也就是春节。人日正月初七日。在古代,人们举办活动,表达对亲友的思念,祈求生活幸福。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日。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寒食清明前二日(一说为清明前一日)。清明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后来,这个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去水边饮宴,到郊外春游。  相似文献   

16.
清明节     
清明节的介绍春分后十五天为清明,寒食、清明本来星两个节日,但民间大都把两个节日合而为一,一股叫清明。清明是扫坟祭祖的日子,民间又称为  相似文献   

17.
清明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也是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节气 ,“清明”由来已久 ,大约起于周代 ,有明显记载的是在汉代。《后汉书·律历志》中正式列入清明节气。古人解释“万物生长 ,此时皆清净明洁” ,所以叫做“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写出了清明时的一种特殊心境和氛围。清明自古有许多风俗 ,有些相传至今。古时清明首先寒食禁火 ,在清明前的一两天 ,有个寒食节。寒食节时 ,家家户户不准生火 ,只吃前几天做成的冷饭冷菜。后来清明时上坟扫墓成为主…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祭拜(ji bai)祖先,悼(dao)念已逝的亲人已成为我国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mei)、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在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的老习俗讲究禁(jin)火、扫墓。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这一天大家都吃冷食,所以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故事。原来,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  相似文献   

19.
寒食节历经岁月变迁,由原来浓郁的宗教色彩转变为多元的文化习俗。我们看到了寒食文化两千多年来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不同阶层意识形态的变化,成为当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史料之一。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进步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滨州学院学报》2020,(3):82-87
有唐一代,每逢寒食节,地无分南北,人不论贵贱,一般都要遵循禁火习俗。唐代寒食节的禁火习俗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官方的态度和做法起到了主要作用。不过,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及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唐代各地的寒食节风俗不尽相同,在部分地区和少数人群中也存在不禁火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